《先知》作為一部影響深遠的長篇哲理散文詩,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人們在談到散文詩的風格和流派時,常常提到“紀伯倫風格”,這會使人首先想到《先知》,因為《先知》是構成紀伯倫風格的最典型的作品。
《先知》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哲理性。它隻有一個簡單的情節,深深吸引著讀者並使人不能忘懷的是書中的思想和哲理。勸誡性的作品往往使人感到枯燥,《先知》為何不使人感 到枯燥?這是因為作者不是在重複別人講了一遍又一遍的道理,他用自己的格調高雅、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講出他用自己的心思索了許多年的新穎而獨特的見解。作者用他高潔的心靈和生花妙筆創造出一種藝術氛圍,當讀者進入這氛圍之後,會感到一種美妙的享受,“靈魂”似乎也得到升華。《先知》妙語連珠,不時有新奇的比喻和深刻的思想。如在談到工作的意義時說:“你工作為的是要與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 同前進;因為惰逸使你成為一個時代的生客,一個生命大隊的落伍者,這大隊是莊嚴的,高傲而服從的,向著無窮前進的。”談到理性與熱情時說:“你們的理性與熱情,是你們航行的舵與帆。假如你們的帆或舵破壞了,你們隻能泛蕩、飄流,或在海中停住。因為理性獨自治理,是一個禁錮的權力;熱情,不小心的時候是一個自焚的火焰。”讀後令人心悅誠服,久久難忘。
除去那些平易入情的人生哲理,《先知》在結構上還有更深一層的寓意。這些寓意隻有了解紀伯倫的生平才能悟出。當時紀伯倫客居大洋彼岸的美國,他無時不在思念著遙遠的祖國。詩人借先知之口談出他對人生的見解,先知生長的島,顯然象征詩人的祖國,乘船向東駛行則象征重返阿拉伯故鄉。這一切,寄托著詩人思念祖國的無限深情!
當然,《先知》也有其局限。紀伯倫受尼采的影響,書中 帶有神秘主義傾向,某些篇章有明顯的宗教成分。
需要提及的是,《先知》還有一部續篇《先知園》。《先知園》是詩人晚年病中寫就的作品,詩人死後第二年才得以問世。《先知園》的主人公仍是那位東方智者亞墨斯達法。他回 到故鄉後,進入他的母親和祖先安葬的墓園裏,應他的門徒之請,就一些問題進行了宣講。兩書的結構和風格十分接近。據詩人的好友努埃曼回憶,詩人原準備寫一個三部曲:《先知》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先知園》寫人與自然的關係,《先知之死》寫入與上帝的關係。詩人尚未完成他的宏願,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七、聖瓊·佩斯:《阿納巴斯》
法國大詩人聖瓊·佩斯(1887—1975)是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得獎理由是:由於他的作品“那振翼淩空的氣勢和豐富多彩的想象,將當代升華在幻想之中。”幾乎在一年之內,他還被授予法國國學文學大獎和比利時國際詩歌獎。86位法國詩人推舉他為“詩歌王子”,他推辭了。
現代大詩人中沒有哪一位能像佩斯那樣遠離讀者,同時又得到同行們極高的評價。有人認為,佩斯很可能隻是一個詩人們的詩人,而不是普通讀者的詩人。詩人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學到東西,普通讀者讀他的作品則像讀天書,難以卒讀。對於人們抱怨現代詩晦澀難懂,他回答道:現代詩“氣勢磅礴,張開它的臂膀,同時擁抱整個過去和未來,人類和超人類,地球的空間和宇宙的空間。它的本質是為人照亮道路,人們責難它的晦澀,並不是由於它本身,而是由於它探索的黑夜本身:心靈和人類所沉浸的黑夜。詩的表達忌諱晦澀,而且這種表達和科學的表達同樣嚴格。”(《諾貝爾文學獎受獎演說》)
聖瓊·佩斯是一個以散文詩為主要寫作樣式的詩人,一生寫過許多部作品。如果隻允許用一個詞來概括聖瓊·佩斯作品的風格,“崇高”也許是最為恰切的。讀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史詩般的宏偉氣勢,海洋般深沉的感情。他用層 出不窮的優美新奇的意象陶醉讀者,啟發他們追懷恍惚迷離、浩如煙雲的往事,讚美大自然和人類的偉力,使他們聯想起茫茫宇宙。他的作品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感。有的文學辭典把他歸入後期象征派詩人之列。其實很難把他歸入哪一派。他的作品極富獨創性。他在吸收世界各種文化營養的基上創造了一種“佩斯體”散文詩。他的筆調總是超越時空的,高雅的,常常不顧語法規則,自由大膽地使用詞彙。他的有些詩句充滿象征,明顯受到蘭波、瑪拉美等象征派大師的影響,又有些詩句形象奇特,頗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
《阿納巴斯》(亦譯為《遠征》)是聖瓊·佩斯的早期代表作。這是詩人1916-1921年在法國駐北京使團任職期間寫成的。1924年第一次用聖瓊·佩斯的筆名正式發表。詩人在華 期間,與一些中國文人及漢學家來往密切,努力了解中國古老的文明。他在公務之餘曾深入我國內地考察,遊曆了蒙古等地。這次旅行給他留下了終生未忘的印象,也激發了他的靈感,寫出名作《阿納巴斯》。作品發表後,立即受到艾略特、裏爾克等名詩人的稱頌,並在短期內譯成多種文字。
艾略特1930年親自將《阿納巴斯》譯成英文,並撰文推薦。他為了啟發人們閱讀這部作品,稱作品的晦澀難解是由於詩人采取隱瞞和省略手法的結果。因此,讀者不能指望每行詩都像傳統的詩那樣有完整的意義,這種“意義”隻能作為整體性的效果在詩中尋找。這是佩斯對現代詩的技巧所作的貢獻。這樣的分析同樣也適用於艾略特自己的大部分作品。
《阿納巴斯》原是公元前5世紀至4世紀時希臘一位軍事 領袖的名字,史學家色諾芬曾用此名寫過一部史書,記敘小西琉斯遠征波斯的事跡。詩人用此作為詩篇的題名有很深的寓意。表麵看像是一首歌頌遠征的史詩,可閱讀之後,便會發現它與一般意義的史詩有很大的不同。它沒有記述某一具體的史實,也沒有歌頌具體的英雄。它實際上向人們展示的是一次人生道路上的遠征,一次精神王國的遠征。詩人通過這種超越曆史和地理之上的抽象意義的遠征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和信念。蒙古之行後,佩斯曾給母親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從各方麵來說這是一次最有意義、最激 動人心的出遊,它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至今我還為之興奮不已。‘人生經驗’隻能將我引導到那裏,而心靈卻引導我 走得更遠,甚至達到智力的邊緣,這是我所不曾預料到的。這種記憶在我身上是永遠不會磨滅的。”這封信可以看出蒙古之行對他的影響之深。蒙古大草原和沙漠的浩瀚無邊,以及成吉思汗的業績使他受到啟迪,聯想到人生的意義和人類的力量。
這是一部熱情的人生之歌。在詩人看來,人是創造曆史的工匠,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征服未知世界。作品包含著一個尋找、征服及兩者不斷循環往複的故事。兩次征服後,詩篇以一次新的尋找的開始作為結束。全詩由十章和序曲、終曲組成,每一個章節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聯係,內容飄忽不定。10個章節的大意是:一、講述一位征服者來到他要建造城市的地方;二、描繪城市的藍圖;三、占卜官賜教;四、營造城市;五、不息地探尋與征服;六、定國安邦的宏圖;七、繼續前進的決策;八、穿越沙漠;九、抵達偉大的新國度之門,十、歡呼、慶祝、寧靜。但此時渴望同水手一起離開。在外麵的大幹世界中,水手在繪製著路線圖,還需進行一次征服。全詩貫穿著遠征的艱難及踏上新征途的歡樂感和緊迫感。詩人筆下的景物沒有清晰的輪廓,好像夢境,不過可以隱約感覺到詩人歌頌的是生活中不斷新生的能夠戰勝一切災難的無窮力量。詩篇多次出現大海。大海在這裏已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之海,而是與詩人心境相吻合的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之海。大海的澎湃激蕩標誌著不斷運動的生命的信息。詩人在“終曲”的最後寫道:“他又寫了一篇什麼,十分甜美,然而知音者幾何……”詩人自己也知道他真正的知音不多。他的詩確實難懂。不過,在了解了詩人的創作特點之後,讀者尚可悟出幾分這類“宇宙詩”的神韻。這是一次超越時空的人生之旅,也是一次偉大的征服。讀者不僅看到了征服,而且也不知不覺地參與了征服。
外國的長篇散文詩名著,還有兩個人值得一提,一個是法國的洛特阿蒙(1846—1870),另一個是蘇俄的普裏什文 (1873—1954) 。
洛特阿蒙生前鮮為人知,一生留下來的東西僅有一部象征意味很強的散文詩《馬爾陀羅之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 的文學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超現實主義詩人對其尤為佩服,並把洛特阿蒙看作自己的先驅。《馬爾陀羅之歌》共分六章即從第一歌到第六歌;詩中有自己心緒的抒寫,有對巴黎場景的描繪,有對所見所聞的白描式的抒寫。“這些歌從 外部看並沒有詩的特征而倒是像一種語言,但更像是一種發自於肺腑的呼喊。”(阿拉貢語)作品中熾烈而真誠的心靈自白,痛苦而絕望的呼號,如山洪暴發,一瀉千裏,形成強烈的藝術魅力,令讀者為之動容,心顫。有些語言像是出於夢幻和潛意識的囈語。據後世的批評家推測,“馬爾陀羅”可理 解為可詛咒的黎明或黎明的痛苦、黎明的罪惡等意,同時又是一個人名。《馬爾陀羅之歌》是詩人一部自傳性的心靈史詩,也可以看做是他創造的一種神話。
普裏什文是蘇俄久負盛名的作家,他一生寫過多種體裁的作品,成就最高的是散文詩。《葉芹草》可以視為一部筆記 體的長篇散文詩組曲,主題是寫失去了的戀人。戀人雖然失去了,她的美麗形象卻溶進幹變萬化的自然景物上,令作家不時觸景生情,難以忘懷。這是一部十分獨特的作品,雖是一段段短小的筆記彙輯而成,但形散神聚,戀人的美和大自然的美融成了一體,讀後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作家極喜愛這部作品,稱“這是我的歌中之歌”。
長篇散文詩是極難駕馭的文學形式,也是最富於獨創性的文學形式,從世界文學史看,自覺嚐試它並留下傳世之作的人確屬鳳毛麟角。
由於數量少又極富獨創性,在寫法上很難總結出幾種模式來。如果分類,仍超不出我們前幾章分析過的幾種基本類型:抒情、哲理、敘事。尼采與紀伯倫的作品以哲理為主,紀德和泰戈爾的作品以抒情為主,希梅內斯和普裏什文的作品敘事多於抒情。洛特阿蒙和聖瓊·佩斯的作品屬於現代派。結構上卻是不拘一格:寓言型、筆記型、童話型、組歌型……異彩紛呈。
對長篇散文詩整體構思及其把握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對局章節的精雕細刻,這一點,從我們對大師巨著的分析介紹 中已經領悟到。當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局部粗糙,也會影響作品的整體效果。
八、中國作家的探索
散文詩自被中國作家們視為一種自覺的文體以來,已經70多年了,至今尚未出現一部公認的長篇散文詩巨著。很少有人在這塊處女地上開墾。近年來,隨著散文詩創作的日趨繁榮,幾位作家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其作品亦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山西詩人鍾聲揚的《月亮,在我的上空》(1987年8月出 版),大概是公開出版的第一部長篇散文詩作品,柯藍稱其為 “長篇抒情敘事體”。隨後,又相繼發表了《星星,向我微笑》、《太陽,離我最近》、《影子,在我身後》、《炊煙,從山下升起》、《玫瑰,開在夢中》等六部風格和主題都很接近的 係列作品。這些作品每部均包括一百多個章節,字數均在三、四萬字左右。1989年,鍾聲揚推出了一部長達十餘萬字的散文詩體小說《初潮》,使他的探索進入到一個更新的領域。這些作品的相繼問世,使鍾聲揚的大名很快為散文詩界所熟知。他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壇專攻長篇散文詩創作的僅有的一位作家。除此,他還從事長詩的創作,成就斐然。
《月亮,在我上空》等六部係列作品,是一組風格十分獨 特的佳作。每個章節雖有簡單的情節,但章節之間並非緊密相連,如果說有連係,隻能稱之為“藕斷絲連”。獨立可成章,綴連則為篇。幾乎都是愛的頌歌。主人公以自白的口吻娓娓敘說,談他對愛情的體驗,對人生的感悟,不時有思想的火閃射。從結構和風格上看,作者顯然受到泰戈爾那些愛情散文詩集的影響。但作者並不是在模仿。他創造了自己的寫法,自己的風格。泰戈爾的《園丁集》由85首散章組成,章之間基本上沒有連係,而且人稱也不斷變換,以第一人稱為主,時而變為純客觀敘述的第三人稱。鍾聲揚則是始終的第一人稱的心靈獨自,以輕鬆風趣的牧歌格調,讚美愛 情和人生。泰戈爾細膩地描繪了青年男女在熱戀中的種種情態,鍾聲揚雖不乏此類的精彩描寫,但他似乎更注重生活哲理的開掘。如:
我們相愛——如果這是命裏注定的,我們隻管相愛就是,為什麼要講別人的壞話呢?
在生活的園子裏,嫉妒的人們,不論梯子多麼高,最終隻能摘個酸果子。
——《月亮,在我上空》之74
“來,看著我。”——你溫柔地輕聲說。
我發慌了,但沒有發燒;因為我終於扔下手裏的草葉兒,走到你的麵前,而且抬起了頭。
我知道,愛情,隻有在平視時才能看得見。
—一《星星,向我微笑》第五篇之2
像這樣深蘊理趣的珠璣,在鍾聲揚的作品裏幾乎俯拾即是。
鍾聲揚追求一種空靈飄逸的藝術境界,人物和情節都好像似有若無,有很大的藝術空間供人聯想和思索。由於作者的刻意追求,他的係列作品像一組牧歌與小夜曲之類的聯唱,缺乏更深廣的社會內容,形式上也缺少變化。
從敘事與抒情所占的成分上看,鍾聲揚的六部係列作品應該劃入抒情體。被稱為“散文詩體小說”的《初潮》,則屬於較為典型的敘事體。
《初潮》的問世,在中國散文詩的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它使人看到,運用散文詩的形式,同樣能容納負載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同樣能表現特定曆史條件下的人生經曆。
《初潮》有清晰可見的人物和情節。它寫了一個小學教師為獻身教育事業在農村紮根,最終為搶救學生而犧牲的故事。為更好體現散文詩的特色,作者采用了書信體的形式,全作 品由男主人公的108封信組成,中間穿插女主人公在讀這些信件時的內心獨自。這樣的結構可以淡化情節,打破時空的限製,使作者與讀者的藝術想象力自由馳騁。講故事不是散文詩作家的事情。即使是長篇敘事體散文詩,也不能讓實實在在的故事情節占據主要地位。作者成功地把握住了這一點。他借主人公許克之口在作品第五輯第二封信中說出了對這部 作品的闡釋:“我的興趣已不在於講述一個完整的或新奇的故事;—一不,我試圖在故事之外傳達出更多的東西”;“我不是在講一個人生的故事,而是要表述一種哲學思考”。
較之六部係列散文詩,《初潮》有著更深廣的社會內涵。它不僅僅是對崇高的奉獻精神的讚美,其中還寫了雁北黃土高原及桑幹河兩岸風光對人心靈的投影的折射,對醜惡事物 的控訴和鞭撻,對細膩、複雜的矛盾心理的展示,對人生價值的思索等等。把108封信穿起來的,是一條愛情的紅線。這部作品保持了作者已有的特色,妙語聯珠,啟人心智。
劉再複是一位魯迅研究家和文藝理論家,散文詩隻是他 研究工作之餘的副產品,但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載於《花城》1988年第1期的《尋找的悲歌》,是一部近五萬字的抒情體長篇散文詩,發表後很快引起文壇的注目。
這是一部探尋者心靈自白的長卷,帶有濃厚的自傳成分。作者從頑皮的精靈寫起,寫他人生之初的尋找與懺悔,經過癡情與無情的跋涉,人到中年,遇到悲涼的失落與寂寞,他 決心超越自己,不停息的尋找,直到生命化作濃煙和灰燼的那一刻。整部作品由1 2個標題、1 25個章節連綴而成,自始至終激情奔湧,有一種大河奔流般的恢宏之風。作者把人生的感受哲理化,又把哲理化為一行行文采斐然的美麗詩句。
青年作家王華斌不久前發表了抒情飾仁長篇散文詩《人生大動脈》。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母親湖”與第三樂章“地平線對男子漢的誘惑”相對應;第二樂章“土地母親的哺育”與第四樂章“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相對應。後者是前者的複唱和變奏。從這種對稱交叉的獨特結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思和匠心。作品以對人生的深層思索為主題,詩句鏗鏘,氣勢宏大,充滿高亢粗獷的陽剛之氣。但由於四個樂章在藝術表現上不夠平衡,明顯影響了作品的整體效果。
目前書刊如林,嚴肅讀物的發行量一般都較少,有許多書刊很難看到。這就給占有資料帶來一定困難。也許會有一些有價值的長篇散文詩作品我們沒有看到。在此隻能向這些作者表示歉意。
從以上的粗淺介紹中,我們已經感覺到,散文詩絕不僅僅是一種袖珍式的文體,隻能表現一些“小感觸”,它完全可以成為抒發大情懷的宏構巨製,成為既有“短笛”“葉笛”之 聲,又有各種管樂、弦樂交彙的雄渾的交響樂。中國作家的探索絕不會就此止步。隨著散文詩事業的進一步繁榮,必將有更多的作家走進這二領域,更加成熟的、為廣大讀者認可的作品的出現,當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