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主任李鐵鋼說:“看了大石橋,又聽了大石橋領導講,很振奮。江澤民提出‘抓大放小’,大石橋不僅做了,而且效果很好,氣魄很大。很想好好寫一寫。”
新華社農村部主任穆京豐發言中充分肯定了大石橋市領導敢想敢幹的精神,他說:“市場競爭就是思路的競爭,經濟對外開放,整個文化、思想都要對外開放。大中型企業倒閉,被中小型企業乃至新生企業代替,是正常的。青花略王守斌不過是二小隊隊長,他之所以幹起來了,主要是他敢去想,敢去幹。不敢就落後,落後就挨打。”
遼寧經濟報駐營口市記者站站長焦洪濤在發言中說:“聽了書記、市長的新聞發言,感到很精彩,很受震撼,市場經濟無情,時間速度不等人不容人。大石橋人、營口人如果不麵對這個事實,很可能明天就給別人擦皮鞋去。從去年開始,隨著我們職業性能,我們的新聞觀察點就逐步轉移了。觀察從營口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新區鮁魚圏為龍頭開始,逐步轉移到重點觀察大石橋。可以說,大石橋超常規、超常思維發展的勁頭,走在全省的前麵。正像市委書記王有儒講的‘讓大石橋更有看頭’,這是市場經濟語言,蘊含意義很多,就是大石橋市委、市政府讓大石橋人民更有幹頭。”他尤其以為:“大石橋市不惜重金,策劃‘中國鎂都’的宣傳,在整個地區找出一個商標、番號,向國際市場推出去,是個創舉!”他說:“最近看本《謀事在人》的書,書中談到任何經濟發展、經濟競爭的背後,實際上是決策的競爭,高水平、高思維、高思路的競爭。思路決定出路。大石橋找到‘中國鎂都’四個字,說明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思維,這是大石橋老百姓的幸運。”
於是,如何把“鎂”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嫁”得出去,又能吸引進來,更成了座談會扯不完的話題……
走進市場天地闊
——大石橋市興商富民紀實
興商富國,抑商受窮。改革開放以來,大石橋市較早地衝破了中國傳統的抑商的桎梏,實施了抓流通促發展的興商富民戰略。1992年在原有34處各種門類商品商場基礎上,又新建和擴建8個,日成交額總計70餘萬元,達到曆史上最冒尖的一年。全市20個鄉鎮,鄉鄉鎮鎮都有商品交易市場。人們在商品經營活動中轉換著腦筋,全市經濟在沿著市場經濟的軌跡跳躍發展。
市場,把農民額出了傳統的小田園
因使用農藥在稻田裏絕跡而導致市場上價格昂貴的河蟹,今年在大石橋市的鄉下稻田裏出現了。溝沿鎮農民徐寶然,在自己的稻田裏養蟹7萬隻,產值實現5.6萬元。農民對這種“上麵是糧倉,下麵是銀行”的立體開發十分感興趣,高坎、旗口、水源、石佛等西部鄉鎮已決定明年普遍推廣稻田扣蟹。
眼下的農民已經懂種田也是搞經營,他們想的不僅是増加產量,更主要的是追求農產品的商品率和效益。他們積極推廣水稻綜合豐產、高粱玉米標準化栽培、果樹高接換頭、西瓜嫁接等科研成果,目的就是為了多來錢。
東部山區農民養蠶栽果加工山野菜,商品經濟搞得紅紅火火。全市現在已形成了10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年出口收購額5000萬元。市場經濟的發育,使大石橋市農業跳出了傳統的經濟圈子,走上高產高效大農業之路。
市場,給工業帶來了“活水”
市場的興隆,加速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鋼都鄉農民徐忠營,過去經營水暖安裝掙了錢,哥三個投資350萬元,建起一座年產值1500萬元的鎂碳磚廠。東山溝裏的黃土嶺鄉茶葉溝村,“轟”地一下竟搞起十幾種產品的家庭加工業。現在,全市個體、私營企業達3550個,產值達到4.4億元,利稅達到606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4%和18.6%。
金橋鎮利用地理優勢,在迷鎮山娘娘廟址周圍建立貿工旅開發區,僅7個月時間,引進“三資”及內聯企業14家。虎莊鎮借助他人力量,在高速公路出口沿線開發工業小區,3個月時間引進9家內聯企業,已有3家建成投產。還有官屯、永安、大石橋、湯池、高坎等十幾個鄉鎮工業開發區,也雨後春筍般呈現在人們麵前。僅11個月時間,全市新辦鄉村企業近百個,引進項目150多項。發展外向型經濟,與國外聯辦企業簽訂意向書25個,簽訂合同20個,已建成投產11個。全市創彙廠家達80多個,出口交貨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42.7%,成為全國發展鄉鎮企業的百強之一。鄉鎮企業總產值達18.1億元,比上年增長34_4%,利潤1.26億元,比上年増長18.2%。
市場,令趙公元帥不請自來
市場,轉換了人們的腦筋:過去年年三十迎趙公,趙公不來。如今,是市場幫他們把趙公請進家。農民周丙成,看到家家戶戶新蓋的摟座,房蓋每年都得燙一次瀝青,便約了六七個村民,組織起一個燙瀝青專業隊,逐村逐戶搞服務。這一下‘‘紮”上了,活多幹不過來,六七個人的隊伍一下發展到200多人,全年隻幹三四個月,人均收入就達5000多元。
在水源鎮大街,在大石橋蟠龍山下,還可看到道兩旁的一輛輛機動運輸車,農民和城鎮居民從事個體運輸業的達兩三萬人,全縣運輸業產值達1.55億元。
走進市場真是天寬地闊喲!水源鎮新建新光兩個朝鮮族聚居的村莊,青壯年勞力大部分都到韓國、美國去做勞務,一年下來,每個人能賺兩萬多元。在這兩個村帶動下,這個鎮農民在國內國外出勞務的達3250人,年獲純利1000萬元。
.到9月末,全市從事各業的專業戶6.85萬戶,從事第三產業的產值達到5.95億元,利潤達到8390.6萬元。各種專業
村21個。1992年,全市社會總產值可實現37億元,比上年增加10億元。財政收入在去年8000萬元的基礎上,今年達到1億元。人均收入1280元,比去年増加141元。大石橋市已提前兩年完成省“10個產值超億元鄉鎮,20個企業和30個村產值超千萬元的‘一二三’計劃”。
第二次致富浪潮
—營口縣農民意氣風發奔小康
曰落而不息,“怕奔小康不趕趟”
傍晚時分,記者結束對營口縣周家鎮幹部的采訪,趕到車家村,想找幾位農民談談。誰知,一直等到太陽完全墜入山穀背後多時,也不見人影。
人都上哪去了呢?村委會主任車權讓說,除學生和年歲大的老人外,400多名勞動力都到南山和北山栽果樹了。
大約又過了一刻鍾,終於有人往回來了。在村東頭我們堵住了一個,他叫盛春茂,曾是村裏有名的果樹技術員。1983年有人苦口婆心地勸他承包山下一座500株果園,他說什麼也沒答應。談起這事,他追悔莫及:“那時,我就怕政策變,便舍家撇業在外頭搞基建施工,一年下來雖說也能掐個三千、兩千的,但怎麼也比不了當初就承包果園的人,現在他們個個都發了。今年春天村上又發包荒山,這機會我說什麼不能錯過了。雖然現在是自己拿錢,自己打坑,我也認投了。我已在承包的百株果園裏密植了110株果樹,3年後就可見效。”
村民委員會主任車權讓接過話茬說:“現在我們村的人一見栽果樹就紅眼了。1982年村裏提出3年實現人均30株果樹的目標,誰也不幹。現在可倒好,沒怎麼發動,全村就有350多戶建成了百株以上的果園。我怕奔小康不趕趟。前幾天抽空去了一次蓋縣,幹脆花高價買回110株五、六年生的果樹大苗栽上,明年就能結果見效。”
“怕奔小康不趕趟”,這是一種多麼強烈的致富欲望和不甘落後的情緒!
記者近日在營口縣采訪,先後走訪了8個鄉鎮,所見所聞,深切感到,這裏的幹部群眾中蘊藏著的致富奔小康的熱情和智慧,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釋放出來,人們稱之為營口縣“第二次致富浪潮”。上述情景,不過是這次致富浪潮中俯拾皆是的一朵普通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