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了咬手呀?誰不想大富?”
1978年12月,鄧小平同誌發出關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翌年,在全省農村展開的那場“敢不敢富,能不能富,會不會富,讓不讓富”的大討論中,營口縣一馬當先。幹部群眾“一心一意想富,齊心協力奔富,理直氣壯抓富”,廣開致
富門路,從而掀起第一次致富浪潮。
10年過去,營口縣麵貌巨變。1979年10月11日本報刊登的《營口紀行》中寫道;全省聞名的高坎公社“去年糧食總產1億多斤,工業產值1〇〇〇萬元,人均收入170元,可謂實力雄厚。”如今,營口縣18個鄉鎮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大大超過了當時實力雄厚的高坎鎮。官屯、鋼都、百寨、大石橋、溝沿等5個鄉鎮工業產值超億元;而高坎鎮自身,年總收入已逼近2億元,工業產值近億元。
全縣工業產值超千萬元的村也有了14個。1983年秋天記者在官屯鄉青花略村采訪時,看到柏油路兩側剛剛興建的十來棟農民住宅樓,不禁歎為觀止。近日再次去采訪,見到全村的農民住宅樓已經連成片,原來隻有幾間平房的大隊部,變成了裝修講究的村部辦公大樓。這個村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四人幫”橫行時,農民開礦被當作“重副輕農”的“資本主義傾向”批判。如今,他們除開采石灰石外,又生產鎂砂和鎂碳磚,礦業產值由1980年的200萬元增加到6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00多元。
東部山區的呂王鄉,原來是全縣最窮的地方,如今農民在銀行裏的存款總額達780萬元,是1978年的近百倍。過去“一進呂王溝,步步踩石頭”,現在這裏村村通了柏油路,成為全省公路建設先進鄉。
下麵一組數字似乎枯燥,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截至1990年,全縣工業農總產值15.2億元,比1978年增長380%,其中工業產值12.9億元,比1978年増長629%;多種經營收入1.01億元,比1978年增長417%;農民人均收入861元,比
1978年的120元增長了6.2倍……。
溫飽問題解決了,農民是否滿足了呢?我們這次來營口縣之前,也曾人雲亦雲地認為,農民中有“小富即安”、不求進取的思想。可是在采訪中在向許多基層幹部和農民提出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時,他們覺得不可理解,反問道:“錢多了還咬手呀?誰不想快富大富?”營口縣委、縣政府領導正是順乎人心民意,適時提出了“求發展,抓致富,奔小康”的口號。
去年3月,他們結合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在全縣開展大討論,製定全縣5年實現小康的規劃。各鄉(鎮)、村、戶結合實際都訂出各自的奔小康計劃。現在已有70%的農戶有了奔小康計劃和新的致富項目。這就把群眾的致富熱情導入具有新特色的第二次致富浪潮。
勇闖商品經濟海洋
在從營口市郊到水源鄉途中,我們看到公路兩旁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
到水源一打聽,才知道這是興建“商業一條街”的開端。水源鄉黨委書記官文富說:從遼河大橋到營口市城邊的旱河橋總計17.5公裏,這裏是關裏經濟西通遼南的要道,每天車流量達三四千輛,我們要盡快建成“商業一條街”,辦商店、旅店、加油站、維修加工點,掙下“過路錢”。
旗口鄉的農民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擴大大棚蔬菜生產,變坐等銷售為主動銷售,把產品打到吉林、黑龍江去。
鋼都鄉利用毗鄰大石橋鎮的優勢,發展集體和個體商飲服修業。現在,大石橋鎮搞“三車”“六開”“十八邁(賣)”(即經營三輪車、運輸車、小客車,開小飯店、旅店、雜貨店、修理店、冰果店、理發店,賣各種小商品)的,許多是鋼都鄉的農民。
山溝裏的呂王鄉提出:“要大踏步走向市場,大踏步走向流通領域,大踏步走向全國,大踏步走向世界。”這並非說大話,他們已經在鄉裏興建一座相當規模的農副產品市場,使全鎮人均70株果樹的產品不愁銷路。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們很快就要在北京辦起“呂王出租汽車公司”。你說山溝裏人的膽子大不大?
有更多的鄉鎮企業把目光瞄準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全縣出口交貨值已突破2億元,出口品種達57種,先後與1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關係;西部一些鄉(鎮)的大棚菜亦已北銷俄羅斯。
先富帶後富同走富裕路
旗口鎮曹家村已經比較富裕,農民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但是在全村410戶中,仍有人均收入隻有700元左右的困難戶。對這些或是有殘疾,或是不勤快,或是缺資金、技術,或是不擅經營的農民,村黨支部組織“先富幫後富,同走富裕路”。他們對困難戶實行“兩優先”:承包村裏機動地優先,出有報酬的建勤工優先,並采取黨員包戶的辦法,幫助他們上致富項目。現在這個村的20個困難戶,家家都有脫貧致富項目。
水源鄉腰溝村黨支部在調查中看到,全村273戶中有63戶沒有致富項目,161戶沒有固定項目,49戶有固定項目並初
具規模,便引導有致富項目的農民,増加新項目,帶動他人致富。這們,全村有98%的農戶落實了1?3個致富項目。溝沿鄉趙家村養雞標兵朱洪濤養蛋雞5000隻,家庭竿收入超萬元。他主動為新養雞戶提供各種服務,帶動全村出現養雞大戶102戶,養雞6萬多隻,人均養雞收入400多元。
營口縣幹部群眾認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特別是鄉鎮企業,是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官屯鎮為在一二年內實現小康鎮的目標,努力擴大鄉鎮工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1991年產值增長近億元。為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各鄉鎮與大墳院校聯辦的企業已發展到120家,引進各類人才300多名,資金11800萬元,引進項目150多個。
“小康,不隻是有錢”
極少數地方富起來了以後,人的道德水準有所下降,社會治安狀況不良。營口縣幹部群眾在致富大討論中分析這種現象,認為:小康,不隻是有錢,還要在精神生活上富裕起來。“不能成為物質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縣裏製定的《小康家庭標準》中,除了經濟方麵的指標外,還規定了精神文明的內容。很多農民以這些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不僅富裕程度提高,精神麵貌也煥然一新。有的青年農民前些時候“東門出,西門逛,喝老酒,打麻將”,打架賭博,現在都把勁使在勤勞致富上。水源鄉幹部群眾為南方災區人民捐款5萬元,還捐款7萬元修建革命烈士陵園,鄉村中啞了多年的廣播喇叭又響了,關了門的文化站、文化室又活躍起來了……
去年以來,全縣已經評出“小康之家”標兵2201戶。被評為“小康之家”的表明他們不僅富裕,而且人品好,鄉(鎮)領導還要給他們披紅掛匾,光榮之至。難怪沒被評上“小康之家”的家庭婦女要衝著當家的嚷嚷:“人家掛上匾,咱家不掛,兒子娶媳婦,閨女找婆家都得受影響!”
物質和精神雙豐收的農民更熱愛共產黨,更堅信社會主義光明前途。1991年,全縣有598人參加了黨組織。
1991年,營口縣社會總產值達到2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40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17.4%、12.9%、16.8%。這表明,第二次致富浪潮已使營口縣經濟發展開始加速度。
(本文與吉明剛商立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