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911年1月2日,寶石柱出生於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今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一座土平房裏。

這座土平房是祖父舍冷那德木都遺傳下來的,一共五間,院落很大,足有8分地。父親拉西旺都特也出生在這裏。這是個祖孫三代共居的普通家庭。但是,在相鄰眼裏,這個普通的家亦不平凡。他們是貴族出身,上傳元太祖李兒隻斤鐵木真的後代。祖父舍冷那德木都當年還從教於喀拉沁旗王爺兼清朝教育和民族事務大臣的貢桑敖力卜門下。不平凡之處還因為寶石柱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教書先生,有文化有品位、善良正真、厭惡不正義的官史。特別是父親拉西旺都特,是黑城子地區除了尹湛納希之外少有的天才奇人。

拉西旺都特生於光緒年間的1886年,曾用名寶4樸。1892年,在黑城子王府跟父親讀書12年,蒙漢滿藏文兼學並用,由於家教嚴格,幼年的拉西旺都特聰明伶俐過人,不到一年時間就精通《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書。從6歲起就開始攻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祖父舍冷那德木都見小兒自幼就如此聰明,決定帶他去下府鄉(離黑城子不遠)見尹湛納希,求其為小兒拉西旺都特啟導指教。尹湛納希是舍冷那德木都最崇拜的偶像,他是清末蒙古族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精通蒙、漢、滿、藏四種文字,亦擅長丹青。他創作了《一層樓》《泣紅亭》《紅雲淚》《青史演繹》等鴻篇巨著,亦將《紅樓夢》和《中庸》譯成蒙文。他在民族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出身貴族,但終生未仕。餘秋雨先生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享受不是豪宅和美食,而是與高人悟麵,聽其教誨。

55歲的尹湛納希大師麵對聰明的年僅六歲的拉西旺都特,語重情長地說:“孩子,你六歲就攻讀四書,很了不起,希望你繼續努力,多多讀好書,打牢文化基礎,將來會有大出息。”

也許尹湛納希的鼓勵和啟迪在拉西旺都特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種子,他9歲就開始讀《詩經》、《書經》、《易經》、KL記》。在這幼小的年齡段,就儲備如此豐厚的國學基礎,古今都是奇跡。13歲就能翻譯漢蒙滿文,並用這三種語言撰寫除小說之外的各類文章。這在古今也是奇跡。

由於他的才華出眾,聞名遐爾,黑城子王府每月補助小米一鬥,以示重視和關照。但性格倔強、求真務實的拉西旺都特,毅然拒絕其補助,他心裏認定,無功不受祿。

18歲那年,即1904年,他開始在黑城子王府私塾以教書為主業,靠翻譯、繕寫呈文為輔,維持全家生活。後來,王府邀他到王府“檔字房”(相當於今的秘密室)承寫奏文、公函、翻譯古文。官吏欣賞他的學問,以“大心切其”(即文書)的文官銜勸誘他。但曆來厭惡官吏的拉西旺都特,因拒絕又怕得罪官府,隻好於1919年扶老攜幼投奔奈曼家族,在扣根(奈曼六區)一帶落腳。

搬遷到奈曼後,開始讓長子寶石柱跟當地畫匠學畫,讓次子索蘇格圖上學念書。而他自己則靠給富戶記賬,翻譯古典小說來養家糊口。這樣不到一年時間,熱心教書的拉西旺都特在大沁廟又辦起私塾,低費教學,學生大部分是廟上的幾十名小喇嘛。此後他又在哈力德斯格、業拉瑪吐、塔能皋等地繼續辦私塾教蒙漢兩種文字。偽滿時期,他辦的私塾被並人沙日浩來國民優級學校,他繼續教古漢語和蒙文。

由於他教書有方、才學出眾,深受世人稱讚。偽滿旗公署調其任旗教育課任督學官,他拒絕受任。他因不受“抬舉”惹腦上司,他便由高等“教育”被降到初等“教輔”。然而,他並不以為然,仍繼續從教,並以當“教書匠”為榮。也因此,他更受民眾歡迎和擁護。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拉西旺都特被聘為國家的公辦教員。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人民政府、擁護黨的教育方針,工作更加積極認真。這時,他的妻子不幸病逝。麵對人生的不幸,他一時很是痛苦,但並沒有消沉,索性以校為家,與學生同吃同住,把全部心血傾注在人民教育事業上。

拉西旺都特從教整整50年,特別是回到奈曼從教的30餘年,為奈曼旗蒙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奈曼旗或從奈曼旗走出去的80多歲以上的有蒙文文化的學者、幹部和教師,無一例外幾乎全部都是他的學生,真可謂“弟子三千,名揚四海”。

1954年,拉西旺都特因年邁退職休養。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的功績,推薦他為首屆哲裏木盟政協委員。

1971年,拉西旺都特先生不幸病逝,終年85歲。他的崇高師德,至今為後人傳頌。

寶石柱就在這個普通的家庭長大,但不平凡的香火卻從來沒有熄滅,而且越燃越旺——寶石柱傳承了父母的生命基因,父親的言行和心靈對他影響深刻,雖然未能繼承父親的教育事業,但在藝術的道路上卻登上了民間藝壇的高峰,成為共和國著名的蒙古族工藝美術家。

少年凸顯天才藝

寶石柱是在霞光滿天的時辰來到這個世界的。他的到來給全家帶來無限快樂——拉西旺都特25歲得子,甭提有多高興了,接生婆雙手將這個胖乎乎的“肉蛋”托給他看時,他自報家門和兒子說起話來:“兒子,看清了,我就是你阿爸!”。

接生婆突然皺皺眉,心有不解,這個孩子怎麼一聲不哭呢?我接產多年,哪個嬰兒不是“呱呱”墜地的?

拉西旺都特不愧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立刻就讀懂了接生婆的皺眉,馬上解釋:“沉默是金,沉默是金,我兒子是特例。”

寶石柱是個天生不愛哭的孩子,他默默地、靜靜地、毫無聲響地來到人間。他的到來不僅給全家帶來了歡樂,更給父母和祖父母帶來了希望。望子成龍是中國人傳統的』合理思維,勤勞樸實的阿媽期盼兒子長大一定有出息,一定要像他阿爸一樣,有文化有知識,最好也能教書育人,養家糊口。阿爸對他的期望值就更高更具體了,他希望兒子一定成為甚至超過鄰村(黑城子和下府鄉相距不足5公裏)的尹湛納希。

長子寶石柱的誕生,重新燃起了他心中的欲望,他決心培養兒子走文學創作之路。

然而,事與願違。寶石柱六歲以後,讀書學文化硬是沒有進展,父親軟硬兼施、千招用盡,他就是學不進去,一晃三年過去,《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本本學不通、記不熟,收獲無幾。

寶石柱笨嗎?不,他非但不笨,而且異常聰明和智慧。那為什麼讀書沒有長進呢?原因很簡單也很明確,因為熱情和興趣決定著人的發展方向和力量。讀書他心不在焉,他的心在藝術而不在文。應該承認,從小他就比別人多幾分藝術的天資,八九歲他就善於動腦琢磨事兒,留心他所看到的一切,貓逮鼠時怎樣輕輕悄悄地突撲;牛反自時怎樣眯著眼睛細細而有節奏地咀嚼,甚至連狗抬起一條腿撒尿的姿態,他都瞪大眼睛仔細地盯視,邊觀察邊用柴禾棍在沙地上畫,他要是發現誰家有奇特的“古董”,總是想方設法地臨摹下來,一遍遍地修改,直至一模一樣為止。筆紙方便就畫在紙上,稍覺不像就撕了再畫,直至留下深深的記憶。一個七八歲八九歲的孩童,對藝術癡迷執著到這種程度,實在難能可貴。

然而,這一切都是背著爸爸偷偷摸摸地進行。

爸爸終於發現兒子的興趣所在,兒子的真正所愛。當發現兒子的兩幅畫作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我兒子畫的?!”他驚歎不已。一幅是頑皮的小狗,抬起一條後腿的撒尿狀,一幅是可愛的小貓眯著眼打噸兒的靜憩樣,畫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而富有情趣。

拉西旺都特指著兒子的兩幅草圖對老伴說:“看兒子讀書不用功,可有畫畫的本事,瞧這貓狗畫的,簡直就是天才,將來他準能吃這碗飯。”

老伴見老頭佩服地誇讚兒子,笑眯眯地說:“不但能畫,還能捏(塑)呢。”說著就把兒子塑的兩個人頭像拿給老頭看。

這是兩尊兒童頭像,雖然塑造得有些粗糙,是個粗製品,但具備了基本塑功,頭像的孩童模樣十分明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也是不得了的才藝。

此外,剪窗花、刻“掛錢”,更是一學就會,手到擒來,而且想象別致,精巧細膩。

少年凸顯天才藝。文學上,寶石柱可能成就不了尹湛納希,而藝術上也許會超過尹湛納希。就是這兩幅貓狗的草圖和兩尊孩童頭像的泥塑,讓父母重新看到了兒子未來的希望。爸爸從此因材施教,順其自然,決心把這個不是讀書的“料”變成從藝的“材”。為此,不再嚴厲地督促他讀書、背書和默寫,而是專為他買畫畫的紙和筆,鼓勵兒子盡情地畫盡情地塑,讓兒子盡情地施展他藝術的才華。隻可惜自己在藝術上不能給兒子指教,缺乏這方麵的技巧與知識。

爸爸對自己突然的一反常態,讓年幼的寶石柱感到奇怪,難以理解,過去經常是沉著臉逼迫自己背書,不會背,輕則怒罵,重則挨打。現在卻經常陪著笑臉,鼓勵自己願畫啥就畫啥,願塑啥就塑啥,而且主動為自己買相關的文具和紙張。從此,寶石柱在不解中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在奇怪納悶中獲得了行為上的自由。於是,他偷偷摸摸地興趣得到了合法的更大發揮。

不過,拉西旺都特總覺兒子寶石柱不肯讀書,甚至放棄讀書,拒絕讀書,還是心有餘悸,古訓說得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啊,哪個功成名就的人不是從讀書做起?為此,他多想像當年父親領著自己拜見尹湛納希一樣,也領著幼小的寶石柱前去朝拜。隻可惜尹湛納希早已過世。不過,當天夜裏,他竟然離奇地做了一個夢,他真的走訪了尹湛納希,向其探尋看法,征求高見。

尹湛納希略有所思,謙虛地說:“我不是搞教育的,其實你比我更明白。”然後話峰一轉,“不讀書太遺憾了,孩子隻能走民間藝術之路了。絕大多數民間藝人都沒有高深的文化和學問,即所謂的匠人。不過,高超的匠人也會造就獨特的驚人藝術,而成為藝術界的奇人、名人。說不定你兒子就是個奇才。如有機會,我去拜見拜見這個小天才。”

尹湛納希隻是說說而已,他並沒有見識寶石柱。

夢終於醒來,拉西旺都特感歎:人各有誌,人生各異。如果兒子能成為一個高超的匠人,不也很好嗎?明智的拉西旺都特就這樣認定了兒子寶石柱。

拜師學藝。從打雜做起

1919年,寶石柱全家從北票黑城子一舉遷移到奈曼白音敖包。第二年末,由於他不願讀書,父親隻好讓他停學,剛過完春節,即1921年初,就送他到七金台的舅舅家。舅舅托人,找當地一名叫旺其嘎(別名馬力哈紮布)的畫匠學藝。

旺其嘎,終身事藝,塑作佛像,描繪壁畫和各種類型的彩圖,是遠近聞名的畫匠。

臨去之前,寶石柱問舅舅:“我怎麼稱呼旺其嘎呢?叫阿爸還是叫師傅?”

“叫師傅歎。”舅舅肯定地回答,心裏暗暗誇讚:小家夥,想的倒挺周全,連怎麼稱呼都想到了,有點心勁兒!

到了旺其嘎家(其實是旺的哥哥家,他是借住,他的家在離這裏很遠的蒙郭勒津的希巴日太)。舅舅熱情地介紹說:“這就是小外甥寶石柱,想拜你為師,跟你學藝。”

舅舅將帶來的禮物放下,旺其嘎順勢瞥了一眼。

寶石柱連忙上前,親近地稱謂:“師傅好!”他說得很幹脆。

“不要叫我師傅,我還沒收你做徒弟呢。”

寶石柱半天無語,瞅瞅身旁的舅舅,略顯尷尬樣兒,但他馬上又改口:“那我就叫你阿爸。”

旺其嘎見憨憨的小寶石柱,問:“幾歲了?”

寶石柱答:“十一歲。”

“十一歲怎麼就不好好念書?”

寶石柱又半天無語。

旺其嘎淡淡一笑,心想:這個小東西還真聰明靈俐,很乖!

“明年再說吧。”旺其嘎顯然還是拒絕了,但卻留下一點懸念,他解釋說:“明年大沁廟要重新修建,肯定要雇用我,到那時再看情況。”

舅舅心想,也好,大沁廟正好離姐夫(拉西旺都特)家不遠,小寶石柱可以直接到廟上去學。

1922年春季,旺其嘎準備去大沁廟上班,臨走之前,寶石柱舅舅找到他,懇求他收下孩子學徒,旺其嘎的態度明確,近二年因活計太忙,我不能收徒,再說你外甥也太小,最好先幹幾年打雜,這我也得和廟主持商量。

旺其嘎的這個想法,出乎舅舅的意外,和姐夫說了,也出乎拉西旺都特的意外,當然更出乎寶石柱的意外。

那怎麼辦呢,做打雜工幹不幹呢?這就看孩子的態度了。

“打雜就打雜,打雜我也去!”寶石柱的態度雖然堅定,但又不明白“打雜是幹啥?”

“打雜就是打雜,非專業的活兒都是雜活。”爸爸解釋,“比如跑腿送信,掃地打水,等等,你願意幹嗎?”

“那就學不著畫畫和塑像了?”寶石柱不免有些失望。

“打雜期間,人家當然不直接教你。”爸爸說,“不過,你會經常接觸這些場景,你要是多留意,也能膚淺地學到一些,這叫偷藝,就看孩子你有沒有這個心勁兒了。”

爸爸從內心裏是支持寶石柱先從打雜開始學藝的,從小就鍛煉鍛煉,對意誌品格的增強和修煉是有好處的。為了提高他去的興趣和信心,又特意向他講述了大沁廟的輝煌曆史。爸爸繪聲繪色地說,大沁廟始建於18世紀,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禦筆題詞“壽寧寺”為大沁廟之法名。1891年曾毀於戰火,後經幾次遷址擴建,使大沁廟成為東至通遼庫倫,南至阜新北票,西至敖漢,北至開魯,方園數百公裏內,遠近最宏大最聞名的大寺院,發展喇嘛最多時到500多名……

“那我就去打雜。”聽了爸爸這番話,寶石柱就更加感興趣。

也難怪,寺廟生活好像天生就為寶石柱安排的,他特願意到那裏玩耍,那裏造型別致的房舍以及花花綠綠的色彩,都非常吸引他,那裏似乎就是他心中的天堂世界,所以才有他後來30多年的寺廟生活,他旺盛的中青年時代幾乎全是在寺院度過,才成就他民間藝術(本質上的宗教藝術)高峰的堅實基礎。

拜師學藝,從打雜做起——12歲的寶石柱開始了漫長的寺廟生涯。

然而,打雜並非是件容易的事。其間,他嚐遍了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他感受了難以承受的艱辛和苦痛。對年少的寶石柱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鍛造的磨煉,從長遠的一生來說,這無疑又是一種難得的收獲和財富。

打雜的活兒毫無規律,也沒有明確分工,說不準這時候讓你幹啥,下一刻又要幹啥。體諒的師傅覺得你年少,過重的活兒不吱使你,讓你幹力所能及的事兒。不體諒的師傅覺得你就是打雜的,隨意派你去幹根本承受不了的活。有一次,一個姓白的師傅讓他從前院把一個高5米的梯子給他扛過來,寶石柱說我扛不動。姓白的師傅不耐煩地訓斥他:“我讓你扛過來你就扛過來,快!”寶石柱隻好哭著去扛。路經旺其嘎的時候,旺見其哭喪著臉,就問明了情況,然後讓他的徒弟幫助寶石柱將梯子給白師傅送去。

類似的事時有發生。一次,還是那位姓白的師傅連呼數遍叫喚寶石柱,寶石柱沒有回聲。當他從茅房裏出來,也是旺其嘎告訴他,北邊有人喊你,快去看看什麼事。寶石柱趕快過去問,“誰招呼我了?”

那位白師傅陰沉著臉兒,沒好氣地說:“喊你四遍你都不吭聲,你上哪兒去了?”

“我上茅房拉屎去了。”寶石柱如實回答。

白師傅:“我招呼你,你就去茅房,成心躲我是不是?”

寶石柱:“誰知道偏偏我在茅房你就喊我。”

白師傅:“那你咋知道有人喊你?”

寶石柱:“我拉完屎,別人告訴我的。”

“我讓你頂嘴,欠揍!”白師傅說著,挖一把塑像的用泥就甩過去。不偏不倚,正好扣在寶石柱腦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