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從1931年到1946年,寶石柱作為畫匠,準確地說,他是寺廟藝人。

從1946年到1952年,寶石柱作為畫匠,準確地說,他是真正的民間藝人。

1949年新中國誕生,新舊社會兩重天。時代的變化,促成了畫匠寶石柱人生之路的重大轉折。

1952年春天,萬物萌生,枯樹逢春也發新技的季節,奈曼旗人民政府文教主管部門的負責人蘇斯圖捎來口信,通知寶石柱,“盡快到旗政府來!”

這個突如其來的通知,委實叫寶石柱無端地驚恐起來,“我犯事了?”他默默地自言自語,但又持否定的心理檢點自己,我從來沒做過任何對不起良心的事,更沒做過對不起藝術的事,我沒得罪過任何人,包括師傅和所有寺廟的佛爺喇嘛,我就是沒拜過佛,沒給佛上過香,這隻是我個人信仰的事而已,不致於攤上什麼麻煩吧?寶石柱躺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回想起20多年的寺廟經曆,檢查自己20多年的畫匠生涯,無論如何也查不出自己有什麼過失。

妻子金良見丈夫坐臥不安,心裏也很著急又很納悶,但她還是完全相信丈夫沒做過錯事,不會攤上什麼難事,她安慰丈夫:“你一個畫匠能有什麼事?別胡思亂想瞎擔心,明天去問問官家不就知道了?說不定還興許是好事呢。”

爸爸拉西旺都特也為兒子琢磨,什麼事呢?還盡快到政府來?最後爸爸這樣斷定:“現在旗政府設在王府大院,過去你曾為王府設計圖案繪製壁畫,說不定讓你重新設計繪製新的裝飾,我看十有八九是這個事,沒其他什麼事找你,也許……”

爸爸說著又特意遲疑了一下。

拉西旺都特是多年的私塾教書先生,建國後,去年(1951年),也是旗文教科正式聘任他為公辦教員,即由國家開支正式錄用在編的人民教師。爸爸的“也許”,就是影射兒子也可能被國家錄用,但又不好斷定,因為畫匠的行當不能和教師相提並論,國家能專設畫匠職業?所以,爸爸拿不準,才吐露出也許的疑問。

最後,爸爸也如兒媳婦的說法:“明天你去一趟就知道了,說不定還是好事。”

第二天吃完早飯,寶石柱步行上路了。走近路,他整整走了近3個小時。

旗政府大沁他拉,寶石柱太熟悉了,他來過多次。最熟悉的還是王府(現在變成了政府大院),他過去曾幾次給王府繪壁畫,畫彩圖。這是一座台榭回廊式四合建築,十足的清代風格,造型莊重,工藝精美,柱、梁、杭、凜的連結,不用一釘一栓,門縫對樺,結為整體。五間正殿,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配殿和垂珠門之間均由回廊連結。過去的王府布局設計,寶石柱一清二楚,再熟悉不過了,而現在,文教科在哪屋?旗長不會就在王爺的正殿辦公吧?他問了一名幹部模樣的同誌,人家搖搖頭說不知道,但又說,你到西北角的家堂廟看看。當然,沒過多大一會兒,他還是找到了文教科。蘇斯圖科長接待了他。

蘇科長說:“寶老師,經政府領導同意,我們決定調你到旗文化館上班。旗文化館剛剛成立,需要你這樣的人才,負責全旗的美術發展繁榮的工作。政府把這項業務委托給您,你不會不同意吧?”

“什麼?……”寶石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像在做夢,驚詫地心疑:“你說的是真的?”好一會兒他才回過神來,“叫我當國家幹部?”

“對。”蘇斯圖肯定地回答,“這已經決定了,就是讓你當國家美術幹部。”

“阿彌陀佛——!”寶石柱向來寡言少語,此時,他差點誦念出聲來,心裏表示強烈的祈禱和感謝。他驚喜萬分,真不知該說什麼好了,他那顆被震撼的心難以抑製地轟鳴。

這個曆經一個朝代,幾乎跨越兩個世紀的寶石柱,曾經像個幽靈似浪跡草原的各個寺廟,恰似飄浮水麵的木瓢遊蕩在民間,數年數載毫無一絲落地生根的歸屬感,盡管藝術給他無怨無悔的安慰。隻有此刻,他才深深體會到新中國新社會的春天般的溫暖。“國家美術幹部”的稱謂,這句任何佛經裏也找不到的詞語,多麼新鮮,多麼溫馨,多麼美妙,多麼自豪,多麼聖潔又多麼光榮!

之後,蘇斯圖幫他填寫了相關表格,辦理了相關手續。午飯後又領他去文化館見了館長,順便熟悉一下新設立的文化館的簡陋環境。

從此,奈曼旗文化館就成了寶石柱後半生唯一的藝術之家。

從此,寶石柱這個從寺廟藝人到民間藝人的草原畫匠,開始邁向中國工藝美術家的金光大道。

1952年,對寶石柱來說,是他藝術人生的重大轉折,是永遠值得銘記的年份。

當天下午,寶石柱就返回了白音敖包,他急切地要向爸爸妻子報告這個特大喜訊。

甭提爸爸多高興了,晚飯一口沒吃就喝得酩配大醉。

甭提妻子多高興了,當晚就拆洗被褥,要為丈夫縫製一套新的。僅兩歲的小兒子烏蘭巴拉,不停哭鬧要吃奶,忙碌的妻子金良不顧不理,隻想一夜就做好新的被褥。

鄉親們聽說畫匠寶石柱被旗政府錄用了,也同樣為之高興,大家奔走相告:

“畫匠寶石柱升遷了!”

“我們白音敖包又出人物了!”

白音敖包的村民常常以本村是王爺故居自豪。白音為富饒,意為富饒的t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奈曼旗第七任紮薩克阿薩拉,將王府遷至該村,直到嘉慶八年(1803年)。為此,後人稱白音敖包這個地方為“王蔭浩齊德”,意為王府故居,有時也叫王府營子。這個村,不僅奈曼王爺多年在此執政,解放後,也出現不少地方高官,如鄉(蘇木)黨委書記,旗委書記,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等。寶石柱雖然不是什麼行政官員,但作為出類拔萃的藝人,他卻是第一位。所以,寶石柱同樣是該村的驕傲,而且後來還是名滿全國的永留史冊的人物。

還有的鄉親見到寶石柱,趣笑地問他:“以後我們咋稱呼你呀,還叫你寶畫匠?”

寶石柱笑笑,不予回答。心想,想稱呼啥就叫啥,叫啥都無所謂,隨你們的便。

其實,寶石柱的職業稱謂,最準確的應該是“美術工作者”了,畫匠的叫法已成為曆史,而且是民間的稱呼,跟不上時代了。

轉換適應,拚搏奮進

一個從舊社會過來的民間畫匠,突然變成了新社會的國家美術幹部,有諸多方麵需要轉換,才能適應變化了的新時代。

首先轉換的應該是思想。寶石柱第一次聽到文化館這個名稱,他必須明白旗縣級文化館是個什麼性質的文化單位,它的工作任務是什麼,群眾文化的泛指範圍有多大,具體到美術業務該怎麼搞,我的藝術之路該如何走好,如此等等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從思想上明確。

明確即轉換。

舊社會的寺廟歲月,非塑即繪,除了寺廟的佛像就是寺廟的壁畫,比較集中和單一。回村務農兼作民間藝人期間,本村請,鄰村求,無非都是畫箱描櫃、繪年畫、剪窗花、刻掛錢、紮燈製匾之類的民間藝活。新時代文化館的美術業務就截然不同了,大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時代服務,配合政治宣傳進行時事教育,通過不同形式,舉辦各種各類的展覽。主管部門和單位安排的各種文化活動。凡是涉及美術業務的,都由寶石柱一人承擔。雖然是美術業務,但都是命題的任務,這和自主的純粹的美術創作還不盡相同。

其次轉換的是,由於業務性質發生了質的變化,藝術創作的題材和體裁也必須轉換,同樣是泥塑,泥塑的內容不一樣了,同樣是繪畫,繪畫的內容和形式不一樣了。

轉換了思想,轉換了藝術視野和表現形式,自然而然就適應了新的藝術實踐。

從1952年上班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整整14年,這14年正是寶石柱從41歲到55歲的14年,人一輩子的這一段,可謂精力火力皆旺盛的時期,這一段也可謂思辨力、洞察力皆成熟的時期,即旺盛成熟的壯年期。

由於感恩在心,藝術在身,這14年也是他拚搏奮進的14年。他經常深人農村牧區、機關廠礦,豐富生活,搜集創作素材,犧牲所有休息時間,為創作爭分奪秒。因此,這14年的創作收獲巨大,可謂刀筆人生味,詩畫歲月痕。粗略統計如下:

1、繪畫以連環畫為主,完成了10部之多,畫麵累計過千幅。其他零星繪畫作品過百件,另有速寫畫500多幅。

2、剪紙作品二百件以上。

3、泥塑作品相對較少,但也超50尊。

以上這些具體作品的代表作均見附錄之一的《寶石柱重點代表作品目錄》

其中,連環畫作品主要在全旗城鄉展出,部分作品在盟市和鄰近旗縣巡展。收看觀眾達數十萬,反響強列。有50件繪畫和剪紙作品在地區和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

由於成績突出,收獲顯著,參加工作不到3年的1955年就被選為全區(省級)先進文化工作者。1956年加人中國美協內蒙古分會。1959年又被選為美術界代表出席自治區文代會。這幾項榮譽都是全旗乃至全盟作為民間藝人的首例。

對寶石柱來說,這些榮譽可謂實至名歸,因為他是個閑不住的人,他的腦、眼、手都為藝術而生,為藝術思索、為藝術著眼、為藝術實踐。他是個為藝術徹底忘我的人,有例為證:

A、事業勝於家庭。

家庭,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對寶石柱來說,事業更重要,事業勝於家庭。

他從1952年到旗文化館上班,8年以後的1960年才把家從鄉下遷到旗鎮。而他的家鄉白音敖包距旗鎮大沁他拉不足40華裏,步行也僅3個小時的路程。就是這麼近的距離,8年的時間,除了過年而外,專程探家也不超過8次,而且沒有一次在家呆過12個小時。過年在家也不超過4天,這4天還不知為了鄉親畫了多少年畫,剪了多少窗花,刻了多少掛錢,一到初三就匆匆趕回旗鎮上班。

家在寶石柱心裏,隻有短暫的思念和瞬間的牽掛,而藝術事業在他心裏,卻是永恒主宰穩固不變的信念。

B、沒有星期日的“失蹤”

寶石柱一生沒休過禮拜天,他的日程裏隻有星期七而沒有星期日。

這裏,不妨講述一個寶石柱因創作忘我而“失蹤”的故事。1966年初,內蒙古出版社要為他的剪紙作品出版,為了給編輯選編留有餘地,他必須增加作品的數量,所以他晝以繼夜、加班加點、爭分奪秒地突擊。由於昨天夜裏趕到零點,今晨去單位晚了個把小時,到單位時大門敞開著,他稍有奇疑,因為星期日,除了他之外,一般無人來單位。也許哪個同誌有事吧,他並未多想,就直接去了自己的工

寶石柱的辦公室在單位的最後邊,一間不到10平米。他喜歡睡火炕,除去火炕所占的麵積,室內顯得更窄小。地下放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和一把椅子,炕上有一張炕桌,冬天他一直在炕上勞作,夏季在地下。不大的辦公間布置得滿滿,牆壁四周掛滿他的工作用具。牆角也充分利用,用木板條釘成三角框架,然後糊上白紙,白紙上貼著他剪製的精美剪紙畫,再用釘子釘在牆角中間,裏麵還可以放些輕軟物品。屋子是窄小,但非常寂靜,這是寶石柱最喜歡的。人說,靜以致遠,寂寞即輝煌,不無哲理。寶石柱就在這間寂靜的小屋裏,一聲不響地構思勞作,一幹就是一天,忘掉吃飯是常有的事。妻子金良一到午飯時見丈夫沒有回來,就知道他又把吃飯忘掉了,因為心疼,隻好給他送到單位。

今天午飯他依然忘了,但妻子因事破例未送。過了晚飯時間,快掌燈了,寶石柱還沒回家。妻子慌了,急匆匆來到文化館,見大門緊鎖,她更加心急,沒在單位,他人到哪去了!

其實,寶石柱哪也沒去,就在他的小屋裏挑燈夜戰。

不知哪位來單位辦事的同誌離開時,他也不知道寶石在裏麵,就把大門鎖上了。‘

寶石柱失蹤了!心急慌亂的妻子金良,隻好到文化館的其他工作人員家告急。求大家幫忙尋找。

正當幾位相關人員來到文化館時,寶石柱見大門緊鎖,就打開臨街的窗戶出來了。“失蹤者”與尋覓人巧遇。

妻子的一場虛驚解除了,“寶石柱失蹤”的消息卻傳開了。

C、八天創造的奇跡

1963年秋,旗委宣傳部交給寶石柱和王金堂一項緊急任務,讓他倆去沙力好來公社水泉大隊畫一部單桂芝家史的連環畫,由王金堂寫腳本,由寶石柱繪圖。任務很重也很急,需在盟社教工作隊離隊之前完成,最好不能超過半個月,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越快越好。

王金堂和寶石柱來到水泉大隊,盟社教工作隊負責人向他倆介紹了單桂芝的情況。舊社會時,單桂芝8歲就給人家當童養媳,受盡了非人的苦難。解放後,婦女翻了身,她才有了美滿的家庭,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在此期間,他倆采訪了單桂芝本人,同她談話時,王金堂作詳細筆錄,寶石柱則注意觀察她的形象和神態,不停地畫人物寫生,以便將其特點和形象真實地展現在畫幅中。為了搶時間和進度,王金堂邊寫腳本,寶石柱邊從腳本裏構思畫麵,晚上徹夜繪圖,有時一天畫出十幾幅畫麵。因此,僅用8天的時間就完成了113幅《單桂芝的苦樂人生》的連環畫。

8天就完成一部113幅的連環畫作品。請問,全國哪個連環畫畫家有過這樣的記錄?沒有。這是古今畫壇的奇跡!

如果沒有忘我的精神,如果沒有高超的技藝,這奇跡也是難以創造的。

民間藝人寶石柱創造了。

這套連環畫在水泉大隊引起強烈反響,村民們從連環畫裏看到了像攝像一樣逼真的單桂芝,無不拍手稱快;盟社教隊的同誌更是欽佩得五體投地,高舉大拇指讚頌寶石柱:“你真是太絕了!”

這套連環畫在沙力好來公社各隊展出後,又在全旗各地巡展,取得了極好的宣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