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也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兩棲動物。大鯢發出“嗚哇—嗚哇”的聲音,和嬰兒的哭聲相似,所以被稱為“娃娃魚”。在兩棲動物中數它體形最大,身長可達1~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50千克。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睛非常小,沒有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前指5個,後指4個,有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黏液。身體背麵是黑色和棕紅色相雜的顏色,腹麵顏色淺淡。
大鯢一般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有回流的洞穴中生活。大鯢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傍晚以後出來尋找食物。它不善於抓捕,隻是隱蔽在灘口的亂石間,一旦發現食物,就張開大嘴,把食物囫圇吞進肚子裏,然後在胃中慢慢消化。因此,人們用“娃娃魚坐灘口,喜吃自來食”來描繪其習性。大鯢主要吃蟹、蛙、魚、蛇、蝦以及一些水生昆蟲。大鯢忍耐饑餓的能力非常好,隻要飼養在清涼水中,可以2~3年不進食,並且不會餓死。它也能暴食,飽餐一頓可增加體重的1/5.食物缺乏時,還會出現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以卵充饑。
每年7~8月份是雌鯢的產卵期,每尾產卵300枚以上,雌鯢產卵後,就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的工作就轉交給雄鯢,它將卵帶繞在背上,經過2~3周的孵化,幼雛出世。再經過15~40天,小鯢能獨立生活後,雄鯢就完成了任務。
大鯢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遊支流的山澗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麵以下。大鯢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四大區域:一是湖南張家界、江永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縣、神農架;三是陝西安康、漢中、商洛;四是貴州遵義、四川宜賓、文興等地。在湖北、江西、廣西、甘肅、河南、貴州等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貴州貴陽貴定縣岩下鄉成為“中國娃娃魚之鄉”。
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也是最長的,即使是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也能活到130歲左右。
由於它肉味鮮美,長期遭到人們的大量捕殺,有的產地甚至已經瀕臨滅絕。我國政府在江西省靖安縣三爪侖國家示範森林公園內,建設大鯢生態園,大鯢也是靖安縣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