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清代的小說《三俠五義》中,包拯陳州糶米完全又是另外一番經曆了。當然,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總體背景幾乎無二致,但是為非作歹的小衙內與楊金吾,升級成了當朝太師的愛子、安樂侯龐昱,更加位高權重。此外,包大人與龐太師還有著師生之誼。龐煜不但中飽私囊,欺男霸女,而且在得知包拯赴陳州查賑之後,深恐鐵麵無私的包拯於自己不利,暗中派出刺客在途中行刺。幸虧展昭等人明裏暗中相助,包大人才幸免於難。刺客被擒後,又順藤摸瓜,以計策誘得龐昱招供。往後,當然是包大人先斬後奏,用龍頭鍘結果了安樂侯的性命。
從《陳州糶米》到《三俠五義》,情節有承繼,有發展。包大人遭逢的有驚無險,先斬後奏的痛快淋漓,都是一脈相承的。而越往後,貪官的權勢越大,鬥爭越驚心動魄。《陳州糶米》中微服的包大人因為得罪了小衙內,被吊在槐樹上,險些挨打。而《三俠五義》中,包大人橫遭刺殺,要是沒有展昭等人的暗中襄助,恐有性命之虞。《陳州糶米》中包拯隻有一個名為“張千”的隨從,而到了《三俠五義》中就是“王朝馬漢來相助,張龍趙虎在身邊”了。《陳州糶米》中,年邁的包拯給**牽驢,自嘲說“普天下誰不知個包待製,正授南衙開封府尹之職。今日到這陳州,倒與這婦人籠驢也,可笑哩。”臨了,包拯命將楊金吾梟首,讓小憋古打死小衙內。麵對晚來一步送到赦書的張衙內,包大人“臨風回首哈哈笑”,既不乏自我揶揄,也有著真性情。而《三俠五義》中的包大人就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形象了。甚至,為了突出包大人的機智,不惜安排他以甘言欺騙刺客與龐昱,以耍奸的手段誘得他們的“招承”。在後世小說、戲曲中被津津樂道的三口鍘刀,在元雜劇中,還隻是“勢劍金牌”或“勢劍銅鍘”。
慶曆四年上書時,真實的包拯是46歲,元雜劇中刻畫的包拯,變成了一個七十八九的老人(曆史上的包拯享年63歲),而在《三俠五義》中,又變成了二三十歲的青年。這些變化,主要是為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服務。於是,故事越來越精彩,距離曆史的真實,也就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