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狸貓換太子》、《斷後》、《打龍袍》等京劇劇目中,包拯又成了為沉冤多年的李太後主持正義,洗雪冤屈的青天大老爺。《狸貓換太子》故事梗概是:宋真宗李宸妃產子趙禎,劉妃生妒,與太監郭槐定計,以狸貓換出太子。遣承禦寇珠拋入金水橋下,寇不忍,告太監陳琳,暗救太子,送往八賢王府中撫養。劉妃誣李妃產妖,不明真相的真宗將李妃貶入冷宮,劉被冊立為後。趙禎長成後,被立為太子,路過冷宮,見李妃受苦,遂生憐憫之心,回去替李妃求情,劉後起疑,拷問寇珠,寇不屈而死。劉後火燒冷宮,李宸妃被內監救出,流落趙州橋,雙目失明。劉後設計陷害陳琳及太子,八賢王力爭得免。真宗駕崩,太子趙禎繼位。包拯偶然發現李宸妃冤情,為之洗雪,真相大白。仁宗趙禎與李宸妃母子團聚。
《斷後》與《打龍袍》都是《狸貓換太子》的折子戲。《斷後》講述包拯陳州放糧歸朝途中,在天齊廟遇瞎婆告狀。瞎婆曆數當年宮闈密事,包拯得知其即真宗之妃、當今皇帝仁宗之母李宸妃。包拯妥善安置好李太後,回朝準備為其辨冤。《打龍袍》接著《斷後》講述,說包拯識出李後,回京,借元宵節,請仁宗(趙禎)於午門觀燈,故意以雷劈張繼寶燈演出。趙禎問包拯,為何演出這不孝之燈?包拯答,帝亦不孝。趙禎怒以為謗君,欲斬。首相王延齡求免,包拯請老太監陳琳說破當年狸貓換子,劉後害李後情事。趙禎感悟,立即赦免了包拯,斬郭槐,並親迎李後還朝,請罪。李後命包拯行罰,包拯乃脫趙禎龍袍,打袍以代。
上述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有曆史依據嗎?如果有,又是什麼呢?
應該說,上述故事雖然不是曆史的真實,但是都可以在曆史上找到相當近似的原型。
故事的依據之一,是宋仁宗的身世。《宋史·李宸妃傳》載,李宸妃原本是劉妃的侍兒,曾為真宗司寢,偶得臨幸,懷上了孩子,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禎。趙禎出生後,劉後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並委托同為四川老鄉的好友楊淑妃養育。仁宗即位後,楊妃作為先帝妃嬪中的一員,始終默然不語,默默無聞。宮裏宮外雖然有很多人知道這件事的內情,但出於對劉妃,也即此時垂簾聽政的劉太後的畏懼,不敢把實情透露給仁宗。李妃早於劉太後一年過世。直到劉太後逝世後,才有人對仁宗說實話:“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更為駭人聽聞的是,這人還說“妃死以非命”,認為李宸妃不是壽終正寢,而是被害死的。後來在為李宸妃換棺材安葬的時候證實,被害之說純屬無稽之談,令仁宗不禁感歎“人言其可信哉!”但是,初聽被害之說時,仁宗“號慟頓毀,不視朝累日”,心中未必不信。身為九五之尊的天子,卻連生母是誰都長久被蒙在鼓裏,生不得孝養,死不得送終,何憾如之!這段不尋常的經曆,難免為百姓所津津樂道。
故事的依據之二,是包拯斷冷青案。上麵的“劉後奪子”,使得戲劇中李妃的形象呼之欲出。那這樁公案又如何與包大人有了關係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皇祐二年(1050)包拯審問假皇子冷青的案子了。有個叫冷青的人,自稱是皇子,說他的母親曾是一名宮女,得到仁宗的臨幸而懷孕,沒生產之前就被放出了宮。出宮後,生育了冷青。要知道,仁宗一直沒有兒子,這幾乎成了朝野上下包括仁宗本人最大的心病。如果冷青真是趙禎的血脈,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問題是,如果是冒牌貨,趙宋的江山可就要便宜給外姓野種了。這個案子既關係重大,又難以查清。初審這個案子的開封知府錢明逸也搞不清真相,稀裏糊塗地將其流放到汝州了事。錢知府手下的推官韓絳都看不下去,說把這麼個胡說八道的東西留在外麵,讓老百姓議論紛紛,不合適。翰林學士趙概非常不滿這個判決,說,如果冷青說的是真的,就不該流放;如果是假的,就該殺。最後仁宗重新委派趙概與時任天章閣待製、知諫院的包拯共同審理此案。最終發現,冷青的母親王氏確曾在宮禁中服務過,後來因為皇宮失火,放出一批宮女,王氏就在放出之列。王氏出宮後嫁給了一位叫冷緒的郎中,先生了個女孩,再生的冷青。冷青在廬山浪蕩時,跟人吹牛說自己是皇子。恰巧有一個叫全大道的和尚,遇到這個活寶,以為奇貨可居,就帶著冷青到京師,準備認皇親了。真相既以查明,冷青與全大道都被處死了。
人們同情李宸妃的不幸遭遇,在戲劇中為她設計了大團圓的結局。人們也相信隻有鐵麵無私而又明察秋毫的包拯才有這個能力和膽魄,能夠接手這個棘手的案子,並且最終使真相水落石出,還沉冤多年的李宸妃一個公道。
相當程度上於史有稽的包公故事並不隻有以上兩例,但通過以上兩例已經可以大致說明包公故事真假參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