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 / 3)

李白是我國唐代大詩人,一生到過不少地方。凡是李白到過的地方,人們總愛建造太白樓或太白祠,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如河南洛陽、山東任城、安徽宣城和馬鞍山等等。李白曾三次來到江蘇溧陽,從唐代到現代,我們溧陽也多次建過太白祠和太白樓。據《溧陽縣誌》記載:“太白酒樓,唐天寶十五載,李白宴別張旭於此。”但這座太白酒樓當時叫溧陽酒樓,李白與張旭等人在此飲酒、在此作詩之後,斯樓因名人到此而名氣大增,生意非常紅火。李白在這酒樓上作了一首《猛虎行》的詩歌,記述了當時宴別張旭的情景:陽春三月,鶯飛草長,楊花飛舞,詩仙與書聖坐在湖邊掛有一麵寫有“酒”字旗幟的溧陽酒樓上,喝酒聊天,甚是快慰。酒過三巡,開始海闊天空,縱論國家大事。李白首先抨擊了安祿山叛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接著抒發了自己有才能而不被任用的感慨,最後敘說了自己和張旭的非凡才能,以及和諸位溧陽朋友的深情厚誼。詩人在這首詩的最後部分寫道:“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茫茫愁殺人。胡雛綠眼吹玉笛,吳歌白飛梁塵。丈夫相見且為樂,槌牛扼鼓會眾賓。我從此去釣東海,得魚笑寄情相親。”啊,景色秀麗的溧陽酒樓上,李白、張旭與好朋友們在一起喝酒、吹牛,身邊還有一支樂隊在伴奏助興,綠眼睛的北方少年吹著笛子,美麗的蘇南姑娘載歌載舞地唱著優美的《白芒歌舞》,響亮的歌聲使酒樓梁上的灰塵也飛揚起來……詩仙李白在詩中如此神采飛揚地記敘了當時的場景和思緒,使這座漂陽酒樓大放異彩,名揚四海。

曆史的舞台總是在不停地旋轉的。李白離開溧陽幾十年後,我們溧陽非常有幸地又迎來了一位唐代大詩人一孟郊。孟郊在溧陽任縣尉時創作出的天下名詩《遊子吟》,又一次為溧陽作了金錢買不到的廣告宣傳。為了感謝這兩位詩人對溧陽的重大貢獻,溧陽人民特地在舊縣縣城建造了李白孟郊祠,以供人們瞻仰、緬懷。可惜的是到唐天複三年(年),溧陽縣城便東移到現在的溧城鎮,隨著政治、文化中心的東移,原先在舊縣縣城的太白酒樓、李白孟郊祠也就逐漸衰落、破敗甚至消失了。

到了明清,在溧陽任職的地方官員中,出現了幾位李白崇拜者,在他們的積極策劃下,幾次在縣城建造了太白樓。先是明代有位叫符觀的溧陽知縣,於弘治十年(年)在上水關建了一座“清暉堂”。到了清代,有位叫徐一經的溧陽知縣,始將此堂改為太白樓,並將李白的《猛虎行》刻碑鑲嵌於酒樓東西兩壁,以紀念李白、張旭的溧陽之行。當時的溧陽籍進士、官至湖州知府的吳穎回到家鄉,看了新建的太白樓,非常髙興,當即吟詩《登太白樓》一首:“臨風懷太白,氣象上高樓。四壁山皆響,雙橋水合流。雲飛一鳥過,菊淡數杯浮。正值楓林好,霜紅城上頭。”從這首最早吟詠溧陽太白樓的詩作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年徐一經知縣修建的太白樓的風貌。多年之後,該樓樓坍屋倒,雜草叢生,無人過問。一直到乾隆六年(年),溧陽知縣吳學濂在修理城牆竣工之後,捐出自己的俸祿,重建太白樓,並加蓋一層,終使太白樓得以複新。乾隆二年廷試第三名(探花)授編修的溧陽人任端書,為重建太白樓作了《記略》,文章中對李白不媚權貴、醉酒高歌的風範大加頌揚,對吳學濂捐資建樓的德行讚許不已。嘉慶十八年(年),著名篆刻家、溧陽知縣陳鴻壽主編《溧陽縣誌》時,把太白酒樓列為溧陽名勝之一,並請人繪畫刊於縣誌中。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出,上水關上的太白酒樓為上下兩層,人字形的屋麵鋪蓋著黛瓦,四角翹然若飛。人於樓中,可以悠悠地觀賞四周風光:向南眺望,燕山青青,南山隱隱,藍天白雲,疑是仙景;遙望西北,瀨水茫茫,白帆點點,河岸垂柳依依,遠處房舍儼然……溧陽優美的山水風光躍然紙上,令人美不勝收。以上幾位溧陽知縣出於對先賢李白的敬重,出於對曆史文化的重視,創建、重建太白樓,從而為溧陽、為後人創造出傳世千古的一大文化景觀,他們功德無量,所以《溧陽縣誌》上為他們留下了美名。

熟悉溧陽曆史的人知道,溧陽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曆史上曾多次在此發生過戰爭,因而名勝古跡毀壞十分嚴重。清鹹豐年間,太白樓於太平天國不太平的戰火中毀去。同治九年(年)重建此樓。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入侵中國、占領溧陽後,太白樓與文昌閣等古建築均被日寇燒毀。

盡管太白樓幾經修建、幾經毀壞,但溧陽人民對李白及其酒樓是懷有深厚感情的。年月,溧陽縣人民政府根據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的提案建議,撥出專款重建太白樓,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緊張施工,雄偉莊重、頗有氣勢的太白樓以嶄新的風貌重現溧陽縣城。這座太白樓是參照上水關的太白樓建造的,樓髙二層,重簷飛翅,古樸典雅。底層挺立李白全身塑像,兩旁大柱上鐫刻對聯:‘‘當年把臂登樓草聖詩仙誰主客,此日憑高望遠相山瀨水自清妍。’;二樓堂前懸掛李白邀月圖,“川原光景長新瀨水中江收望眼,詩酒風流永憶謫仙草聖共登樓”。登樓臨窗遠眺,可見全城風光。千百年後,溧陽建造出如此壯觀的樓閣來紀念李白,足以看出溧陽人民對這位偉大詩人的景仰和懷念。正是:今人登斯樓者,近瞻太白遺像,仰溯詩仙遺風,無不為之興懷而感歎不已;俯仰平陵風月,環顧天目勝景,更令人千種塊壘頓除,萬古閑愁盡消。

文昌閣,坐落在溧陽縣城東門的城牆基上(今民政局宿舍旁,閣基尚存),磚木結構,高大雄偉,典雅古樸。閣身呈八角形,由下至上,三層屋麵逐漸加陡,八角起翹。每層樓角上裝有銅鈴,清風起時,銅鈴聲悠揚悅耳,非常好聽。閣尖鐵葫蘆高達丈餘。由於此閣建在城牆基上,雖是三層,卻有七層的髙度,離城十裏之遙,就可看到文昌閣矗立雲端,它是舊時溧陽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據清康熙年間纂修的《溧陽縣誌》記載,宋紹興二十年,由知縣周淙始建文昌閣。明萬曆年間,由溧陽縣教諭金維基複建。建閣目的,一是紀念史貞女舍身搭救伍子胥的義舉,二是紀念李白造訪溧陽,三是顯示溧陽地方文風昌盛。明天啟四年(年),知縣董允升重修了文昌閣。《溧陽縣誌》中收錄了董允升《重修文昌閣記》,意思是:他擔任金陵府的屬吏將近三年,主持貢試、歲試、觀風試的官員把校對試卷的任務全部交給他。溧陽縣的賢能士子大半都被收錄選取了。後因量移?來溧陽任職,他每季都  ①量移:唐時大臣得罪遭貶遠方.遇赦後改近地安置,謂之移。

對學生進行考試,並且評出考試的等第。每月初一、月半在文昌閣裏舉行文會,直到午後才散,於是全縣文風大變。恰好各位學友曾多次提出修建文昌閣之事,又詳細地講述了文昌閣的興廢,與社會上的文風密切相關,這些話都記在募捐的序文中。當時原建文昌閣已破敗不堪了,經過商議,決定把城址加寬若幹,修建共需要多少人工與材料,估算材料費用後即籌措資金,共募到銀三百六十兩,這些建閣的資金與材料都由司學負責辦理。晝夜督促建造的是謝道人真聚。閣動工始於天啟年七月二十四日,到次年六月十二日竣工。文昌閣建成後,董允升告誡各位學子說,文昌閣雖高聳但不危險,這是因為城基寬厚能載住它。求學問者如果不注意多積累,不去求髙深,將來所做的事業就不堅實,也不會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這番話,不要辜負這座閣。明代知縣的這些話振聾發聵,發人深思,於我們今人仍是很有教益的啊!

《溧陽縣誌》上有幅學宮圖,規模巨大,建築宏偉。學宮門前有兩座石橋,一曰文德橋,二曰武功橋。進了學宮大門——棱星門,第一進是大成殿,大殿正中是孔子塑像;第二進是明倫堂;第三進是尊經閣。溧陽在元、明、清時期能考中兩位狀元,還有一百多位進士,同曆代溧陽人重教興學以及這座學宮有著很大的關係。由於文昌閣就建在學宮旁邊高聳的城基上,易受風雨侵蝕,再加上管理關鎖不嚴,遊人來往踐踏,甚至夜間有盜賊藏身,到清康熙年間,文昌閣已是棟梁傾斜,門窗剝蝕。因受時代的局限,古人認為文昌閣裏供奉的文昌帝君,不僅應合天上的星宿,掌管文章簿冊,而且還操縱著祿命大權,這可是關係到一個縣能否出人才的大事啊,怎麼可以任其倒塌、不去修葺呢?於是溧陽人費古心、狄陶鄰就進縣衙門找到知縣徐一經,向他陳述文昌閣的興廢,並提出要縣政府支持修葺文昌閣。這位徐一經知縣,注重辦實事,在溧陽政績卓著,口碑很好。他一到溧陽,就纂修了《溧陽縣誌》。看到學宮校舍傾頹,立即撥款整修,並將門窗全部修理、油漆。他是個李白崇拜者,知道溧陽舊縣原有一座太白樓,於是他發起倡議,並捐出自己的俸祿,在縣城上水關上創建了太白樓,在樓座兩側的石碑上刻上李白的《猛虎行》等詩文。其實,徐一經也看到,靠近孔廟、學宮的文昌閣,自建閣至今已有幾十年了,風吹雨淋後,閣已傾斜得很厲害,也曾有過修葺此閣的想法,隻是苦幹經費短缺。現在經費古心、狄陶鄰一倡導,真是誌趣相投,一拍即合。他說,明代縣令慈溪董允升,重建文昌閣在學宮左角,使這裏的孔廟等勝跡更加壯觀。文昌閣既已建在孔廟之內,那就宜興不宜廢。凡是熱心做對公眾有益的事情,老百姓都會讚同的,好義的人們都會響應、支持的,說罷,徐一經當即拍板決定重新修葺文昌閣,並捐出自己的俸祿。由於有徐一經知縣的大力支持,所以很快就籌足了經費。另委派守戍楊耀寰負責督工。修葺文昌閣於清康熙三年(年)早春二月開工,至夏五月完成,僅用三個月時間。修葺後的文昌閣高大華麗,飛簷雕棟,比原先更加雄偉、壯觀。在文昌閣底層供奉著文昌帝君像,莊嚴肅穆,金光奪目,一如既往。在第二層樓上供奉著漢、唐、宋代五位先生神牌,分別是蔡伯喈、李太白、陸龜蒙、楊中立、朱文公(朱熹)。因為這五人曾經到過溧陽,是文壇上有巨大成就的大師,溧陽人受到他們的教化、影響,出了不少人才,所以應該祭祀、紀念他們。

就同屈原、李白、蘇軾等大文豪的命運多舛一樣,溧陽文昌閣也是多災多難,屢遭不幸。到了清乾隆五十八年(年),城裂閣斜,知縣張經邦率紳士捐資修葺。鹹豐年間,文昌閣又日漸傾圮,知縣那布昌又加修葺,年竣工,不久則毀於太平天國戰爭動亂中。最後一次興建是在光緒十四年(年),工期一年半。此次修葺的文昌閣比原先更加雄偉、壯觀,清代進士、高中探花的溧陽人黃夢麟在《重修文昌閣?新建關帝廟記略》中記敘道:文昌閣在原來的規模上更加巍峨壯麗,飛簷像鳥的翅膀欲翔,木拱一層層疊起像馬首髙舉,高出雲端,俯迎煙雨。登上此閣可覽山水美景,全城萬瓦千舍盡在足下……慶賀竣工的這天上午,微雨初晴,陽光照耀,紅霞輝映,天空中出現了美麗的彩虹。滿城人們攜幼扶老,前來觀賞煥然一新的文昌閣,個個讚歎不已,連聲稱好。

就是這座屢廢屢建的文昌閣,最後竟被日本侵略軍焚毀了。年月日抗日戰爭爆發,在八年抗戰中,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的溧陽屬於拉鋸戰地區,遭受日寇的破壞尤為慘烈,鐵蹄過處,廬舍為墟,溧陽人民處於深重的災難中。文昌閣也不例外,同樣遭到破壞,窗欞殘缺不全,簷瓦淩亂,每層地板殘損不堪。東門外報恩禪寺於年年底就被日本侵略軍焚毀。年春,日軍從金壇方向卷土重來,盤踞溧陽八個月。溧陽城裏人不當順民亡國奴,避難於農村,經濟條件較富裕者逃往後方,城內杳無人煙,蓬蒿沒脛。同年月,日寇退出溧陽縣城。

年月,日軍從宜興方麵集中兵力,大舉向溧陽掃蕩。那時駐守溧陽的國軍四十師八團第一營營長廖方信,指揮部隊在東門城外開挖壕溝,並在文昌閣城牆基上,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架起鋼炮、重機槍抵禦日寇進犯。月日傍晚,日寇兵臨城下,受到致命阻擊。鏖戰三個晝夜,日軍傷亡慘重,但始終未能進城。後由漢奸、偽軍引路,日軍從南門外雀杆村渡河進南門包抄合擊,這樣廖營部隊被迫撤退出城。日寇遭此重創,切齒痛恨,怕再遭此阻擊,遂於月日,把汽油澆上文昌閣,縱火焚燒,頓時火光衝天。另有飛機一架,繞文昌閣巡轉。文昌閣被大火焚毀,但四根木質堅硬的鐵烈木仍巍然屹立,仿佛是四支巨臂怒指藍天,向人們訴說日寇毀壞溧陽曆史文化的暴行。

近年來,光華、五臨中溧陽籍同學聯誼會向市政府倡議,請求政府重新修建文昌閣這座標誌性建築,這樣既可向世人顯示溧陽曆史文化的輝煌燦爛,又可激勵青少年一代從小就立下勤奮讀書、長大報效祖國的雄心壯誌。如今市政府已委托規劃、建設等有關部門來規劃設計文昌閣。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文光射鬥的文昌閣,將會以更加高大華麗、雄偉壯觀的新姿雄據在凓陽縣城,喜迎中外嘉賓、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