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所共有的文化,也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於任何民族來說,民間文化既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又是民族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特別重要的是,民間文化是確認一個民族(或文化社區)的文化特性的強有力的手段。民間文化,在氏族社會處於崩潰瓦解之際,曾經經曆了第一次危機,甚至瓦解。這一點,在我國邊疆一些進人人民共和國時尚處於氏族社會瓦解時期的民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社會經濟形態的巨變和社會政治體製的革命,新的革命思想、宇宙觀以及異民族(包括漢民族)文化的浸染和衝擊,使原來氏族社會的成員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的信仰和文化,亦使本民族的民間文化經曆了一次轉折和揚棄過程。
在我國,社會的工業化進程及所形成的工業化文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和思想意識都發生了巨大變革,電視、信息網絡等現代媒體的發展和普及,信息社會的到來,市場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外國文化、異族文化的侵人或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都會給民族民間文化的正常延續和發展以強大衝擊,甚至給民間文化帶來逐漸消亡和毀滅的命運。民間文化搜集研究者在田野調查時,也常常遇到“人亡歌息”的情況。如對於一個民族具有重要意義的民間創作,或族源史詩,或史傳神話傳說,等等,由於老歌手或故事家(巫師、祭司一類人物)的夭亡而造成失傳。這也是民間文化麵臨的一種現實的危險。民間文化的中斷或失傳,是一個民族的最大遺憾。對任何民族來說,特別是對於那些人數較少、生產力低下、甚至還較多地保留著原始的或古老的文化傳統的不發達民族來說,失去自己固有的民間文化,無異於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無異於喪失了自己的民族,這當然是十分可悲的。
已故壯族民間文化學家藍鴻恩先生,十年前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召集的一次會議上,就包括壯族在內的南方諸民族的文化,提出了“文化斷裂”的觀點:第一,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斷裂。“現在學校的教科書,是單一的漢族文化課本。我們少數民族學生在日常生活裏,是有傳統作為觀念意識的。但一到學校裏,與教科書所傳播的根本不是一碼事。因而少數民族的學生進學校讀書,久而久之,就失掉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了。本來少數民族生活裏,唱歌很風行,然而讀了書回去,不會唱歌了;少數民族有很多優美的故事,已被連環畫小人書代替;衣著也以洋為榮;連講話和老百姓也格格不人,全是變樣的人了。”第二,語言和文字斷裂。“我們南方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因此,進學校讀書必然要學習漢字。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是應該的。然而漢字的書所表達的隻是漢族人民的生活。這是造成斷裂的原因。由於沒有文字來記載前人的經驗總結,因而很多先民的生產經驗沒有流傳下來。廣西鹿寨縣最近發現一個銅鼓,構造非常特別:周身有幾百個像玉米粒那樣大的圓孔,孔裏嵌有助鳴的薄銅片。……然而考古學家研究不出來,這不能不說是吃了沒有文字的虧,其他的民間故事,詩歌,宗教活動,也隻能憑口口相傳,因而也就發生變異甚而失傳,造成了斷裂。”第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斷裂。第四,高層文化與低層文化的斷裂。“高層次的人出現了作家,他們能用漢文進行創作,表現新的思想觀念,然而他們缺乏傳統文化素養,所以很難反映本民族的麵貌。而隻是把外來的新品種,硬插在外來泥土之上,缺乏自己民族的風格和特點,也就在人民群眾中起不到傳播作用。”第五,本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割裂。①這種擔優出自一個少數民族的學者之口,他所說的南方民族的情況,在其他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中,也頗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因此,對於任何國家或民族,特別是不發達的民族來說,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民間文化的問題,就提上了政府和專業機構的議事日程。中國建國後,十分重視民間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文化的調查保護和資料保管,50年來在這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與芬蘭文學協會(會同北歐民俗研究所和土爾庫大學文化研究係民俗學和比較宗教學部),於1986年4月在南寧召開了中芬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探討會,討論了民間文學的保護、搜集、保管等一係列問題,並發出了保護民間文化的呼籲。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專家委員會主席勞裏·航柯先生參加並主持了這次會議,並在會後將會議的情況和中芬兩國在廣西三江侗族地區進行的民間文學聯合調查的情況,報告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委員會。爾後不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文化組、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於1986年5月聯合召開了保護民間文化座談會。次年2月27日政協文化組又在北京召開文化界人士座談會,討論籌建中國各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事宜,與會者呼籲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采取行動,並報告國務院。③有的省市對此也召開過類似的保
① 藍鴻恩《一個值得重視的間題——文化斷裂現象》,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編(中國民間文藝界通訊》1987年第4期。另一位壯族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梁庭望先生也提出過這一論點。
② 這次會議的文件彙編為《中芬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探討會文集》一書,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
③《全國政協文化組就籌建(中國各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事進行座談會》,見《中國民間文藝界通訊》1987年第4期。護民間文化座談會。如文物和民間文化大省陝西省,該省政協和省民間文藝研究會於1986年7月就召開過保護民間文化座談會。會議呼籲政府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與珍貴文物一樣,將其列人整個文化藝術科學規劃中去,安排搜集、整理、保護,並製定相應的保護政策。①
中國民間文學的普查和三套集成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所屬的“負責製訂向會員國提出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草案的政府專家特別委員會”,1989年4月24-28日在巴黎會議上通過的準備提交第25屆大會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草案》中有一個《民間創作的保護》的條款。這個條款對民間文化的保護作了下列表述:“保護涉及到對民間創作傳統及其傳播者的維護。因為各族人民有權享有自己的文化,也因為人民與這種文化的結合力常常由於傳播工具傳播之工業化文化的影響而削弱。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在產生民間創作傳統的群體內部和外部,保障民間創作傳統的地位並保證從經濟上給予資助。為此,各會員國應:(a)以適當方式進行民間創作教學與研究,並將其納人校內外教學計劃,應特別強調對廣義的民間創作的重視,不隻應考慮到鄉村文化或其它農村文化,也應注意由各種社團、職業、機構等創造的有助於更好了解世界各種文化,尤其是不屬於主要文化的那些文化;(b)保證各文化團體有權享有自己的民間創作,同時還支持其資料、檔案、研究等方麵的活動以及傳統的作法;(c)在跨學科基礎上,建立各有
①(陝西省召開保護民間文化座談會》,見(民間文學研究動態)1986年第7期(總刀期)。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部編印。關團體均有代表參加的全國民間創作委員會或類似的協調機構;(a)向致力於研究、宣傳或擁有民間創作材料的個人和機構提供道義和經濟上的支持;(e)促進有關保護民間創作的科學研究。”遺憾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政府專家委員會裏沒有包括中國的專家,因而未能在民間文化保護問題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交流我國在這方麵的經驗。
根據中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共同決定,為了保護各民族的民間文化,編纂《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和《中國諺語集成》三套叢書(共計卯卷),從1984年一199(〕年,在全國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民間文學普查。全國各省市區大約有MOF萬文化工作者參加了這次民間文學普查采錄工作,共搜集到民間故事184萬篇,歌謠灰犯萬首,諺語748萬條,總字數超過40億字。各地編選縣、地、市、卷本約3000餘種。僅舉兩個省區為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編印資料本391卷;上海市編印資料本350餘卷。①這是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保護民間文化方麵的一項宏偉工程。通過全國規模的民間文化普查,從所獲民間文學資料中選擇部分加以印刷出版,使之得以永久保存。編餘的資料,則分別保存在地方民間文化研究機構中。如擬議中的中國各民族民間文化博物館能夠實現,則可將在本世紀普查所得的這一大批材料人藏博物館中。在這次大普查中,訓練了一大批民間文化專門幹部。這是保護和研究民間文化的重要力量。
本世紀80-90年代在中國廣裹的幅員上進行的這次民間文學普查中,另一個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許多民間故事家和幾
① 據《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總編輯部:《任重行難成績斐然一全國民間文學集成工作已逾十年》(1996年彙報材料)。個名聞遐爾的故事村。“
故事家,是對本民族本地區的民間文化傳統知之最多、了解最詳的人,他們有的是識字的,有的甚至還是文盲。能講述50則故事以上的故事家,全國已發現的不下側XX)餘人。全國著名者,搜集者已分別把他們講述的民間故事記錄下來,編輯成專著,予以出版。如朝鮮族的金德順(女)、滿族的傅英仁、湖北的劉德培、山東的尹寶蘭(女)和宋宗科、山西的尹澤等。
故事村,聞名於國內外的,南有湖北丹江口市的伍家溝村,北有河北箕城縣的耿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聘請的專家,曾分別到這兩個村子進行過考察。伍家溝村地處道教勝地武當山北麓叢山之中,有216戶、分布於17個居民點,共890口人。當地民間文化工作者先後進行了3年的調查搜集,其中會講故事的農民有85人,能講50~一100個故事的有35人。已搜集出版《伍家溝民間故事集》(1989年,收入故事236篇)和(伍家溝民間故事》第二集(1996年,收人故事165篇)。最近,他們又在武當山後山發現一個叫做呂家河村的民歌村。該村現有人口為128戶750人。生存環境相對封閉,傳統民間文化保存較為完好。能唱民歌者,其中能唱2小時以上的有85人,能唱1000首民歌的4人。現已收集到3000首。關於這個民歌村,將於下月在丹江口市召開學術研討會,屆時會公布有關材料。耿村地處華北地區平原,交通發達。當地文化工作者進行過6次調查搜集,確認能夠稱得上歌手和故事家者有26人,共采錄故事、歌謠等作品280萬字,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集體》4冊,選錄222萬字。當地學者袁學駿出版了《耿村民間文學論稿》專著。在此地開過國際學術研討會。近來,在重慶市郊區又發現了一個叫做走馬鎮的故事村,聯合國教科文的專家也曾去視察過。在這些被稱為故事村和民歌村的農村文化社區,對民間文化的傳統保護得較為完好,為民間文化的保護創造了一定的經驗。
在衝突中求發展
民族民間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了危機,甚至遇到了消亡的危險。但一個民族或文化社區的民間文化傳統,無疑應該得到保護、延續和發展。這對任何政府、主管部門和民間機構來說,都是不可推委的一種責任。21世紀即將到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與民間文化的保護,二者應得到協調發展。政府和有關機構,包括企業界人士,應在經濟上和道義上,對民族民間文化及其傳統的保護給予支持。筆者認為,在民間文化的繼承、保護和發揚方麵,還有很多事情可做。
第一,在小學生中加強傳統民間文化的教育,包括在課本中加進這方麵的內容,以增進學生的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觀念與知識。我國已在有關人士和機構的促進下,確定3月20日為“中國兒歌日”。中國教育報與北京太陽石文化藝術中心已在《中國教育報》上開辟了“話說跨世紀的孩子——歌謠傳說與童年”專刊。最近還要在北京召開“民間文化與兒童教育”研討會。民間文化傳統與兒童教育問題,已得到了各方注意,建議能在小學教材上體現這一思想。在有條件的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學,防止少數民族學生忘掉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傳統。
第二,在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民間文化博物館,在全國建立中國民間文化博物館。20世紀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民間文化搜集,已使我們擁有了相當數量的民間文化資料(包括民俗文物、民間藝術品等),但苦於沒有民間文化博物館加以收藏和妥善保管,有許多非常珍貴的資料已經散失,實在是可惜之至。建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門或企業家們,從21世紀的發展著眼,給予政策的傾斜和資金的資助,使期待已久的這類博物館早日成為現實。
第三,民族民間文化要繼承,要發展。要充分估價民間文化在民族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對民族文化的貢獻和所處的地位,反對那些由於無知或故意低估民間文化的價值的觀點。但民族民間文化中有優秀的精華,也攙雜著大量的糟粕,這是勿庸諱言的。文化發展有其本身的規律,會不斷地發揚其優秀的部分,也會不斷地揚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和落後的不適用的成分。但我們今天來做保護工作的時候,既不能堅持“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也不能回到極左的“越是精華越要批判”的思路上去,要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1999年9月5日於北京
(本文係199()年9月一18日在昆明/麗江召開的“雲南民族文化、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高級國際研討會”宣讀的論文。)
民間文化的走向與當代中國社會
大凡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或社會,無可爭辯地存在著兩種文化:一種是由社會的上層人物及其知識界所代表的文化,通常被稱為著英(精致)文化(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主義思想家們把這種文化稱之為“聖賢文化”);另一種是由社會下層成員所代表的、普遍見於社區的文化,通常被稱為民間文化。這兩種文化是有密切聯係和互相交融的。但就其思想傾向來說,二者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尤其是在經曆了長期封建社會的中國,這種差異有時甚至表現為互相的排他性和對抗性。但是,誰也無法否認這一事實:一個民族,它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等等,更多地體現在和植根在普遍流傳於社區群眾的民間文化之中。
由於民間文化定義的繁多和捉摸不定,有必要在這裏限定一下。我這裏所說的民間文化,係指口頭文學、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民間文化是人類自身的伴生物。人類自有群體和社會活動以來,就創造了民間文化,而這極為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又不斷地改造著人類本身。人類正邁人20世紀90年代的門檻,曆史所傳承下來的各種形態的民間文化(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品和工藝品、民間戲劇等),麵臨著斷裂、失傳、遺忘、湮滅的命運。惟其如此,現代人也就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意識到民間文化的彌足珍貴,從而,那些普遍流行於民間或少數民族中間的民歌和舞蹈(不論是以祀神為目的的比較原始的,還是以娛人為目的的比較晚近的),重新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重視。各種民間工藝品和民間美術品,帶著它們特有的古樸、粗獷、誇張和泥土的芬芳,從獵人、農人、牧人、漁人以及各種工匠的簡陋的作坊裏、泥屋裏,源源湧人豪華的私人客廳、商店、博物館及其他文化設施。
傳統民間文化的保護、搜集、搶救和保存
在中國,近百年來戰亂連綿不絕,社會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特別是近30年來,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民間文化在劇烈的社會變動和文化變遷中,呈現出逐漸衰弱的趨勢,最為明顯地表現在口頭傳承的文學中。其主要原因是:(1)由於社會製度的更迭,一些與現行社會製度和政策不相適應,甚至多有抵悟的民間文學(以及部分民間藝術)自然失傳了;(2)由於青少年一代思想觀念與信仰觀念的轉變,一些不合他們口味和觀念的民間文學,以及部分民間藝術,如年畫中的灶王、門神等不再繼續傳承了;(3)生齒日繁,新陳代謝,頭腦裏大量保存著民間文學的老故事講述家、老歌手、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自然死亡,而又後繼乏人,出現了“人亡歌息”的局麵。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我國各族人民若幹世代中創造的極為豐富的民間文化進行保護、搶救、搜集和保存,從而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的新的精神文明。建國後,中國政府和中國有關學術團體,特別是各省、地、縣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各地民間文藝研究會,各高等院校中文係的師生,進行了多次群眾性的或專題性的采風,搜集、印行了無以數計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有些作品,無論對研究民族曆史、社會生活,還是對研究文學的規律,都十分重要。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的三部著名的民族史詩(藏族的史詩《格薩爾王傳》、柯爾克孜族的史詩《瑪納斯》、蒙古族的史詩(江格爾》)的錄音、記錄、搶救、整理、翻譯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格薩爾王傳)的搜集工作肇始於1958年,30多年來進行了大量的艱苦工作。這項巨大工程已接近完成,已出版藏文本《格薩爾王傳》48部,蒙文本(格斯爾可汗傳》5種。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的搜集工作始於1961年春季,先後由新疆自治區文聯、自治區文學所、克孜勒蘇自治州、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參加,分別於1961年、1964年一1966年、1978年至今三次進行搜集、記錄、翻譯。現已出版了柯爾克孜文本第一部第一卷、第二部第一卷,漢譯本第一部可望於1989年正式出版。①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的搜集翻譯工作,也已基本結束。
為了搶救有些地區瀕臨失傳的民間文學,中國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於1984年5月聯合頒發文件,要求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一次民間文學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編纂三套大型叢書,即《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和(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民協會員、省分會會員、基層文化幹部、教師、民族工作幹部,幾十萬人參加了這次前所未有的民間文學調查工作。截至1987年底,全國已有1900多個縣基本結束了普查,1100多個縣(城區)編印出了縣(區)的民間文學集成。
1986年5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文化組、中國民 ① 另一種頗有特色的演唱本一艾什瑪特演唱本,於1如年記錄下來,並己譯成了漢文。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保護民間文化座談會。與會知名人士呼籲社會各界加強對民間文化的文化特性、社會特性以及民間文化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與作用的認識;呼籲作家、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搶救保護民間文化,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呼籲尊重和保護各民族民間故事、民間故事講述家、民間藝人,盡快建立民間文化基金和中國民間文化博物館。①
我國政府對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音樂等民間藝術的保護、發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在文化部的主持下,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演,參加者有各民族民間藝人千人以上。此後,1956年、1957年和1959年都舉行過全國性的歌舞會演。這些會演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民歌與民舞的交流,對發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起了積極作用。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我國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各民族地區普遍成立了民間舞蹈團(隊),使千百年來自發產生的民間舞蹈得到了傳承與發展,保護了許多卓越的民間歌唱家和舞蹈家。與此同時,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和民族音樂研究所的專家們,多次深人民間進行田野調查,搜集和記錄流傳在各地區和各民族中的民間歌舞。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查清並製作出了材料完備的《中國民間舞蹈分布概況》表冊,出版了《中國民間舞蹈》和《中國民間音樂》等著作。近幾年,中國文化部與中國音協、中國舞協分別編纂《中國地方戲曲誌》和《中國曲藝誌》,還與中國劇協、中國曲協合作分別編纂《中國地方戲曲誌》和《中國曲藝誌》,這
① 見《民間文學》雜誌1986年第6期。些集成和誌書完成之日,將是中國各民族傳統民間文化的巨流被完整地記載下來”永垂青史之時!民間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有燦爛輝煌的典籍文化。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形成了嚴整的傳統,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如前所述,與這種文化相對立,在普通老百姓中間,則蘊藏著源遠流長、極為深厚的民間文化,從崇山峻嶺裏隱藏著的巨大莊嚴的岩壁畫,到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的神秘故事;從每家的火塘旁傳出的悠揚而多情的歌聲,到夜幕降臨之後在山凹裏、在樹林裏跳起的歡快、熱烈而忘情的野性舞蹈……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哺乳著廣大的中國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8億中國農民仍然生活在這古樸、稚拙、神秘、健康的文化氛圍之中。但是,這種影響絕大多數人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的文化,卻登不上“大雅之堂”,而被那些自視高雅的專業知識層所輕視。盡管中國政府和專業學術團體、學者、文化工作者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調查采錄,展開了廣泛的宣傳活動;盡管我國的報刊、電台、電視台等也偶爾有所介紹和宣傳,但我國至今還沒有一座國家級的民間文化博物館,可供各兄弟民族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俗、信仰、飲食起居等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收藏和展出之用。在作家、藝術家中,願意了解、研究中國民間文化並寫出洋溢著中國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的文藝作品的還屈指可數。近1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文藝界打破了過去長期的封閉狀態,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文藝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這是令人振奮的趨勢。但隨之而來的是西方文化蜂擁而至,許多年輕的作家,由於對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而迅速轉向西方各種現代流派,因而對中國民間文化也帶來了一定的衝擊。此外,從事民間文化工作的專家、文藝工作者、基層文化館站人員往往由於經費不足、語言的限製(多民族語言和多種方言)、地域的廣裹與發展的不平衡,在短期內很難完成搶救與搜集任務。
2.由於中國幅員遼闊、語言複雜,各地區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至今仍然僅是農民、漁民、牧民的自娛性文化活動,他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許多節日、儀典、喜慶、喪葬,都要伴之以演唱民歌、講述神話故事、跳舞,每一個生活環節,都伴隨著沿襲已久的民俗。人們從孩提時代起就從民間文化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樹立道德,美化生活。我國著名的民間美術學者張道一教授有一段妙趣橫生的記載:
甲子之年的元宵節格外熱鬧,電視屏幕上是放不完的各地盛況。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解決了吃穿和住房之後,在農閑時節紛紛紮燈結彩辦“鬧玩”,也要紅火一番。舞龍燈、耍禦舞、跑早船、珠高曉、托芯子……,使各地村鎮呈現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據說在陝西的農村,至今還有許多由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皮影班”,他們自己刻製影戲人物,自己操作、表演並配唱、伴奏。在所演出的眾多的民間傳說故事中,表彰忠勇,鞭撻邪惡,群眾稱它是“隔紙說書”,讚揚它能“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1985年4月,筆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參加了當地舉行的潑水節,歌舞與民俗融為一體,各民族、各階層的青年男女采花、潑水,翩翩起舞,盛況空前。1988年5月1日,筆者參加了天津市民俗文化博覽周的民俗、民藝活動,在漢族廣大地區流行的龍舞、獅舞、早船、高蹺、踢毽、霸王鞭等固有的民間舞蹈,在這次民俗文化博覽活動中再放光華。特別難得一睹的是,由天津市南郊區葛沽鎮漁民重現了幾近失傳的皇會的大型儀式與舞蹈。從這場表演中,我們看到漁民對他們心目中的海神娘娘——天後(其他地區叫媽祖)的信仰意識並未消匿,我們也體察到清王朝最高統治者親自下令使這種歌舞和儀典合法化而呈現出的上層文化與下層文化的交融。民俗文化博覽活動就這樣活躍在大工業城市天津。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雜然紛呈的現象,對於研究城市發展史不也是一種極好的材料嗎?
3.中國古訓說:觀風俗,知得失。在中國書麵文字中,“風”指的是民間文化、民間歌謠。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開明一些的君主和知識分子,懂得采集民間文學,從民間文學的思想傾向中研究人民群眾的人心背向這個道理。人民群眾對國家政治、經濟、人際關係持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民間文學乃是他們表達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意見的一條重要渠道。老百姓從實際經驗和體驗出發,對種種社會弊端,如政府公職人員中的不正之風、官僚主義、貪汙盜竊、以權謀私、受賄索賄,給予尖銳辛辣的抨擊與諷刺,而且往往切中要害,一針見血。這類新的形態的民間口頭文學(時政歌謠、笑話等)是傳統民間文學的繼續和轉型,對於了解和研究人合背向、分析和評價社會生活的健康狀況,對於製定政策、調整社會關係,無疑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現代化進程與民間文化的變遷
近10年來,中國正經曆著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在經濟領域裏,廣大農村正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城市工業、商業體製和結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變化之中;除了全民所有製外,中外合資企業、集體企業、個體企業應運而生;競爭機製引入全民所有製企業之中,價值規律日益在經濟生活中發揮杠杆作用;城鄉關係正經曆著深刻的變化,等等。
在政治領域裏,在全國範圍內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恢複村鎮建製,政府的職能實行轉變。國家機關體製進行改革,同時,人際關係將得到新的調整。
在觀念、道德、倫理等精神文化領域裏,也隨之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在價值判斷上出現了分化,是人的幸福、社會的進步,還是傳統的價值、既定的規範“身體發膚授之父母”的傳統意識,呈現出崩塌之勢。①
在這大變革、大轉折時期,民間文化也在急劇變遷。綜觀民間文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擅變,大致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就以口頭語言為載體的民間文化部類,出現了逐漸衰微的趨勢,沿海開放地區的這種文化變遷比較顯見,但也不盡然,新故事就有普及趨勢。
好傳統民間文化與新的自遊性的民間文化並存,互相交錯、互相吸收。
個新的觀念(價值觀念、美學觀念、道德倫理觀念等)之間滲人民間傳統文化之中。
個以物質為外殼的民間美術、民間工藝以及以身體動作為表現手段或曰語言的民間舞蹈,出現了前所未見的高揚與發展,
① 參閱關鍵(生命科學的發展與生命倫理學的未來),(未來與發展)雜誌1986年第3期,北京。這種趨勢到21世紀,也許還會隨著人們返樸歸真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文化的需求、甚至是精神文化的饑渴,而出現新的生命力。
為了正確地描述在現代化進程中民間文化的擅變,我們不妨把中國按地理分布分為三個民間文化區域,從而把中國民間文化歸納為三種類型或模式:
1.封閉型的邊睡地區的民間文化類型。在我國的報刊上,通常習慣於把這些地區稱之為“老、少、邊”(老——老革命根據地;少——少數民族聚居地;邊一側邊疆地區)。這些地區的民間文化,一般地說,比較古拙,保持著未受外來文化衝擊的原生態(當然也是相對的)。在我國邊疆地區居住著許多生產條件比較落後的少數民族,這些地區大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阻隔,有的在1949年前後全國解放時,還保持著原始氏族製度或處在母係社會階段。在那裏保存了大量的反映原始觀念的民間文學、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音樂和古老的神話。這些地區的民間文化,對於我們研究人類的起源、藝術的起源、社會的發展、思維的進步、天文學的發展,不窗是一宗彌足珍貴的材料。例如,大量保存著象形圖畫文字和經卷的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已經翻譯成漢文的,有《創世記》、(懂述戰爭》、(祭天古歌》等);解放前夕還處在氏族社會晚期的低族的民間文化(如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o。1987年在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板底鄉裸戛村發現並記錄和錄像的攤戲(撮襯姐》(俗稱變人戲),是保存完好的原始舞蹈,這個攤戲中惟一的、具有簡單情節的節目,反映了彝族先民創業、生產、繁衍、遷徙的曆史。其舞蹈動作都是示意性的,演頌的詞句都是驅邪、講史和祝福。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間文化領域裏的一個難能可貴的發現,其文化史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1987年11月,由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和貴州民族學院聯合在北京舉辦的《貴州省民族民間攤麵具展覽》,震動了北京的文化藝術界人士和外國駐北京的有識之士。
這種封閉型的民間文化,並非僅僅存在於邊疆一些少數民族地區。1953年,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前身)的專業人員,在江西婆源等地區考察時,也發現並記錄下了流傳於江西的原始舞蹈一一-攤舞。①地處我國西北部黃土高原的陝北地區,由於生產條件落後,文化與交通的閉塞,那裏的民間文學與民間藝術也保存得比較原始、古樸、自成係統。那裏的秧歌就是一個例證。(1)在農曆春節期間演出,包含著辭舊迎新、掃除汙穢之意;(2)演出時還保留著“排門子”(挨家挨戶到居民家裏演出)的舊俗,既有祝福、又有驅邪之意;(3)演出時由“傘頭”(打著傘的領頭、指揮一類的角色)率領,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意;(4)在“踢場子”(不帶唱的舞蹈)中保留下來“野雞縮脖”一類模仿動物的動作,頗有古巫之遺韻。②在那裏,藍花布的門簾,鮮紅的剪紙窗花,木版印刷的五彩“門神”,與那一排排依山而築的窯洞,與那一串串懸掛在屋簷下的金黃色的玉米棒子和紅辣椒,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那裏的彩泥偶,尤其是那鎮宅祛邪、消災保平安、虎虎有生氣的“掛虎”,既寄寓著一種古老的掛念,又摻合著一種濃鬱的鄉情。然而,這隻是事情的一麵,另外一麵是,即使在這些封閉型的邊睡文化中,也滲入了新的意識,從而也發生著或快或慢、或強或弱的變遷。
雲南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員王亞南,不久前發表了一篇調查報告式的論文,描繪了居住在雲南省景頗族
① 見中國舞m藝術研究會編《中國民間舞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10月第I版。該調查報告的執筆人,是當時任中國舞蹈研究會秘書長的盛婕女士。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於攤文化的調查報告,這幾位舞蹈研究者是新中國攤文化研究的先驅。
② 見景w《陝北蔑縣的秧歌)(1953年的調查),載《中國民間舞蹈)第82-88頁,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編,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的文化結構所發生的變化。他的判斷如下:“在景頗族青少年學生之中,就知識接受及思想影響的來源比較而言,社會的大眾傳播媒介為72.96%(土4.04),而本民族神話傳說僅占到22.43%(土3.8)。到隴川縣邦瓦撒定鄉就可以發現,‘那些故事,年紀小的人不愛聽了,老輩也很少有人講’。在此不難看出,景頗族古老的口承作品,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①
2.開放型的沿海地區的民間文化類型。沿海地區生產比較發達,商業繁榮,內外交往頻繁,東西方文化易於交彙,觀念更新快,大眾傳媒普及,文化素質普遍高於內陸地區,人口結構迅速發生著劇烈的改變,以位於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一帶最為強烈和顯著。這些特殊條件,推動著這裏的民間文化發生著較快的變化。變化中的民間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呢?一方麵,仍然保留著相當古老的傳統文化形態(口頭文學、舞蹈),另一方麵,傳統文化中的商品意識、現代意識、城市意識,顯著強化,不少民間文化帶上了商品屬性,同時也出現了適應於新的人口結構(如深圳移民人口占重要比例,在順德縣鄉鎮企業的工人中,外來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3%)和新的生活方式(經商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職業,農業也處在由自給自足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之中)的新的民俗文化。
3.以中原地區為主體的交錯型的民間文化類型。由於中原古文明的影響,由於長期中國封建社會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特別是儒教思想的影響,這一地區的民間文化有比較穩固的傳統,變異比較困難,即使有所變化,也是緩慢而又不太大的。近年來,在河南省一些地區所作的中原神話的調查和淮陽“泥泥
① 王亞南《衰微與興盛——景頗族民間文學問題研究》,見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編《民間文學季刊》1988年第2期第31-34頁。狗”泥塑的調查,都說明了這一點。
這一地區的口頭傳承文學,不像邊睡地區民間文學那樣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更多地充滿了務實的精神,與長期的小農經濟以及它所滋生的農民哲學有密切關係。然而,現在也開始受到外來文化和新的大眾傳播手段的衝擊。一向以自娛和祀神為職誌的古老的淮陽人祖廟“泥泥狗”一類民間藝術,再也難以經受住商品經濟的挑戰,開始以鮮明的商品屬性,擠進國內外市場,由鄉土藝術轉變為文化產業和文化商品。
以上三個區域以及相適應的三種類型的民間文化,在新的文化條件下,都程度不同地麵臨著危機,巫待我國的文化工作者和學術界進行全民性的保護與搶救,搜集與保管,研究與推廣。
1988年8月寫於北京
(本文係作者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意大利的戈裏齊亞舉行的“第一屆世界民間藝術與民間文化大會”時,向大會提交的學術論文,1988年8月25日在大會上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