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玉台新詠》褒貶不一
南朝陳代詩人徐陵(507-583年)與信齊名,並稱“徐庚”。徐陵編有詩集《玉台新詠》。這部詩集是繼《詩經》、《楚辭》之後有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劉肅《大唐新語》說:“梁簡文帝為太子時,好作豔詩,境內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欲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改《玉台新詠》,以大其體。”黃芸媚《玉台新詠·序》就此進一步作了解釋,說:“此書已編,蓋有慨夫當時作風之頹下,而欲有所糾正之。”可見徐陵編《玉台新詠》的目的,在於糾正當時頹下的時風。但是,《玉台新詠》本身又專門“撰錄豔歌”,影響極大,使當時寫作豔詩成風,徐陵本人也因之為後人所垢罵。其實,具體分析一下,《玉台新詠》雖寫豔情,但也還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它保存了大量漢樂府民歌和古代歌謠,有不少反映婦女為爭取自由幸福的愛情而大膽起來同封建禮教作鬥爭的作品。《玉台新詠》在選錄過程中,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通過寫愛情,反映了民生疾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此書說:“雖皆取綺羅脂粉之詞,而去古未遠,猶有講於溫柔敦厚之遺,未可概以淫豔斥之。”
《軟勒歌》重振軍威
《救勒歌》是樂府《雜曲歌辭》的曲名。這是我國南北朝時代流行於北方民族地區、反映草原風光和遊牧生活的一支優美的牧歌,具有無比的藝術魅力,堪稱“千古絕唱”。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當時有一個齊人名高歡,開始在齊國做官,後來起兵討伐爾朱兆,擁立北魏孝武帝。孝武帝讓位後,高歡在東魏做官,與西魏宇文泰相攻戰。公元546年9月,高歡率大軍圍攻西魏的重鎮玉璧(今山西櫻山),西魏守將韋孝寬堅守城池,頑強抵抗。東魏軍久攻不克,高歡親自督戰,連戰50日,累累失敗,士卒死者占十分之四五。高歡不得已而退兵。西魏周王又傳話軍中:“高歡鼠子,親犯玉璧,劍弩一發,元凶自斃。”東魏人知道周王劍弩之凶,軍中開始混亂,士氣日漸低落。高歡一見此情,便與名將解律金商量鼓舞軍心的對策,企圖一舉擊退周王的反攻。
解律金是救勒族人,情性敦直,善於騎射,行兵好用匈奴之法,他曾隨高歡出征,累建戰功。此刻正當周王逼近之時,高歡又想到解律金善唱本民族歌謠,他認為歌以詠誌,可以激發軍威。於是就命令解律金率領全軍高唱“救勒歌”以振奮士氣。
《救勒歌》是當時流行於救勒地區的牧歌,其歌詞原是鮮卑語,解律金把它譯成齊語,歌雲:
軟勒川,陰山下,天似官廬,籠革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全軍高唱《救勒歌》,唱得蒼勁高昂,悲壯異常,確把救勒川、陰山下那遼闊無際的草原風光和牛羊遍野的放牧生活,唱得高聳雲霄,聲傳塞外。就此一唱,立即激起東魏將士們深沉的草原之情和放牧人的英豪氣概,軍威為之重振,鬥誌為之奮發。大家同仇敵汽,最後與西魏決一死戰,終於擊敗了西魏。以後每遇戰爭,戰前征後,不論勝敗,全軍都唱《救勒歌》。
《救勒歌》格調粗獷奔放,章節鏗鏘有力,寥寥二十七字,確是再現了草原的自然風光和社會風情,也鮮明地表現出北方民族的豪爽精神和剛健氣質。金代詩人元好問在他的《論詩三十首》中曾評論這支牧歌雲:
慷慨歌謠絕不傳,窮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教勒川。亡國之音《後庭花》
“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後庭花》”,這是唐代李白寫詩對陳後主的諷刺。
陳後主即陳叔寶(553-604年),南朝陳朝的末代皇帝。他以一曲《玉樹後庭花》,概括他在位時的遊豔生活,其實這是中國曆史上一支著名的亡國之音。
陳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宣帝病逝。次年,陳叔寶繼位,史稱陳後主。這是一個岌岌可危的時刻。在北方,隋文帝楊堅已經鞏固了自己的政權,正以數十萬之眾,準備直取江南。可是陳叔寶自以為“江南王氣尚在”,他豪居京城建康(今南京),不理朝政,終日夾坐在殯妃、女學士和押客之間,輕歌曼舞,醉生夢死。為了寵幸美女,他還專門為張貴妃、孫貴妃、龔貴妃修築了臨春閣、結綺閣和望仙閣。閣中盡其珍寶,奢侈異常。陳後主在閣中與美女、押客共賦新詩,把寫得最為豔麗的詩歌選數十宮女排練演唱,同時伴以大型樂隊和舞隊,日夜歌舞。許多歌曲都是直接歌頌美人的姿態和容色,所謂“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陳後主又多以古樂府為題,共創作了六首《清商樂曲》,都是“其聲甚哀”的綺麗之音。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玉樹後庭花》一詩:
麗宇芳林對高歌,新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寡,玉樹流光照後庭。
這首詩寫那些美人個個如含露的鮮花;如亭亭的玉樹,身居高閣,麗裝豔質,嬌媚作態,含笑迎人。詩成之後,陳後主令後宮美人習而歌唱。
這首詩本來是寫與美女同歡,但由於人人都知國勢的危如累卵,因此唱出來就走了調,成了“辭甚哀怨”的傷情之曲。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是以歌為徽的不祥之兆,它預示著陳國的滅亡。所以人們聽了這《玉樹後庭花》便加以諷刺說:“玉樹後庭花,花開不複久。”
果然,不久隋文帝便派他的兒子楊廣發兵討陳。隋軍勢如破竹,長驅直人。第二年,兵到建康,陳朝的文武大臣或逃或降,城破宮空,陳叔寶隻好帶著他的張、孔二妃逃到景陽殿.開始時他還認為“吾自有計”,可是此時實際上已成為甕中之鼇。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陳叔寶隻好用一條繩子將他們三人捆成一團,躲進殿前的一口枯井裏.隋軍來到殿前,四處尋找陳叔寶的下落,當要投石下井搜尋時,陳叔寶在井下忙呼救命。隋軍用繩子把他們三人拉上來,才知這是亡國的帝妃。
陳叔寶被俘到了隋宮,依然醉生夢死。他與妃子同居小樓,夜夜麵對那碧空皓月,還在唱那《玉樹後庭花》。這亡國之音也許還能給這些亡國的帝妃某些空寥的慰藉,但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卻是無窮的。到了唐代,劉禹錫作有《台城》一詩雲:
台城六代競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千門成野草,隻緣一曲後庭花。
詩中對陳叔寶荒淫誤國的揭露和諷刺應該說是深刻的。
“宮體詩的自贖”
唐代的張若虛(生卒年不詳)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他的詩僅有兩首傳世,其中之一的長篇歌行《春江花月夜》久負盛名。下麵全文抄錄: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瀚能隨波千萬裏,海上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筱。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排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丈。
昨日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抖。
抖月沉沉藏海霧,確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在陳後主創作時,本是表現封建帝王宮廷生活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依舊題,不再寫宮廷生活,而是寫明月籠罩下的江水花林月,寫遊子思婦.
這首詩清末王閻運稱之為“孤篇橫絕,竟成大家”,近人聞一多則評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前人認為這是初唐同類詩中水平最高者。
在詩歌體製上,不少人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屬“宮體詩”。齊梁以來的“宮體詩”多反映宮廷生活,有的內容是不可取的,隻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才與一般的宮體詩的風貌完全不同。因此,聞一多在評論張若虛的這首詩時說:“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吧?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之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