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酬答句句用比喻
唐憲宗元和初年(806年),張籍任太常寺太祝,後又出任水部員外郎。當時有一個朱慶餘,越州人,與張籍相識。有一次,朱慶餘即將參加進士試,就給張籍寫了一首詩,目的是希望張籍加以點撥,使考試得中。但是,詩不直吐,而是轉彎抹角寫一個女子的閨情。詩題叫《閨意獻張水部》。詩雲: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句句寫新娘,張籍初看,並未介意.但仔細一想,覺得此詩全用比喻,即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張籍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把閨房事比作考試。朱慶餘這樣寫,是表明自己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有如新娘出嫁頭一回,希望得到張籍的鼓勵與支持,大有請托之意。張籍就寫了一首詩回答他,這首詩就是《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 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紋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因為朱慶餘是越州人,所以張籍第一句用美麗的越州姑娘比他,說他是有才華的。第二句暗喻朱慶餘考試已經胸有成竹。第三句用齊執的貴重比喻朱慶餘考試機遇難得。第四句用菱歌高唱比喻朱慶餘的進士及第。詩中句句用比喻,酬答十分巧妙。朱慶餘的詩本不出名,由於張籍如此以巧答作推讚,由此朱的詩便有名於海內。宋人王安石評說張籍的詩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很有見地的。
“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生卒年不詳),博陵人,年輕時到長安應進士舉,不第,住在長安旅舍。時值清明,他獨遊都城南,踏青賞心,不覺來到一個莊院,見院裏花木叢生,寂若無人。他扣開門,要求喝水解渴。接待他的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姑娘給他水喝後,又開門請他人坐,她自己卻獨倚桃花樹下,含情脈脈望著他。崔護以言挑逗,那姑娘隻是垂頭不語。崔護離去時,那姑娘送至門邊,含情凝望,久久不願人門。
第二年清明節,崔護忽然想起那個姑娘,情不可抑,於是順著舊路再去尋訪。到了那裏後,隻見門院寂寂,門前的桃花還是像去年一樣盛開,院門已鎖,姑娘已不知去向。崔護心情好難過,於是在門的左邊題詩一首,以寄情懷。這首詩就是《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
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由於寫得情真意切,形象動人,所以在唐代貞元時期(785~ 804年)就廣為傳播,不少青年喜讀此詩,希望找得一個理想的伴侶。
到了元、明兩代,崔護寫詩的故事流傳更廣了。不少戲劇作家把這個故事搬上戲劇舞台。最為有名的有元代白樸的《崔護渴漿》、明代孟稱舜的雜劇《桃花人麵》和傳奇《題門記》。
孟稱舜是一個嚴肅的劇作家,他寫《桃花人麵》時,認真閱讀了唐人孟榮的《本事詩》和《唐詩記事》等有關崔護題詩的史料,並按照這個故事的線索,寫成了一本五出的雜劇。劇中的女主人公為葉蔡兒,男主人公為崔護。孟稱舜除了寫崔護巧遇葉茶兒、門邊題詩等情節外,還添枝葉,寫崔護再到都城南,葉蔡兒已死,當他進屋探望和吊唁時,突然死者還魂,葉父十分高興,便將女兒許配崔護。
孟稱舜的此劇搬上舞台後,當時的青年男女爭看此劇,到處傳唱崔護的原詩。到了清代,有京劇上演《人麵桃花》,劇情依舊,但將女主人公改名“杜宜春”。後來,歐陽予倩先生也改編《人麵桃花》,北京的評劇亦有此劇的演出。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誕生記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元和十四年(819年),陝西鳳翔法門寺一座佛塔發現釋牟尼的一節指骨,唐憲宗派人將佛骨迎人宮中,在供奉時破費大量錢財。韓愈上《論佛骨表》表示諫淨,憲宗大怒,將他貶到潮州為刺史。在前往潮州途中,韓愈寫了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全詩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井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瘁江邊‘這是韓愈近體詩中意境渾厚的名篇.詩寫他無辜放逐的悲憤。這種悲憤,既體現出他正言直諫的勇氣,又表達他衰朽殘年的哀傷。語言流暢,頗有頓挫的氣勢,當時就盛傳於詩壇。
相傳韓愈的被貶,在寫這首“左遷”之詩前,就有預兆。
韓愈的侄孫叫韓湘,此人好傳異聞.一天,韓愈問他:“近日有何異聞?說來聽一聽吧。”韓湘說:“沒有什麼異聞,我隻不過微解作詩之旨罷了。”於是提筆寫了一首詩:
青山雲水窟,此地是吾家。
後夜流瓊液,淩晨散絳霞。
琴彈碧玉洞,爐養白珠砂。
寶燕存金虎,丹田養白鴨。
一壺藏世界,三尺斬妖鄧。
解造連巡酒,能開頃刻花。
有人能學我,同共看仙葩。全詩都是說些奇傳異聞,韓愈不甚重視,一笑了之。過了一會,韓愈想起那詩中有“能開頃刻花”之句,就疑惑地間:“人能迫使鮮花開放嗎?”韓湘回答說:“時運所致,鮮花自然開放。”當時韓愈正準備設宴,韓湘取過一盆泥土,用籠罩上。不一會,盆中開出兩朵形似牡丹的花。滿座皆驚。韓愈仔細看那花朵,發現花瓣上有兩行金字。
原來是兩句詩: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不解其意,韓湘則說:“這會應驗的,恐你老人家遭遇不好啊!”
果然不久,韓愈就因諫迎佛骨事而被流放。
一天,韓愈正前往潮州,在旅舍倦怠欲睡,韓湘突然到來。互為問候之後,韓湘便說:“你還記得當日花上之句嗎?今天不是應驗了麼?”韓愈稍加回憶,便想了起來,說:“記得,記得。”於是問左右:“此地是何處?”左右回答:“此地是藍關。”韓愈默然不語,思索了好久,才寫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名詩,並引用了那兩行金字。
一首小詩“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下郊(陝西渭南),是中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16歲時給友人寫了一首詩,這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蘋,一歲一枯榮.
好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俊古道,睛草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薑薑滿別情。
這是一首賦得體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古人之成句,故題前多冠以“賦得”二字。這種詩,也同樣應用於應製之作與詩人集會分題。後來即景賦詩者又往往以“賦得”為題,用於狀景寫物。
若幹年後,白居易到長安準備應試,去拜渴顧況,以求指點。顧況問其姓名,白居易便遞過他的詩稿,顧況見其署名“白居易”,便教導他“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白居易明知這是顧況以長安百物昂貴,白居易在長安久居很不容易來暗諷他的名字。
顧況請白居易坐下後,他認真翻閱白居易的詩稿。當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跳人眼簾後,便情不自禁地吟誦了幾遍,覺得此詩詠物送別,章法謹嚴,體物精湛,情景交融,意境渾成。所以顧況連聲稱說:“好詩,好詩!”顧況又反複吟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禁不住感歎起來,說:“有這兩句,寫得如此好,有如此之才,居天下有甚難啊!我先前說在長安居住不容易,如今看了你有這兩句,久居長安就容易了,我前麵說的不過是開玩笑的戲言罷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二句詩確實是用淺白形象的語言,反映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恒規律,這在“賦得體”中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曆來為人們所喜愛和傳頌,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長恨歌》中的潛意識
白居易在整座做了縣尉以後,在詩歌創作上,一個重大收獲就是寫了傳誦一時而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長恨歌》。
《長恨歌》分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揭露唐明皇因“重色”而引來安史之亂,以致造成朝廷和國人的巨大災難;詩的後半部分則是寫楊貴妃死後,唐明皇對她的苦苦思念。如果前半部分是批判唐明皇愛情誤國,那後半部分則是同情李楊愛情的遭遇。很顯然,主題是矛盾的。
白居易曾認為,“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所以詩一開頭,就把對國君“重色”誤國的怨憤,傾注於筆端。詩的開篇寫道: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前半部分,作者是從曆史的角度,從客觀存在的現實來寫,這是寫實。而到後半部分,由於楊妃已死,李楊之愛實際已經結束,作者隻好從主觀願望出發,通過合理的想象,寫唐明皇對楊妃的苦苦思念,這是虛寫。下半部分寫唐明皇思念極苦,這就清楚地表明作者對李楊愛情遭遇的同情。例如後半部分開頭寫道:
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兔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這後半部分寫楊妃離去以後造成唐明皇的綿綿長恨,作者專寫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應該說,這後半部分寫李楊想象中的愛是真摯的,感人的。究其原因,除了唐明皇本人確有對楊妃深沉的愛以外,作者的藝術加工,作者的潛意識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相傳,白居易年輕的時候,在家鄉曾愛上一個多情、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起讀書,共同遊玩,感情純真篤厚,難以分離。可是,偏偏受到惡勢力的幹涉,白居易的父母也表示反對。這樣,白居易就被迫與那姑娘分手了。然而分手以後,白居易還是時時想念那個姑娘,時時追懷那段美好的愛情生活。後來白居易寫《長恨歌》,以史實為依據,寫到唐明皇愛情誤國時,他大膽斥責唐明皇。但當寫到唐明皇回到長安,孤寂一人懷念楊貴妃的時候,白居易立筆於自己的主觀想象,寫愛,寫追思,寫懷念。這個時候,白居易就自然地把他年輕時對那個姑娘的愛、追思和懷念聯係在一起了。在動筆寫作時,白居易深愛那姑娘的潛意識如鬼使神差,不知不覺地跳進他的構思之中,移植於他的筆端之下。他覺得他對那個姑娘的懷念愈深,他寫在《長恨歌》中的情也愈深。當然,白居易對那姑娘的愛的內容、性質以及表達方式與李楊之愛是各不相同的,但那種愛的傾心,愛的回味,愛的苦痛則是相同的。“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這種愛應該是有共性的。由於白居易寫李楊之愛聯係到他自己親身經曆的愛,發揮了自己的潛意識,所以在《長恨歌》的後半部分寫李楊之愛就特別真實,特別淒婉,也特別感人。
《長恨歌》作為中國詩史上一個寫帝妃之愛的名篇,既有揭露和譴責,又有同情和憐憫,這正是悲劇發展的過程,正好寫出作品中錯綜複雜的矛盾之所在.這樣,既達到了作者在客觀上忠於曆史的要求,又在主觀上表現了個人理想的真摯,這其中潛意識的發揮是不可忽視的。
從《鶯鶯傳》到《董西廂》
元鎮(779-831年)是中唐詩人,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春,他作了傳奇《鶯鶯傳》。
《鶯鶯傳》敘述一個青年張生,性格溫柔,姿容豐美。一天,他到蒲州普救寺遊玩,正巧他的姨母崔氏攜其子女也在那裏。這時有個叛軍丁文雅在蒲州大掠百姓,崔氏之家,財產甚厚,驚恐中不知所措。幸虧張生同叛將的黨羽有交情,經他設法護衛,崔氏一家才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