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司馬遷撰述《史記》,除了要明辨是非善惡,另一方麵還要把史學從政治和道德評價的範圍引向對曆史的探索。《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體裁形式,所謂紀傳體就是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述曆史。原來的史書編年體有兩點嚴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曆史事件前後的聯係;二是不能突出表現人在曆史上的作用與地位。《史記》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結合記言、記事,反映各類人物在曆史上的活動,突出了一定曆史時期的發展形勢,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編纂樹立了楷模。加上太史公“筆法”,把曆史人物和事件寫得龍騰虎躍、繪聲繪色。故梁啟超後來這樣評價:
後世諸史之列傳, 多借史以傳人;《史記》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係之人,並不限於政治方麵,凡與社會各部分有關係之事業, 皆有傳為之代表。以行文而論,每敘一人,能將其麵目活現。
2013年7月
燕子磯:想一想,死不得!
長江有三磯:南京燕子磯、嶽陽城陵磯、馬鞍山采石磯。所謂“磯”者,突出江邊的岩石也。燕子磯位於南京市北郊,作為長江三大名磯之首,有著“萬裏長江第一磯”的稱號,其地勢險要,山石突兀江上形似燕子展翅,故得名。燕子磯有三麵臨空,被江水圍繞,磯下是洶湧澎湃的大江,在古代是重要渡口和軍事重地,也是六朝古都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黃昏時分,夕霞滿天,江流滾滾,印照赤壁,呈現出“燕磯夕照”的美景,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夜晚登臨,則是水月皓白,澄江如練,另有一番姿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燕子磯雖說隻有幾十米,但總扼大江,從來為文人、政客所關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視全國就是從這裏南下的;南朝梁末,北齊軍渡江南進,陳霸先率軍出此山拒戰,大破北齊軍;官場失意的李白順江而下,登臨燕子磯後以石為蹲,江水為酒,把酒問青天,為燕子磯留下了“酒搏石”;在宋金戰爭時,與此隔江相望的八卦洲是宋朝軍隊大敗金兀術的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南下集慶時在燕子磯登陸,觀音閣旁懸壁上有鐵索穿石而掛,傳為當劉伯溫係舟之處,觀音閣旁的平台傳為馬皇後的梳妝台;抗清名將史可法有詩:“來家不麵母,咫尺猶千裏。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康熙下江南時在此停留,乾隆皇帝6下江南3次登燕子磯,除了親筆禦書“燕子磯”3個大字,還留下七絕一首:“當年聞說繞江斕,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禦牌亭裏至今尤見……燕子磯山上最出名的碑文確是臨崖處陶行知先生手書的“想一想,死不得”,背麵尚有幾行春風化雨的勸誡語。當年,陶行知在燕子磯鄉曉莊村辦學,聽說經常有失意之人來這裏跳崖,他十分惋惜,便帶著學生在此豎了勸誡碑勸導輕生者。
想一想,死不得,燕子磯死的中國人實在是太多了。鴉片戰爭,英國軍隊沿江一路燒殺,攻打南京時就是由燕子磯登陸,人觀音門,去邁皋橋,占天堡城,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尾隨逃難軍民追到燕子磯,當時江麵上的渡船早就逃到江北,數萬逃難人群一時陷人進退維穀的絕境, 日寇在此江灘處集中屠殺50000名以上中國人,使這裏成為南京大屠殺的主要屠殺場地之一。“所有的屍體,或漂浮江麵,水為之赤;或堆積沙灘,雨淋日曬。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處積屍,還無人過問,臭惡氣味,遠聞數裏之外。”今天的燕子磯公園內,依然立有燕子磯江灘遇難同胞的紀念碑。
誰都不知道天堂裏到底有沒有痛苦!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渺小,活著就很幸福了!人類對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有著莫名的恐懼感,但據統計,中國每年就有28. 7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生命的權利隻有一次,是什麼原因導致自殺者無視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現在的人多是由於社會的激烈競爭和生活的快節奏。想一想那些當年在燕子磯下驚慌失措的眼神,他們中的許多人對生活無比熱愛,但卻沒有了活著的機會。所以,不管是陷水貧困潦倒的生活境遇,還是落人寂寞痛苦的心理狀態,都一定要挺住,學會忍受。在生命麵前,一切都無足輕重,記住:想一想,死不得!
2012年11月南京
黃帝陵:一輪皓月明古今
第一次去黃帝陵很是匆忙,恰逢陝西最熱的天,又是跟團,不得不把時間浪費到逛旅遊商店和土特產超市上了。這次從銀川經鹽城、定邊進人陝北,和呂哥約好了往鄂爾多斯走,幹脆就在黃陵縣歇了下來等他們,沒想到他們是神行太保―一天就從南充驅車到了黃陵。
到了黃陵縣,當然得去看黃帝陵。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作為中華民族聖地,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遠望橋山生機勃勃,山下沮水環繞,山上8萬多棵古柏鬱鬱蔥蔥。軒轅黃帝的陵家就在這些古柏掩映中,暗含王氣、莊嚴壯觀。
翻看不同版本的中國曆史,第一張彩圖通常就是黃帝陵和軒轅廟。中國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這種赤子情結與黃帝有莫大的關係。黃帝是遠古時代的五帝(中國上古傳說中的5位聖明君主,最為流行的說法是黃帝、擷頂、帝譽、堯、舜)之一,以土德稱王,因土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字又是軒轅氏圖騰―天尾大龜的象形。《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封於有熊,號有熊氏;曾居於軒轅之丘,又號軒轅。黃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此時的黃河中遊地區生活著黃帝、炎帝兩大部族,東部生活著東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著苗蠻崖尤部族。黃帝率領其氏族部落最初就活動在今黃陵縣及陝北黃土高原周圍一帶,作為傑出的部落聯盟領袖,傳說中的黃帝文治武功,是英雄和智慧的化身:在文治上,人們把許多發明創造都歸功於黃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創造文字、製造舟車、培育蠶桑、從事紡織、製定曆法、研製算數、定律燒陶、典章製度、婚喪禮儀,後人以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邁人文明社會的開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在武功上,黃帝與炎帝聯合在琢鹿大敗;黃帝與炎帝兩部又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見,終以炎帝戰敗融人黃帝部族而告結束,炎、黃兩部落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族的主體;之後,黃帝開始了統一華夏的戰爭,“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終於以“惠及萬世之功績、澤披廣大之區域”而彪炳千秋。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3代帝王,史載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裏寫“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也因此聞名天下。
黃帝陵在黃陵縣的橋山之上,並不是說黃帝就埋在這裏了。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黃帝是在黃陵縣的橋山騎龍升天的,後人們將黃帝衣冠埋葬在這裏起家為陵,所以,橋山之墓實際上是黃帝的衣冠家,這就是黃帝陵的由來。另外,黃帝陵一帶被考古證明曾經是這一帶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東西帶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實際上,這裏主要分為軒轅廟和黃帝陵兩部分,拜祭黃帝,一般為“先祭廟,後渴陵”。
軒轅廟相傳初建於漢代,“軒轅廟”3個字是由抗戰時的陝西省主席兼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書寫的。跨人大門,左側有丫株參天古柏,樹齡已有約4700年,相傳為黃帝親手栽植,所以稱“黃帝手植柏”,號稱“世界柏樹之父”。碑亭裏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通是孫中山先生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祭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蛋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右手第二通是蔣介石親筆題寫的“黃帝陵”3個大字;左側第一通為毛澤東於1937年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汪洋姿肆、飄灑俊逸;左側第二通為鄧小平手書“炎黃子孫”4個大字。離開從碑亭向裏走,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青石塊,石上刻著一副巨大的黃帝腳印,出土於傳說為黃帝黃城翼宮的郭家窪村。在軒轅殿前左側有一株斑痕密布的柏樹,外圍鐵柵欄,旁立一石碑書:“誌載漢武帝巡朔方還掛甲於此樹”14個字,據傳是漢武帝北征朔方歸來,祭黃帝陵時在此樹幹上釘釘子掛盔甲所致,所以叫“掛甲柏”。軒轅一殿的門額上懸掛著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1938年所題的“人文初祖”4字大匾,鐵畫銀鉤,蒼勁有力,堪稱書法上品。誠心亭前有一磚砌壁,上書“曆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渴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殿,頂禮膜拜。碑亭東側院內還立著兩通高大石碑,是江澤民和李鵬題詞的手跡。碑廊裏保存有曆代祭祀、維護黃帝陵廟碑石,石刻以張三豐渴陵詩文采斐然:“披雲履水渴橋陵,翠柏煙寒玉露輕。衰冕霞飛天地老,文章星煥海山清。巍巍鳳閩迎仙島,渺渺龍車駐帝城。寂寞瓊台遺漢武,一輪皓月古今明。”曆史上,對黃帝的公祭大致起於春秋時期,秦靈公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祭奠。漢代在各地建立黃帝廟作為祭祖軒轅黃帝的專用場所,將橋山軒轅黃帝廟設列為國家祭祖場所是在唐代,此後,軒轅廟的祭祖成為國家組織的具有鮮明公祭性質的典禮,世代相傳、綿延不絕,保持了很高的規格,甚至在漢朝規定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祭祖軒轅黃帝。
黃帝陵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家,被稱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001號”。沿著神道拾階而上,神道旁有一座明朝A靖年間立的下馬石:“文武百官至此下馬”。陵園大門左側的圓錐形土台叫“漢武仙台”,《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家橋山”。據說漢武帝祭祖後,非常羨慕黃帝升天成仙,於是命10萬大軍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間築成這座高台。漢武仙台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台頂,上行77級、下行78級台階,謂之“七上八下”。越過漢武仙台,穿過權星門便是山頂正中的黃帝陵家了。陵家前祭亭中置一高大石碑,刻有郭沫若寫的“黃帝陵”3個大字,蒼勁有力又古樸典雅,亭柱上有兩幅楹聯,“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黃帝陵為扁球形土家,前有一碑上刻有“橋山龍馭”4個大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黃帝陵墓保持著曆史風貌,隻在下部修了一個很低的四方平台,象征天圓地方與天地相合。
拜渴完黃帝陵,我實在沒有想到,連蔣介石、程潛等人的石碑,經過“文革”那個年代都能保存下來,值得慶幸。畢竟是同祖同根,就像毛澤東所寫紀念黃帝的碑文,不僅富有激情,還蘊含凝聚力。中華民族的香火就是這樣延續的!
2007年7月
塔爾寺:藏傳佛教的聖地
在門源看完油菜花, 呂哥一行準備往青海湖走。我原來在青海湖邊住過幾天,加上近日有些疲倦,便約好了碰麵的地點,我帶妻兒到了塔爾寺。塔爾寺距省會西寧市不遠,就在惶中縣的蓮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是青海省和中國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和黃教的聖地。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誌,但帽簷部位有一圈紅色,這不是偶然現象。宗喀巴大師曾師從紅教,即便是他在改革成功創立了一個教律嚴格又為大眾所接受的新派別之後,仍將帽子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塔爾寺作為青海省藏傳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也是藏區黃教6大寺院之一。這裏先有塔,後有寺,建於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初建時隻有一座聖塔,幾經擴建,現有大小建築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間殿宇僧舍,占地麵積600餘畝。建築分布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麵坡上,殿宇高低錯落,氣勢非凡。它還以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聞名於世,號稱“塔爾寺三絕”。許是與佛有緣,塔爾寺居然沒收門票,過了兒天我們還在猜測,是不是走了僧侶通道?
塔爾寺門口有一組塔,是為紀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業績而建。第一座塔叫蓮聚塔,是為紀念釋迪牟尼的誕生,據佛經記載,佛祖降生後下地就會行走,且步步生蓮花。第二座塔叫菩提塔,是為了紀念釋迎牟尼的成佛,釋迎牟尼天性聰慧,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天,在天朗風清之際參悟了六道輪回,終於成佛。另外還有一座塔叫做降魔塔―宗教中常將不同的見解稱為外道,在佛教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同各種反對思潮的鬥爭。比如藏傳佛教,它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3大體係,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分成密教與顯教。佛教大規模地傳人西藏,從鬆讚幹布建立吐蕃王朝時開始,當時的鬆讚幹布在他兩個妻子共同的影響下飯依了佛教,且祖孫3代對藏傳佛教都有突出貢獻,是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時期。但在9世紀中葉,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壞,即朗達瑪滅法,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這近百年間稱為“滅法期”,是藏傳佛教的黑暗時代。不過,經曆了這一時代,藏傳佛教又進人了後弘期,最終擁有了廣泛的信徒,特別是經曆了清朝,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
其實,宗教除了滿足人們內心寧靜的需要,還得接受太多的東西。比如有人認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有這樣想法的,多是拿它與漢傳佛教來比較。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戒律和法脈傳承。藏傳佛教所依據者是三藏經典,藏傳佛教的戒律體係是佛教體係,在法脈上一直延續到今天代代相傳,可以說,是完整地保存了整個佛教的形式與精髓。相反,漢傳佛教倒是人鄉隨俗,增加和舍棄了一些內容。為了使教義更廣泛傳播,這本身並無不妥。但要去成為攻擊別人的借口,確實過頭了。
位於塔爾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金光奪目,屋頂是黃金白銀構築的3層重簷歇山式金頂,陽光之下,燦爛輝煌。這裏是塔爾寺的主建築。進人大金瓦殿內,懸掛著乾隆皇帝禦賜的金匾:梵教法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大銀塔內部藏有旗檀樹和宗喀巴的自畫像,信徒它虔誠有加,塔前陳放的酥油燈盞及玉爐金幢琳琅滿目。
塔爾寺不僅是中國的喇嘛教聖地,而且是青海省佛學院的最高學府,造就大批藏族知識分子。寺內設有顯宗、密宗、醫學、天義4大學院。顯宗學院是塔爾寺最早的一所學府,主要學習佛學顯宗理論,認為顯宗是佛教的根本;密宗學院傳授三密大法,即通過身密、 口密、意密可達到佛境,這種意境便是即身成佛;醫明學院是研究藏醫學的學府;時輪學院是研習天文曆算的學府。這些學院的學生,經考試成績優秀者可授予相應的學位,相當於博士。獲得學位的僧人深受僧俗尊敬,享有很高的地位。原來,我對藏傳佛教總存在某些誤解,比如在喇嘛廟的密宗殿裏,常見擁抱著女性的愁怒造型的歡喜佛。這次總算是有了一點了解。其實,密宗並非由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道理太深奧了,非一般眾生能學成的,更適合根性佳的人修習。密宗的口號是“即身成佛”,它與顯宗的教義是一致的,隻不過修行的方法不同,要學密宗,必須有兩個前提,一明佛理,二有上師。顯教和密教是修道成佛的兩種途徑,顯是釋迎牟尼公開講述的各種經典,密是大日如來佛直接傳授的奧秘大法。兩者達到的目標和境界是一致的。顯主張公開宣道弘法,密重視傳承;顯宗教人悟道,密宗教人修持。由於隻有被認為是有慧根的人才能得到秘密傳授,因此,長期以來密宗一直被蒙上一條神密的麵紗,外人難以探究。至於歡喜佛,密宗認為女性有助於修行,因此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階段,須有女性合作才能修成的。
宗教的影響力是驚人的。塔爾寺有許多磕長頭的虔誠信徒,大多數都是遠道而來的牧民。這種五體投地的磕頭方式是藏傳佛教中對佛表達虔誠的最高參拜形式,據說信徒若在佛前許過願,還願時就要用10萬個長頭來報答,一天天拜下去,一直拜到規定的數目為止,而且間隔時間不能太長。宗喀巴大師在學習了寧瑪、噶舉、薩迎等教派的佛後,洞悉了宇宙的真實意義,創立了戒律嚴密、顯密雙運的格魯教派,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規,格魯派認為戒律為佛教之本,因此要求僧人依律而行。在顯密兩宗的關係上,格魯派則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4大活佛轉世係統,活佛轉世製度的采用,是格魯派走向興盛的轉折點。而清王朝則通過尊奉藏傳佛教,與蒙、藏民族建立了共同的精神信仰紐帶,進而控製了東北到西北、西南的廣大地區,為人關創造了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