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間中之美先因人。間中曆史源遠流長,相傳是伏羲誕生的地方;戰國中期因常被楚國攻打,巴國由重慶遷都間中;蜀漢巴西太守張飛坐鎮間中七年,後來卒於間中並埋骨於斯(軀幹部分,頭顱葬於雲陽張飛廟);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閡在間中創造出《太初曆》,才有了中國的春節;南宋抗金曉將嶽飛的女婿張憲是間中人;清初張獻忠兵敗成都,一把大火使成都成為一片廢墟。當時的四川人口銳減,十室九空,田園荒蕪,經濟蕭條,清政府不得已將四川省會臨時設在間中,達17年之久,並在此舉行了鄉試四科。當然,文人墨客往臨間中的就更多了:杜甫、陸遊、司馬光、蘇軾父子、文同……還留下了大量詩篇,單杜甫一人就有60多首。從秦統一天下後置tm中縣,2300多年來,間中連縣名都一直沒有改過。

間中之美其次是風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有一期專門談風水的,就把間中作為古代城市風水之典範。間中三麵環江,一麵傍山。且四圍山勢環拱,水在山中,城在水中,天設地造的仙境福地,達到了古人城市選址“天人合一”的意境,無疑是風水寶地。加上一些一古街巷以風水方位命名,街巷的取向也含山納水,別有寓意,完美診釋了我國古代居住的風水觀,因而得名“閬苑仙境”。

閬中之美更在建築。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古城風貌得到了天然保護。古城內的古街道交錯縱橫,很多仍保持著唐宋時的建築風格。這些街巷的平麵布局,空間設計,建築物的外觀造型,細部裝飾和材料選用等方麵,都各具特色;古城內的民居以明清風格為主,有的具有明代的疏朗淡雅,有的則具有清朝的精美繁複;古城內的院落外封內敞,不僅符合傳統的宗法觀念,還構成了一個休憩的場所,院中有院、園中有園,顯出古靜幽雅的個性。走進間中古城,舉目望見之處,到處是歇山單簷式木質穿鬥結構,樸素的小青瓦、殷紅的漆柱、粉白的牆……特別是木窗花,精雕細鏤,工藝精湛。其圖案千姿百態,爭奇鬥巧,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門窗的上抹板、隔板、下抹板各有雕刻,或為禽鳥,或為花卉,或鐫刻“福、祿、壽、喜”,除象征吉祥如意外,還有濃鬱的審美情趣。不過,原來隻要幾百塊錢一扇的木窗花,現在漲得厲害。央視在做IN中古城節目時,有段台詞很是有品位:

“平平仄仄的古街古巷,清脆著唐詩宋詞;鱗次節比的民居院落,呈現著曆史的滄桑。走進間中古城,就走進了一條深邃的時光隧道;就如同翻開了一部厚重的線裝書;每邁出一步,都會踩出一段典籍掌故。斑駁的石板小巷;隨風飄展的商鋪幌子;靜謐的人家小院,夜幕下影影綽綽的行人……這些古城最平凡的瞬間意象,都會讓徜徉古街的人們,處處感受到一種至真至美。”

不過,光有這些依然還不夠,還得有間中民歌、皮影和攤戲。昨天我們找到一家叫“大風車民歌棚子”的,看完皮影,又聽了兩個小時的間中民歌:《好玩好耍才到間中來》、(打草鞋》、(摸泥鰍》、《天上的星星排對排》、《晾衣裳》……這些民歌真實地記錄了千百年來間中人的勞動生產。細膩的情感世界裏,將原汁原味的民歌與古城秀美的山水、曆史悠久的融為一體,竟令人耳目一新。間中民歌的調子悠揚婉轉,歌詞風趣幽默,貼近生活。比如《天上的星星排對排》中唱的:“彎彎的眉毛箭杆腰,老鴉子叫人來了,(男白)哪一個?(女白)媽來了!咋得了!快到樹下去喲藏倒……”歌中生動描述了一對沉迷於愛河的戀人,遭遇姑娘的母親時手足無措的場景。還有《摸泥鰍》裏,摸泥鰍摸到了一條死黃鱔的映射。民歌棚子裏的歌手還很會調動遊客參與互動,教遊客學唱民歌、情歌,使遊客體驗到間中民歌獨特的魅力。《清早起來去上梁》中,有一句和聲“喊啥子嘛!”,歌手每唱到這句就留給我們唱,讓在江邊的品茗飲酒的我們樂顛了。

2010年5月28日

南方長城:一腳可以踏入的曆史陷阱

長城曆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建築而存在的,它在透逸的山嶺上蜿蜒,顯得巍峨壯觀,一向被認為是用以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防線。但在湘西的這段長城―中國南方唯一的長城,又稱南長城,卻讓人感覺是一腳可以踏人的曆史陷阱。

在鳳凰,散落著多段南方長城,隻有黃絲橋古城附近的一段,因近年來的修繕,顯得較為完好。不過,南方長城雖是屯兵防禦的碉樓、哨卡、炮台應有盡有,但是城牆隻有三四米高,下底隻有兩三米寬,牆頂寬隻有一米多了,小得當我們從城牆門洞驅車過時,波哥還懷疑這是不是文革前後大搞水利工程時,在這一帶修建的渡槽。加上近年修繕過,顯得很新,就更加深了他的懷疑。如果把中國北方的長城比作赳赳武夫的話,南方長城連大家閨秀都算不上,隻能叫小家碧玉,有些嬌羞地躲藏在這深山裏。好在它繞山跨水,大部分都建在險峻的山脊上,所以還不能說它是失敗的軍事防線。在從貴州銅仁到湖南張家界的路上,走一段都還依稀可見立在山頂上的是碉堡,民族對抗的曆史日漸遠去,它像一個垂暮的老人,撩起人們對曆史的回憶。

南北長城不僅其防禦體係一樣,而且軍事機構設置、官兵製度也都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北方長城的作用是為了以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侵略,南方長城主要用於防範苗民起義(因此被稱為苗疆邊牆),兩者修築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修建北方長城是中原統治者被動地防禦,修建南方長城是中原統治者主動地進攻,推行生硬的民族政策的結果。從殘存的遺址遺跡可以看出,這些邊牆是明清王朝蠶食苗族人民的肥田沃土之後,為維護既得利益、禁錮苗族人民而修築的,具有強烈的進攻性。“蓋守險者,必守於險之外”,這正是進攻性的南長城與防禦性的北長城之根本區別所在。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是唐宋以後逐步形成的一塊較大的相對穩定的苗族聚居區。在明朝,湘黔邊境的苗族被劃為生苗和熟苗。熟苗往往住在平壩上,漢化了;生苗則是住在深山裏,加之語言障礙等因素,不那麼服從政府管轄,有時候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雜稅與民族欺壓,便揭竿而起。為了鎮壓反抗,明朝在生苗、熟苗之間修築起了南方長城,把湘西苗疆南北隔離開,以北為化外之民的生苗居住區,還規定“苗不出境,漢不人炯”,禁止貿易和文化交往。所以,明末年間,乘著朝廷無暇兼顧,苗族發動起義把邊牆夷為平地。這有點像有些內陸地區爭奪出海口一樣,其實還是為了生存罷了。可惜大清朝來了,它依然沒有顧忌當地的民族情緒,也可能是擔心彪悍的少數民族有一天也像自己一樣人關,所以在舊址上重建了城牆,繼續防禦苗民。也許由於南方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少數民族強大,也許由於中原統治者很自信,南長城也就沒有修築得像北長城那樣雄偉,所用石塊隻有北長城的十分之一大小,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用黃土夯築而成,風風雨雨幾百年過去了,早就湮沒在荒草雜蔓中。

說南方長城是一腳可以踏人的曆史陷阱,除了因為其規模、作用和北方長城有區別,還因為南方長城周邊的房屋、集市。有些房屋就靠在城牆上搭建而成,不知道是不是當年取長城上的石塊去建房比較容易些,至少也節約了一麵牆的成本。而今要是搞個店鋪什麼的,遊客一進屋看見城牆,不就是踏人曆史了嗎?集市的小攤上賣著的批量生產的劣質仿古文物,老板信誓旦旦告訴你那是他的家傳之寶。不知道他家祖上哪兒來那麼多寶貝,莫非是皇室逃難而來,要不就是守國庫的?把別人當白癡,那是白癡的做法,哪天該有人教教他們如何做生意了。

隻有停車下來,看看長城內外漫山遍野的樹木和荒草,聽聽不遠處人家的雞鳴犬吠,遙遙望著遠處房頂上嫋嫋升起的炊煙,才感覺與一段曆史擦肩而過,也對它的精神實質有了一點點了解。

2010年五一節

國瘍墓園:不可忘卻的悲壯記憶

到騰衝之前,就有資深驢友告訴我,國瘍墓園一定得去看看。他說自己看過很多名人的墓地,但隻有兩處讓他覺得最震撼:麻栗坡對越還擊戰犧牲的解放軍墓地,還有就是這疊水河畔滇西抗戰期間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騰衝收複戰陣亡將士的國瘍墓園。利用開會休息的時間,我們到了這裏,沒有鮮花,唯有獻出心香一瓣。看完國瘍墓園,留下的不僅是烯噓和對逝者的哀思,更多的是對那段悲壯曆史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山勇者喚起的澎湃激情。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淚潛然地看過一個景點。

還記得濤哥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講話時說過:“在空前慘烈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麵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麵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以血肉之軀築起了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中國抗日史是華夏兒女拚搏的血淚史,國共兩黨在抵禦外侮、捍衛民族獨立時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墓園由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瘍”之篇名題寫,這裏安葬著收複騰衝的戰鬥中犧牲的3000多名中國遠征軍將士和19名盟軍官兵。抗戰開始時,騰衝戰役的慘烈程度在整個戰爭史上罕見,是名副其實的焦土抗戰―騰衝城被夷為平地,14片樹葉都留下了彈孔。1944年,為了應對緬北日軍的反攻,重新打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發動了滇西戰役。以二十集團軍六個師的兵力打響騰衝反攻戰,曆時127天,大小戰役40餘場,斃敵6000餘名,二十集團軍亦傷亡17000多名,最終收複了騰衝,使其成為滇西最早光複的縣城。

進人國蕩墓園是長長的雨道,循石級而上,便來到蔣中正題李根源書的“碧血千秋”刻石。刻石後麵是莊嚴肅穆的忠烈祠,屋簷下懸著蔣中正題寫的“河嶽英靈”匾額,正門上懸著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手書的“忠烈祠”匾額,堂中陳列有碑刻的“總理遺囑”及“天下為公”的訓言。兩側廂房是展覽館,陳列著一些曆史照片、文獻資料和實物,詳細地記述了當年的戰爭經過。背後圓錐形的坡地上,紀念塔建在坡頂正中,蒼鬆古柏間排列著3000多座碑石,每塊碑石上刻有一位陣亡烈士的姓名、軍銜等,碑下葬有陣亡官兵骨灰罐。密密麻麻的石碑給人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很是震撼。不過,陣亡將士題名碑石上共有9000多人,沒有墓碑的那些6000多年輕的英魂,他們又該魂歸何方?最讓人難忘的是,墓園大門一側築有“樓家”一座,埋葬著日軍的屍首。這是否也彰顯了中國人的氣量―對逝者的尊重是對人自身的關愛。

現在跟團到騰衝的,據說旅行社沒有一家會安排到國瘍墓園,即便是有大把時間,也都用到了購物上(主要是賣玉石)。我到了火山,看了熱海,遊覽了濕地,覺得隻有國瘍墓園最值得一看。在國瘍墓園門口的書攤上翻了幾本介紹騰衝旅遊的書,居然都沒有介紹這裏。政府是否該有一個導向,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血跡斑斑的抗戰曆史?這段蕩氣回腸的拚搏曆史,遠比賺幾個錢有更豐富的內涵。玉石固然存有它的美麗,可這段無數愛國勇士譜寫出的拚博曆史更讓人蕩氣回腸。否則,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人的錢越賺越多,骨頭卻越來越軟。

2010年4月

周末悠遊武當山

度周末最好的方式是出行,否則又得泡在酒缸裏。周圍的景點大多數都去過了,到哪裏好?不如坐火車出去悠遊一番,省得自駕遊的疲於奔命。攤開地圖一看,就武當山吧。跑一趟回來,這地方確實適合南充人度周末―星期五傍晚上火車,睡一覺起來就到了武當山腳;星期天傍晚回來,周一早上吃完早餐,剛好趕得上_L班。我們的劉哥被哄到火車站還不知道要到哪裏,隻以為是到餐車喝喝酒,一覺醒來已經過湖北十堰了。他一生氣,上山跑得最快。實在太可愛了!

武當山位於湖北丹江口市境內,山上的好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碧波蕩漾的丹江口水庫,以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鬱的道教文化著稱。武當山是世界文化遺產,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和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俗話說天下名山佛占盡,武當山卻是道教一枝獨秀,這和明成祖朱棣大力推崇武當道教分不開。朱棣原是燕王,當皇帝後他調集工匠30萬人在此大興土木,用十餘年的時間建起了連綿四十華裏的大型建築群落,祀奉北方神真武大帝,以佑護他這個北方起兵奪位的皇帝。據說真武大帝的形象就是按永樂皇帝的模樣塑造出來的。

武當山太大了,我們隻能選擇南岩和金頂兩個主景區轉悠。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是南岩, 自然景觀與精美建築的完美融合在這裏得到充分的體現。南岩的懸崖上開鑿搭建了一座石殿,懸崖旁邊有一個雕龍石梁,石梁懸空伸出,頂端有一個香爐,這便是著名的龍頭香。這石殿卻被封起來了,據說是為了避免香客冒著粉身碎骨的危險去燒龍頭香。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向來被稱為一柱擎天,站在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眾山拱拜的壯觀。天柱峰之巔的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金殿,修建金殿沒用一根釘子,全是鑄好部件後運上山卯起來的。由於是全金屬的,還留下了雷擊過的痕跡―雷火煉殿:古時沒有避雷設施,雷雨天時金殿四周往往電光閃爍,火球翻滾,景象絢麗萬千,而每次雷擊過後金殿不僅分毫未損,而且燦然如新。經曆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陽光下的金殿金碧輝煌,不由得使人為古人的智慧發出由衷讚歎。

到了武當山,不得不說說以練氣為主的武當內家拳。讀武俠小說長大,對於“北少林,南武當”的相關典故我們是爛熟於心。金庸先生的小說裏就有寫道:武當拳的創始人張三豐原來是少林寺的小和尚,被迫離開少林寺後來到武當山,在這裏修煉的時候看到鶴與蛇爭鬥的情景,受到啟發創出了太極拳。

還長了一個見識:武當山鎮原來有一條有名的翠花街,現在早破敗了。這個翠花可不是上酸菜的,當地有個民諺:“老營有個翠花街,十家就有九家“Y;隻有一家倒到還好,床底拉出道士來。”明代大建武當山時,現在的武當山鎮叫老營,是工匠的大本營,鎮子裏分布著大大小小數量眾多的官辦妓院。武當山是道教聖地,為什麼要建有辱斯文的翠花街呢?其實,永樂皇帝也有他的苦衷―修武當山需要錢也需要人。住在山上的三十萬民工都是是自由人,掙足了錢就想回家,為了設法留住民工,朱棣想了這個絕妙的辦法―官辦妓院,既能留住民夫工匠,又可回收大量銀錢,讓工匠們的錢花在妓院裏,再到工地去掙。這實在是一箭雙雕,看樣子皇帝是學經濟學出身的。曆史上凡是商業繁榮交通發達的地方,“鶯花事業”必然蓬勃發展。古代天下妓女叫法不一,有的地方叫粉唱,分四大流派,即大同婆姨、泰山姑子、揚州瘦馬、杭州船娘。看樣子在明朝還得加上湖北翠花才對!隻可J惜,數不清多少行辛酸淚在這裏流淌,一不留神就淌成了丹江!

2007年初秋

陳子昂讀書台:不見伯玉獨愴然

周末到射洪講學,閑暇之餘得遊金華山,初唐詩人陳子昂讀書台就在這裏。遊得閑適,吃得愜意,喝得盡興之餘,一直陪同的父母官要我談感受。吃人家的嘴軟,咱還是說幾句吧,以謝範、許、賀諸公之盛情。

先談談讀書台的楹聯。金華山上有幾幅楹聯很有味道:正門木刻“亭台不落匡山後,杖策曾經工部來。”李白曾在江油匡山讀書,策杖的當然是杜甫了。此聯言陳子昂與李白相伯仲,就連詩聖杜甫也曾到此憑吊。感遇亭有一聯:“搜求海內文宗,溯魏晉黃初以還,起八代衰,遠勝當年四傑;縱數蜀中才子, 自淵雲白也而外,紹千秋業,惟餘後日三蘇。”大意是搜求海內文人巨匠,一直追溯到魏晉以前,根治八代的衰頹文風,陳子昂遠遠超過當年王、楊、盧、駱;仔細數一數蜀中才子, 自王子淵、楊子雲、李白以外,承繼千秋事業的隻剩下日後的三蘇。側麵用筆,卻實處著眼,讓人對陳子昂振興文風,影響唐代詩歌發展方麵的作用深信不疑,讀書台這一勝跡就意義非常了。最妙的是金華山道觀小側門上有一幅“隻談風月……,但問神仙雲深不知處”,意境難得,可惜沒能記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作《登幽州台歌》時,陳子昂正以右拾遺(是個微不足道的從八品小官,主要從事谘詢建議之類的活,以諫為職的官員稱作諫官,又被稱作言官,類似於諫議大夫、正言之類的官員,專挑皇帝的毛病;官位雖小,但估計能常與天子見麵。)的身份參加東征契丹,在屢吃敗仗之時,他多次進諫而終未得到采用,反遭貶滴(我沒有查過,到底把陳子昂貶到什麼地步,他都已經是從八品了!)。陳子昂覺得不爽,要知道,陳子昂年輕時家裏子彈多,到長安後還可以隨便將千貫購得的琵琶摔得粉碎以明心誌。少年時代他仗義勇為,抱打不平,能伸張正義,如古書記載―馳使俠氣;等到想讀書了,由於聰穎且刻苦好學,在讀書台讀6年就中了進士;當官不久又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前半程可謂一帆風順。但當時作為一名普通的文官不僅難以受重用,還容易受牽連。當契丹人孫萬榮、李盡忠發動叛亂的時候,陳子昂懷著滿腔熱忱上書,打算通過投身邊塞名揚千古。於是,他作為隨軍參謀就跟隨建安王武枚宜出征。但枚宜少勇無謀,陳子昂給他提了許多退敵之策,他都不予采納反而降了他的職,這使得陳子昂非常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