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孤獨體驗,是他的人格特征與生活現實之間衝突的產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渴望著能夠遇到一個理解自己,能夠和自己誌同道合和,能夠重用自己的君主。但是,前代出現過的賢君既不可複見,作為後來人的當朝君主又沒能重用自己。作為一位有抱負的政治家,他想要改善民生的“治國”夢想破裂了!失魂落魄的陳子昂跌跌撞撞地登上幽州台,北方的遠山曠野,茫茫天地不見人煙,一片蕭索寂寥的景象。遙想不久之後洶湧而來的契丹大軍就要兵臨幽州城下, 自己又無能為力,心裏多少的悲痛與誰人訴說!作為一位征戰中的將領,他想打勝仗來保衛自己國家的“平天下”夢想也破裂了!要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中國曆代文人的最高奮鬥綱領。滿腹經綸的陳子昂麵對的卻是懷才不遇, 自己正處在無限延長的時間軸上的一個盲點,兩頭都見不到光芒,孤獨之感自然而生。
不過,國家不幸詩家幸。當陳子昂走向幽州台,想到國家的命運危岌前途暗淡,感歎世道滄桑心急如焚,獨步千古的孤獨湧上心頭―念天地之悠長無窮,思生命如白駒過隙。陳子昂登上幽州台可能是想解悶的,但眼前之景非但沒能消除他內心的孤獨苦悶,反而使他的孤獨感變得更深沉,使他的孤獨體驗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一直壓抑在心中的孤獨體驗,此時與眼前孤寂之景相碰撞,內心的孤獨感更是發展到了頂峰,使詩人發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槍然而涕下”的千古絕唱。
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台歌》;陳子昂最大的貢獻,卻是對文學風氣上的貢獻。初唐詩歌沿襲六朝餘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力圖扭轉這種傾向。所以,他提倡“漢魏風骨”;批評“采麗競繁”,致力恢複建安時期的風格,即思想感情表現明朗,語言頓挫有力,形成一種爽朗剛健的風格,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詩風。陳子昂的詩歌,以其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後張九齡、李白、杜甫、白居易、元鎮都在踐行他提倡的詩風,對他評價也極高,白居易甚至還把陳子昂與杜甫相提並論,說“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說完這些少人感興趣的話,還得再說一句大家感興趣的:陳子昂老家射洪金華的黃辣丁,是四川最正宗的,味道巴適得很!
2009年秋
三星堆與神秘的古蜀國
從廣漢出發,十分鍾的車程就到了三星堆。三星堆因為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得名。三星堆很神秘,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還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除了因為出土了眾多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的青銅器,以及大量的象牙和來自印度洋的5000多枚海貝,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一直找不到權威的答案。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絕大多數是祭祀品,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比如雕像、金杖,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古埃及文化都有相似之處;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骨突出,耳朵上還有穿孔,像是老外。要知道,這是“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所以有人說三星堆是外來文明,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甚至是外星文明。
不過這也是大幸,有點神秘的東西好,渙映中國曆史久遠,但文化記錄一直都很清晰。有了三星堆,大可以激發現代人的激情。我個人曆來對人類起源是讚成“多中心起源說”的。三星堆當是古蜀國人,是來自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進人長江流域後創造的文明。人類的起源是多中心的,人類創造的文明當是多中心的。以前的曆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那是因為在有文字以後的時間裏,黃河流域的文明一直保持著強勢。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所有的曆史都不是曆史的本身,所有的文明都在不斷進化,再與其他文明不斷融合、雜交,所有文明都具有內聚和外衍的兩麵性。
三星堆出土的眾多的青銅人麵像裏,最著名的是“千裏眼”、“順風耳”―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使人倍覺難以形容的驚訝。這些青銅人麵像裏,表現人“眼睛”的數量眾多,而且奇特。《華陽國誌》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所謂“縱目”,即是指眼睛凸出。所以不少專家認為,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麵具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史書記載,蠶叢原來居住於川西崛山上遊的墳山郡,而這一地方嚴重缺碘,是甲亢病流行的地區。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古蜀後人在為蠶叢塑像時,進一步誇大了“縱目”這一特點。
史學界一向認為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三星堆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還把其曆史推前到了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存在過輝煌的古文明。隻是,古蜀國繁榮了1500多年,然後突然消失了,等曆史再一次銜接上時中間已有上千年的空白。關於古蜀國的滅亡,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有人認為是自然災害,有人認為是戰爭,還有人認為源於遷徙。不過都找不到紮實的證據而停留這假設上。其實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過去中華文明隻能追溯到夏朝,之前的伏羲、炎黃、堯舜都隻是傳說而已。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夏朝之前700年的輝煌曆史,活生生地展示在了我們麵前,足矣!
2000年3月
平遙古城:平生何處不逍遙
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從秦朝政府實行郡縣製以來,平遙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平遙古城曆盡2700年滄桑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縣城。古城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可以說,平遙得以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實在是奇跡。從古至今中國曆經戰亂,加上明朝開始戰爭中火器的使用,大炮的發明,古城牆被毀成墟者數不勝數。問及原因,導遊小妹妹的一句話倒是逗樂了我們:咱們平遙窮,人家都不來占;咱們平遙早,缺水來澆灌;咱們平遙偏,改革來得慢!倒也有些道理。
當地人稱平遙為烏龜八卦城,據說老城真的型如龜狀!中國文化曆來崇拜龜,它代表了堅固和長壽,不知是否還有風水方麵的講究。平遙古城的城門共有6座,登上城頭極目四望,城內是保留古樸遺風的店鋪民居,城外是瀝青路和一排排樹木,兩者形成強烈對比。平遙古城的城門處還修建了甕城以利防守。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口加築小城,甕城設內、外門,平時檢查來往過客,甕城外門開在側麵,以便在大城、甕城上從兩個方向抵禦來攻之敵。一旦發現有可疑之人,即時警報,關上內、外兩扇門,這也是成語“甕中捉瞥”的來曆。城樓上還放著鏽跡斑斑的鐵炮,撫摸一下,遙想當年金戈鐵馬,難免生出豪氣幹雲!
我到過的好多古城,當地的土特產都有牛肉,間中有張飛牛肉,平遙也有平遙牛肉。平遙牛肉曆史悠久,清朝先後在平遙城內開業的興盛雷、 自立成牛肉鋪享有很高聲譽,現在的平遙牛肉就是在繼承興盛雷、 自立成的傳統風味後改進的。平遙還有一樣土特產:推光漆,我詢問了一下價格,還蠻貴的。推光漆器因為用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外觀古樸雅致,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是漆器中之精品。
餘秋雨這《抱愧山西》中寫到過平遙,主要是寫位於平遙古城西大街的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曆經一百多年,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彙通天下著名。 日升昌票號的二掌櫃從這裏跳槽出來後開了自己的新票號, 日升昌票號的大掌櫃就給自己的兒子起了一個和跳槽的二掌櫃一樣的名,為了投桃報李,跳槽的二掌櫃也給自己的兒子起裏一個和日升昌票號的大掌櫃一樣的名。我看,罵人的可能性遠遠高於向對方學習的想法。平遙古城裏還有不少鏢局,也是伴隨這裏的金融業,應運而生。
平遙縣衙位於城內的衙門街,坐北朝南,經過曆代添修和現在精心複原,平遙縣衙已成為我國現存極少的、完整的古縣衙之一。縣衙大堂門媚上方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活脫脫刻畫了中國人的是非觀念:天理是符合理性,國法是符合利益,合情是符合感情。這三者間排在第一位的是天理。這大概就是我們屬於“罪感社會”,而非“恥感社會”的原因。西方是以現代科學的理性精神作為管理的思維基礎,東方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主要體現在以倫理思維為主的靈性思維方式,是一種偏重感情的思維方式。所以,我們不斷這反躬自省。我們相信沒有證據的天理,也接受不受法律約束的人情,這是中國文化的優點,也是它天生的弱點。
2009年8月
晉祠遊記
回頭想想,這輩子記憶最深刻的,其實是自己年幼時的東西。等稍微懂事後的一些經曆,其實是隨風而過的,即便是刻骨銘心的愛戀,不過也隻是留下一個淡淡的影子。但兒時的東西不同,那陣兒單純,也沒有那麼多的雜念,所以印象特別深刻。比如:兒時聽過的歌,如今聽起來依然旋律優美,雖然它的詞可能肉麻得令人作嘔;兒時父親逼迫著背誦的古詩詞,現在依然朗朗上口;中小學念過的課文,過了那麼多年依然如烙心底,好多句子、段落還可以背誦。這次對晉祠的造訪,便是源於念中學時語文教材上的《難老泉》。當然,也不免受到了人們那句“不到晉祠,枉到太原”的話影響。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懸甕山麓,本叫晉王祠,是後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唐叔虞的兒子繼父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
晉祠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園內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而園內建築物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取勝,這又與江南園林精巧別致的亭台軒榭截然不同。晉祠有二絕:周柏、難老泉、侍女像。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號稱天下第二柏,僅是比黃帝陵裏的黃帝手植柏在年齡上稍遜一籌;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後人根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不過現在從難老泉泉眼裏噴湧而出的,據說早就是用水泵抽上來的―由於采煤,山西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厲害;侍女像是宋塑,共有42尊,其中特別出名的是“陰陽臉”―半邊哭半邊笑,不知當時的工匠何來這樣的匠心獨運,是否要想反映出人性中時常爭鬥的、矛盾的一麵?
現在的晉祠公園比原來的晉祠大多了,它把周邊的很多建築物都圈了進去,還從別處移植了不少大樹。李淵起兵的雨花寺就位於晉祠公園內,李淵那陣兒是隋朝的太原太守,一方諸侯。不知是否正是因為和李唐王朝的淵源,“貞觀寶翰”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但缺乏少林寺裏其書法中透露出來的那種霸氣。沒有考證這是李世民什麼時期的作品,估計寫“晉祠之銘並序”時,李世民當已年老,開始潛心書法,性格也變得內斂了。
遊晉祠聽到最動人的是兩個傳說:一個是水母的,一個是和與官府抗爭分水的不知名百姓的。水母姓柳,生性賢良,嫁到晉祠為媳。不幸的是她橫遭婆婆和小姑的虐待:存心刁難要求她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隻要前桶,不要後桶。一天柳女挑水歸來,在途中一路人要借水飲馬,柳女欣然應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時,那人送給柳女一條馬鞭,並告她將馬鞭放在甕中,隻要輕輕向上一提水即滿甕。柳女回去一試果然靈驗。這個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發現了,一次她趁獲柳女回娘家,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水從甕中奔湧而出,泛濫成災。柳女聞訊趕回,毅然坐在水甕上,水勢頓然變小,人們得救了。但柳女也變成裏水母,再也沒有離開水甕。另外一個與官府抗爭分水的不知名青年,為了從官府手裏奪回被搶去的水源,毅然將手伸進滾燙的油鍋,撈出裏麵的製錢,贏得後來難老泉水七二分的局麵―七個出口歸老百姓,兩個歸官府控製。嘿嘿,這倒應了那句話:社會永遠是人民的福社,政府永遠是不得已的禍害!
2009年8月
走西口走出來的喬家大院
清代與民國時期,中國版圖上的兩大人口遷徙,一個是闖關東,一個是走西口。闖關東指山東地區的人們到東北地區謀生。關指山海關,山海關以東稱關東或關外。滿清入關以後,因為關東地區是他們的發源地,為了保護而長期關閉不許別人進人。開關以後,由於東北地區的生活水平較高,很多山東地區的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去關東闖蕩,稱為闖關東。當時闖關東有陸路和水路,陸路經河北越山海關到東北,水路從山東蓬萊乘船數日可達遼東。故水路為山東人赴東北的又一重要途徑。山東人闖關東,水路有風浪險、海盜,陸路路途遙遠,還易遭受土匪之患。不過,山東人大量湧進東北,推動了遼河流域的開發,形成了以沈陽為中心,包括錦州、遼陽、海城、開原、鐵嶺等府州縣在內的城鎮布局。
走西口以山西籍人為主,經山西右玉縣殺虎口到塞外蒙古地區謀生的活動。當時山西地區的人為了謀生外出經商,要麼走西口,要麼走東口,經張家口到塞外。殺虎口是到塞外的一條重要途徑,但這裏土匪盜賊甚多。就算是到了口外,還有戈壁沙漠和風雪嚴寒,與闖關東一樣,走西口無疑也是生命的搏殺。搏殺也行,這總比在家坐以待斃好。當時的山西土瘩民貧,十年九旱,西北地區最嚴重。既然有臨近蒙古的地理優勢,又有逐步放開的政策,加上還有不少人走西口發家的先例,苦就苦吧,說不定一掙就是一座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作為山西,乃至中國北方建築物和民俗的代表之作,其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充分體現了我國清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曆史價值,確實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喬家大院的建造便源於走西口。喬家的祖上靠走西口,到包頭城磨豆腐賣豆腐發家,最輝煌的時候,其產業遍布當時的社會主要產業,包羅萬象,小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金融房地產。包頭原非城鎮,是喬姓先祖在此地開辦複字號商店,逐漸繁盛,形成城鎮,故有“先有複字號,後有包頭城”之說。山西人走口外,山東人闖關東,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塞內外、關內外的物資流通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進人喬家院大門是一條長長的石雨道,把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排。從外麵看威嚴端莊,進院裏看顯得井然有序,顯示了我國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調。喬家大院大門上有高大的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後麵喻而贈送的匾額“福種琅環”。大門對麵的掩壁上,刻有“百壽圖”,兩旁是清朝重臣左宗棠題贈的楹聯:“損人欲以複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額是“履和”。喬家大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為它有作為建築群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細節上展現出來的精湛技藝磚雕、木刻、彩繪多種多樣,造形優美,栩栩如生。
賞完喬家大院,你便了解了晉商為什麼會成為一種文化。山西離北京地理位置很近,當時進關入關都很方便,茶、絲、鹽、糧有著得天獨厚的交易便利―這是晉商發家的客觀條件;晉商遵循儒教精神,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去處理經商的關係,家族內外部的關係,往往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晉商發家的主觀條件。不過,晉商再怎麼都不能彌補所有山西人走西口的痛楚。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