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是是非非閻錫山

車過定襄縣,才知道這裏真是人傑地靈:十裏方圓,居然出現了中國現代曆史上鼎鼎大名的三個傑出人物:閻錫山、徐向前、薄一波。到閻府參觀前我對閻錫山知道甚少,隻是知道閻老西是個軍閥,基本把他看做韓複集一類的了。現在,我認錯,也道歉。

閻錫山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參加了同盟會,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是實實在在的山西王,還擔任過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等要職。後來世人評價閻錫山是土皇帝、大官僚,給山西人和中華民族都帶去了無盡的災難。看了閻府陳列的一些資料,其實不是那麼回事。

閻錫山不敢有立場。在風雲變幻、政壇人物走馬燈式地更換的民國時期,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在山西掌權達38年之久。隨著形勢和利害關係的變化,閻錫山立場可以隨時變換。比如他推翻帝製後北洋政府執政期的騎牆,他在中原大戰的騎牆,他在國共問題上的似是而非(總的來講反共不堅決防共堅決),他在抗日戰爭中的模棱兩可……可以說,閻錫山人品有問題,在基本等同漢奸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上,他的腦袋都不清晰。但是,讀了一些資料,覺得閻錫山還是有些無奈的,好多事情他都不敢有立場。很多遭人口誅筆伐,甚至唾罵千年的舉動,是閻錫山的自保罷了。比如八年的抗日戰爭,閻老西已經盡力了,他的抵禦已經拚了老本―血戰忻口、死守太原,在山西,在忻口始終保持著與日寇的強大對峙, 日寇也始終都沒有完完全全地占領整個山西。我下閻府地道看了看,有十公裏長,可直接通往火車站,裏麵設施一應俱全。

閻錫山有愛民的一麵。雖然他愛的是山西之民,且有一定的限度。或許他很多做法的出發點是為自己謀私利,但客觀上多少起到了社會福扯的作用。閻錫山統治的38年間,山西是全國的模範省。他啟民智,到處興辦學堂;他廣開水渠,灌溉了沃野千裏的忻定平原;他興修鐵路,打開了山西通向中國和世界的門戶與窗口……徐向前、薄一波的革命生涯都是起步於閻錫山興辦的國民師範,講台_L以師長自居的閻錫山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精心培養的學生中,就暗藏著自己的終結者。後來徐向前考上黃埔軍校,閻錫山曾派人看望這位同鄉的父母並留下了饋贈。徐向前在回憶錄中說,在他成為紅四方麵軍的“匪首”後,曾有蔣介石派來的人前往永安村探聽情況,但閻錫山卻因為同鄉的關係,從未找過他家裏的麻煩。在晉綏軍擔任軍需官的大哥徐受謙,也沒有受到牽連。閻錫山的故居正門口有孫文題寫的兩個大字―“博愛”,我想這多少也代表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吧。

閻錫山不是草寇,更不是草包。據說抗戰時期他還經常邀請共產黨的理論專家一起討論,支持一些觀點,也堅持自己的某些觀點。閻錫山還寫過《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等政治經濟學著作。在閻錫山的故居,我看到很多刻在牆壁上或者石碑上的家訓,非常白話,也非常簡單,但可以得出閻是一個有思想深度者的結論,雖然他的思想有矛盾性。

見事理不明就問,覺言行有錯就改。這就是修正做事做人,處事處人的好方法。

用人當有其錯,懲其惡,嚴其限,密其,則寬以待之,專以責之,節以使之, 明以考之,秘以察之, 當以賞罰之。

管人,須知識能力人格均足以領導人。還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語,能勤勞,方能盡人之所長。

人以生為原則,人生以結果為目的。人生的要素有二:一為物質,一為精神。故人生的結果亦有二:一為物質的結果,繼續是也;一為精神的結果,成仁是也。做人須二者兼成。

自處貴篤實,須自責、 自勉、 自強、 自計。非自責無以改過,非自勉無以上進,非自強無以立身,非自計無以裕財。

做事最怕沒恒心。一日勤勞半日懶,有始無終不能成事。做事尤怕沒方法,沒方法終日忙忙不見功。有苦無智不能成功, 當戒之。

同聲相應, 同性相輔。 自己的智不足,應用他人的智來補;自己的仁不足,應用他人的仁來補; 自己的勇不足,應用他人的勇來補; 自已的知識不足,應用他人的知識來補。差的多多補,差的少少補。不愁補不足,隻怕不求補。

自己占便宜是使人吃虧,使人吃虧以自處,說是不智; 以處人說是不仁。

人生有五要:一要有強健的身體,二要有正當的職業,三要有精巧的技能, 四要有充分的知識,五要有公道愛人的熱心。

2009年8月

雲岡石窟:佛教傳入到向本土化的過渡

前幾天從甘肅天水過,本來是慕名去拜訪麥積山石窟的,但是天水給我的印象實在太差:擁堵的交通、四處伺機而動準備罰款的警察、亂指路的收費站……最後,我們不得不帶著滿身的疲倦和滿腹的惆悵離開天水,和麥積山石窟擦肩而過。幸好這次到了大同,看了雲岡石窟,這裏給我留下來極為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另外三個是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裏處的武州山南麓。雲岡石窟群依山而鑿,建在桑幹河支流武州川所流經的砂岩斷崖上。也許是選擇建造石窟的地方有問題,這裏的岩石極易風化崩塌,從開鑿到現在又已經曆了一千六百年,加上有人不懂裝懂,在清朝時見石窟風化得很厲害,就在佛像上糊了一層稀泥,不想過多的水分不僅不能起到保護主義,還加速了崩塌。不過尚存四十一洞,還有不少精美作品,仍然在那裏熠熠生輝。

雲岡石窟沿東西綿亙約1公裏,氣勢恢弘,石雕造像50000多尊,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兒厘米。到雲岡石窟,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又沒有導遊介紹,是不易看懂的。佛教的藝術現象是虛構出來的,缺乏標準,佛經上的論述、不同的教派對同一佛像構思、不同的民族對佛像的審美觀念都不盡相同,加上石窟開鑿的時間跨度大,會受當時的文化、服飾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佛像的形象氣質也會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即就是說, 自色人種人造的佛像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造的佛像黃色人種,黑人造的佛像黑人。作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佛教藝術傳人中國,在雲岡可以看到明顯的過渡痕跡:最初的大佛妙相莊嚴,是印度人,如美人洞的樂舞伎六美人,實在是印度美女的麗影;中間的是鮮卑人,佛教藝術傳到中國時,先是鮮卑人接受了,所以他們在給自己心目中的佛造像時,又不知不覺地烙上了自己的烙印,如“曇耀五窟”;晚期的造像逐漸吸收融合一r漢人的形態,又是一番姿態。

說到“曇暇五窟”,就再多說幾句。台灣漫畫家朱德庸這樣解釋過他理解的人:偷窺和暴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兩大秉性。是否人類隻要是有機會,就不會放棄留下一些蛛絲馬跡,作為自己存在過的痕跡,也彰顯自己的功德。老百姓願意在寺廟的功德碑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權貴則幹脆把自己的臉麵當做佛像的臉。網上有這樣一個笑話:四九城神通廣大的太子黨成員告訴山西的煤老板,隻要給100萬,就沒有自己辦不了的事。煤老板於是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而且報酬不菲―您看是否可以把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換成咱家老爹的,我給1億!

曇耀五窟雕刻的佛像其實是北魏開國的五個皇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作為中國古代北方偉大的少數民族之一,鮮卑人既有粗獷的性格,也有長期遷徙、遊牧和戰爭帶給他們的健壯體魄。所以這五個石窟規模宏大,造像身體偉岸,擁有寬厚的肩膀,更加彰顯了鮮卑人的氣質。

2009年8月

芳草薑薑話青家

到內蒙古旅遊,有兩個陵墓常常都會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和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這令人不免生出一些異樣的感覺:曆史老是忘記籍籍無名的人,對社會的作用,不管是推動還是阻礙,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隻要起到作用的,人們就記得他―或許他是個劊子手,或許他是個背叛者。就像是有句詩裏說秦檜的“罵名千載後,懷恨鐵丘墳”。下圖是吉鴻昌將軍在昭君墓題寫的碑刻。

蒙古草原是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舞台,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人都曾在這塊土地上演出過轟轟烈烈的一幕。陰山下,富饒美麗的河套平原上,搞不清到底有幾處昭君墓,最顯赫的就是位於呼和浩特市南郊的這座青家。昭君墓的大門,迎麵是董必武的題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擄胸臆蔥,舞文弄墨總徒勞。據說這是對昭君出塞和親的曆史定評―昭君出塞遠嫁到漠北的匈奴,立為寧胡闊氏(單於後),對進一步發展和加強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做出了很大貢獻、名垂史冊,流芳千古,是我國曆史上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發展的一段佳話。史學家剪伯讚先生在《內蒙訪古》中也寫過的一段話: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曆史紀念塔。不過我就納悶了,作為中國古代閉花、羞月、沉魚、落雁四大美人之一的“落雁”,被文人墨客哀其紅顏薄命兩千年,如今突然成了民族友好的使者、“蒙漢”團結的象征,這合情合理嗎?這是文化的悲哀,她太脆弱了,不得不屈服於政治。看過《漢宮秋》的人都知道王昭君是如何來到這裏的,漫漫秦直道上,不知流淌過多少這位古代美女的淚水。昭君出塞的事實是國家不強勢,需要犧牲一位千嬌百媚的小女子,以換取和平和安定的生存空間與時間(雖然她和前幾位出塞者還稍微有所不同)。要知道,昭君並不想出塞,隻是覺得自己身陷深宮永無出頭之日,這位看似纖弱的小女子才決定賭一把。或許人們得出她是民族友好的使者的結論,便是因為王昭君到匈奴後,也拉近了當時漢與匈奴最高統治者之間的距離,換得了漢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她和她的兒子、孫子都致力於與漢朝的交流,使得生靈免於塗炭。不過,這不足以把“屈辱變成光榮”。

《史記》載,匈奴人也是華夏民族的一支―夏後氏的後裔,長期遊牧於北方草原。逢災年就搶劫擄掠相鄰的北方各地,為禍北疆近千年。那時候的中國長期四分五裂,烽火連天,漢高祖劉邦白登山被圍脫困後,覺得對匈奴來硬的不行,就隻有采取送人送物送財的“和親”等政策來籠絡匈奴,漢文、景二帝也一直照方抓藥沿用了這個辦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漢朝的國力到漢武帝時已空前強盛,而匈奴人又出現了內部危機分裂。漢武帝劉徹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統兵,經過數十年的浴血奮戰,終於讓匈奴淒涼地唱著“失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藩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嫁歸無顏色”的悲歌,遠離長城回到苦寒的大漠以北。而王昭君和親的對象呼韓邪單於是個聰明人,他眼見匈奴人兵敗如山倒,所以不得不低頭。於是,已經有了孫子的他親自到長安表示願意給漢王朝當女婿,漢朝當時也打得夠累的了,於是也就有了昭君出塞。所以,昭君出塞雖然不同於以前純粹的示弱,但肯定也有國力虛弱情況下忍辱負重。昭君別無選擇,這也是後世同情她的由來。隻是到現在就被異化和誤讀了。

至於王昭君是“蒙漢”團結的象征這一論斷,我是覺得過於牽強。中國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國度,相互融合,也相互同化。蒙古族人是匈奴人的後裔嗎?有可能,但絕對不會是大麵積的。現在的民族研究學者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分為五大部分,匈奴作為獨立的部分,以匈奴為代表,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紮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作為匈奴一部分的氏後被漢族融化;作為匈奴一部分的揭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閡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揭族滅種。而蒙古和鮮卑、契丹,一起歸宿東胡部分。隻是匈奴西遷後,漠北的匈奴有10萬戶進入鮮卑,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所以,蒙古人帶有匈奴的一點血統完全可能,與現在的漢族人中可能有不少是匈奴血統是一回事。不過,既然這是如此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那麼,貿然把王昭君作為“蒙漢”團結的象征,更多的就是政治需要了。

2009年8月

成吉思汗陵:像憑吊和平一樣憑吊戰爭

古代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一般是沒有陵墓的。一般牧民去世後,屍體往往被放在牛車上,牛車走到哪裏,屍體跌落下來,就“天葬”了,回歸自然;蒙古貴族盛行“密葬”,埋下地後填土,在萬馬踏平,等以後草長起來後,守陵人就離開了,漫漫的淡出人們的記憶,湮沒在茫茫草原上。所以現今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家,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我的一個朋友,著名設計師林子華先生多年來潛心研究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所在,茫茫無果。成吉思汗陵又稱八白室,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象征,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徨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守陵部落鄂爾多斯部及達爾息特人,近八百年來世代守護、祭祀成吉思汗陵。巧世紀中葉,守護成吉思汗陵的蒙古鄂爾多斯部落進人“河套”,成吉思汗的陵寢也隨之遷來;抗日戰爭時,侵略者企圖搶劫成吉思汗陵,為避免遭劫,成陵被暫時遷移到甘肅;1949年,成陵又被遷往青海省m中縣塔爾寺;1954年,成吉思汗靈樞遷回伊金霍洛旗。

關於成吉思汗葬地的傳說 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軍遠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高原, 目睹這裏水草豐美,心裏特別高興,陶醉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了地上。部將剛要拾起馬鞭,卻被成吉思汗製止了,並即興吟詩一首:“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複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叱吒風雲、顯赫一世的軍事家鐵木真,於公元1277年7月病逝在進攻西夏的行軍途中,死於六盤山下,終年65歲。成吉思汗死後,人們就遵囑將他葬在這裏。這裏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作為世界曆史上最大的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的蒙古版圖有3000萬平方公裏,下轄有720個民族,它的9.域幾乎是整個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不過,這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更多是子孫後代的功勞。在成吉思汗陵的正殿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象征著成吉思汗統率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

成吉思汗陵不僅安放著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靈樞,安放著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樞,估計與自窩闊台及其長子貴由以後,從蒙哥開始的蒙古皇帝都是拖累的子孫有關。通往大殿的梯子有九十九級台階,寓意著九十九重大,是吉祥福祿的象征;九十九級台階,遠望像是永不停息的河水,寓意著成吉思汗締造的“蒙古”這一“永恒的河”源遠流長。不過,確實也是永世長存了,數百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依然如憑吊和平的奠基者一樣來憑吊他,瞻仰他的豐功偉績。更有虔誠的蒙古族人,到祭祀時不辭千裏跋涉而來,獻上哈達、煉燭、香灶、整羊、牛羊奶、酥油、馬奶酒等最聖潔的祭品。

再畔嗦一句,鄂爾多斯市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本來棒極了,但是,這次到鄂爾多斯我居然遭遇了傍晚在市中心廣場差點被野蠻偷竊的事,雖然我們五個人在一起令對方失手了,但我從來沒有在中國的任何城市看到過,八個小夥子排成一排,橫掃一片,明目張膽在市中心肆無忌憚地盜竊(實為搶劫)。這讓我對鄂爾多斯的印象大打折扣。不知道政府官員是否又在忙著用下半身考慮問題,不知道公安部門為何對這類事件熟視無睹?讀職至此,讓不管是到此拜祭者,還是投資人,多少有些寒心!

2009年8月

千裏尋根大槐樹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口心慘淡,過往的君子聽我言。”這是京劇《蘇三起解》的一段唱詞,在這段優美卻又淒涼的唱詞背後,則是五百年前的一起真實的訴訟案―戲中人物均有其人,據說到1920年的洪洞縣衙中還保存著蘇三案的卷宗。蘇三乃北京蘇淮妓院一妓,官宦子弟王景隆冶遊相遇蘇三,一見鍾情。蘇三要王景隆離京回家發奮讀書,在王返家之際,蘇三被賣給山西洪洞馬販子沈燕林為妾。沈燕林帶蘇三回到洪洞,被沈妻皮氏與奸夫趙昂合謀毒死,卻嫁禍蘇三。知縣貪贓枉法,蘇三被判死刑。正當蘇三在洪洞死牢含冤負屈之際,適值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得知蘇三犯死罪,便密訪洪洞縣。最終蘇三奇冤得以昭雪,和王景隆也“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我們走到洪洞大槐樹老城門的位置,赫然映入眼簾的便是“蘇三卸枷處”的雕塑。

但洪洞大槐樹的出名卻不僅因為《蘇三起解》,它還是上億華夏子孫心目中的根―國內最大規模也是最集中的遷民遺址。洪洞,西周為楊候國,秦漢置楊縣(這是楊姓百分之百的祖地),隋朝開始改名為洪洞(因境內有“洪崖”、“古洞”兩個自然地貌而得名)。導遊小妹介紹,洪洞大槐樹走出了上百個姓,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槐鄉的直接和間接後裔已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有的還遠在海外,數量有幾億之多。近年來,競修家譜者甚巨,尋根祭祖者也大有人在,人們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鴿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講述的即是明朝洪武至永樂的五十餘年間組織的大規模移民活動。

元朝末年,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人口銳減。而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地“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安定,且風調雨順。到明初開始的瘟疫對這裏影響也不大,故山西人丁興旺。當時山西的人口也有四百多萬,但山東、河南兩省的總和隻有三百萬。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人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而晉南則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洪洞又是當時晉南人口最多的縣。明朝政府在洪洞廣濟寺集中力、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當時移民集聚之地,大槐樹和樹仁的老鴿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可以說,當時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讓耕者有其地(至少是地租降低了很多),從客觀上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複,邊防得以鞏固,社會安定。但是,由於當時政府製訂的移民政策,是抽丁移民,即是不允許整家整族的搬遷(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而是四口之家抽走I人,六口之家抽走2人,八口之家抽走3人。加上最初執行這一政策還是靠欺騙與武力。最終鬧得個妻離子散、骨肉分離的局麵。這對今天來講,也是一個警示:執政者萬不可堅持用屁股思考問題,不然,一件好事就會被辦成壞事。

至於標誌大槐樹,一代大槐樹在清朝汾河發大水時被洪水衝毀,留下了民國初年在一代大槐樹的原址上修建的遺址。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曆史。

在這裏,還有一個詞語的來曆和一個習慣的淵源: “解手”―小便的代名詞。在移民遷徙的押解過程中,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隻好向官兵要求解開手小便。次數多了,這種請求也趨於簡單化,隻要說聲“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背手走路”―當時,由於移民的手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2009年8月

唐宋時期的青樓:妓女和文學名士的溫床

在解讀中國古代文學時,有兩個詞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酒和妓。幾年前在完成“中國古代文人的憂患傳統和生命向力”課題時,我曾經把“流放一貶滴一酒一憂患”這些詞組放在一起來思考,但後來覺得沒有把這些和青樓聯係起來,實在是一個遺憾。

中國古代的“妓”同“伎”,有藝伎的意思,還不完全等同於後來理解的“暗為娼,明為妓”,根本區別是政治上有沒有合法性,道德上有沒有廉恥觀。古代娼和妓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娟本是動詞,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性活動,當然,可能不是非常符合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性行為,即是出賣肉體的,百分之百的性工作者,是下九流的行當;妓,原本是名詞,字源卜應該是和技有關,即有技藝之人,就是妓是賣藝不賣身的(當然這不是絕對的,還要考慮賣給誰、賣價等因素),往往需要長得貌美如花,且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古代的文人喜歡往青樓跑,不僅是滿足性需要,更多的當是找一個情趣相投的知己。所以,那時候逛青樓(不是逛窯子),可能也就和今天找個美女陪聊差不多。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且好多文人又有自命不凡的傾向,稍微有點挫敗便覺著命運多並,淒慘不能自已,所以去青樓逛逛,更多是滿足其心理需要。

魏晉以來興起的青樓文學到r唐朝進人了觸盛時期。盛唐確為中國乃至世界之盛―除了經濟發達、軍事強大、技術先進等諸多硬件條件外,思想開明,民眾自信也彰顯其繁榮。所以我曾經勸說現在看不慣女人穿得太少、太短、太露的老古董們要看到,如果醜女也敢那樣穿,說明國家強大了,民眾有自信力了,這是進步。唐朝時候的風尚大致也是這樣,大量青樓的出現構成廠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諸多精通琴棋書畫的妓女構成了文人墨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大批遷客騷人隱身其間,創作了不少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成為占代文學史上的一個亮點。

不管是李白、杜甫還是白居易,都留下了不少名垂千古的和青樓有關的詩篇。有人統計,李白有青樓詩十八首, 白居易有青樓詩三十首,以杜甫的嚴正,也寫出了“越女紅妝濕,燕姬翠黛愁”這樣的詩句,當然,白居易在膾炙人日《琵琶行》裏,就湮沒在青樓歌女的哀怨淒婉的琵琶聲中,竟然淚濕青衫。到了晚唐,雖然是岡力衰退、戰禍綿延,但李商隱寫過青樓詩,溫庭綺也寫過,特別是杜牧,更是發出“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等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