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浮動著的石刻遠離塵囂,但又為另一種塵囂―信仰,包圍和嗬護著,人類往往別無選擇。我一直在思索為什麼遲暮的景致帶給我們的東西特別多,精神特別豐富。或許是飽經滄桑後,它們那種隨心所欲的自在、豁達吧。
1995年秋
在雁門關“瞎考”蕭峰的相關問題
看了恒山,雖然有點禿,但巍巍二字還是不為過的。恒山從忻州境內透逝,內長城蜿蜒於山巔,“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上,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千古。雁門關曆代都是戰略要地:戰國良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以防匈奴;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關內外;王昭君也是從這裏前簇後擁出塞和親的……其實,我對雁南關最早的認識是這是《天龍八部》裏帶頭大哥玄慈大師帶領丐幫幫主、譚公譚婆、趙錢孫等所謂的英雄好漢伏擊喬峰他爹的地方。他們以為蕭遠山是來偷秘籍的契丹人!
最近有些無聊,便去讀一些很輕鬆的書,還把好多原來上學時偷著讀的小說拿來再看了一遍。據言,蕭峰(喬峰)是金庸先生自己認為塑造的最成功,也是自己最喜歡、最滿意的人物,這位《天龍八部》中的主人公,襟懷坦蕩、豪氣幹雲,突破了狹隘的民族界限,最後又舍生取義(忠),悲壯的逝去。閑暇信手將收集及查得關於蕭峰、契丹及遼的資料若幹略加整理,所謂“瞎考”,即指考據功夫不到位、語焉不詳且以訛傳訛。對以上結果,本人決定亂侃到底。
蕭峰可能和完顏阿骨打結為兄弟嗎
小說需要附會,討論蕭峰是否可能和完顏阿骨打結為兄弟,這本來就是吃飽了撐的事兒。蕭峰是契丹人,契丹人建立的遼發祥於A河(今西拉木倫河和西遼河)流域,五代初崛起。907年耶律阿保機代遙V-氏為契丹主,並八部為一國,916年稱帝。契丹相繼征服周圍的數十個國家、部落和地區,並於公元936年取得了燕雲十六州,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遼朝的穩定疆域,西起阿爾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緣和外興安嶺,東抵庫頁島,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邊界分別與西州回鵲、西夏相接,東段在今內蒙古、山西、河北境內與北宋為界。太祖耶律阿保機在烏裏吉林倫河之濱選定都城地點,公元918年建成皇都(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公元938年改為上京臨m府。公元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遼的正式首都始終在上京,但後期的實際首都已遷至中京。與大多中原王朝一樣,遼朝的疆域內也有不同的管轄方式:它的主要部分,即以漢人為主的農業地區設置了州縣;而在西北的遊牧民族地區築了邊防城實施軍事控製,類似漢唐的都護府;對東北鬆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的統治與又因其開發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別―對江以西的“熟女真”課以賦稅,對江以東的“生女真”一般隻收受“進貢”。
蕭峰的兄弟遼道宗耶律洪基當皇帝是在公元1055― 1095這四十年間,另外一個把兄弟完顏阿骨打當金國的開國皇帝(書中未提及完顏阿骨打就是過後的金國開國皇帝)是公元1115年,即就是說耶律洪基下課後20年,完顏阿骨打才走馬上任。由此看來,完顏阿骨打幫蕭峰打耶律洪基的可能性較小,當然,也不是沒有一丁點可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蕭峰把兄弟完顏阿骨打不是過後的金國開國皇帝。
還有,就是中國曆史上有2個遼。在遼覆滅的前夜,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部西遷。1132年(一說1131年),耶律大石在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稱帝,國號仍稱遼,史稱西遼。西遼的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的全部,帕米爾高原以西至阿姆河西岸,巴爾喀什湖以東北至今蒙古國的西部。1218年,西遼被蒙古所滅。
蕭峰官居幾品
遼代初年的官製與太宗以後的官製是不同的。“至於太宗,兼製中國,官分南、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 自遼太祖阿保機天讚以後,契丹為了統治屬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生產類型的各族人民,逐步建立了一套雙軌製的統治機構,即所謂北麵官和南麵官。蕭峰是遼道宗耶律洪基時候當的官,官居南院大王。
當時,遼國官製分北、南院,是因為他們的辦公機關分別設在皇帝帳殿的北麵和南麵。北麵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麵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北麵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遊牧民族的事務,南麵官主要是管理漢人、渤海人的事務。南麵官的最高機構是南樞密院,長官為南院樞密使,副官為知南院樞密使事。屬官有知南院樞密事、南院樞密副使、知南院樞密副使事、同知南院樞密使事、簽書南樞密院事等。北、南兩院雖然並列,實際上,主要的權力機構是北樞密院。遼朝的南麵官製大抵沿襲唐製,後來又兼采宋製而略有變通。中央亦有三省、六部、台、寺、院、監、諸衛、東宮之官。隻是中書省初名政事省,中書令為政事令,中書舍人為政事舍人。此外,特設漢人行宮都部署院及十二宮南麵行宮都部署司,是漢人參加契丹本部組織的機構。地方官也仿唐宋之製,設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統軍、招討等使,以及刺史、縣令等官。因為是雜采幾朝的製度,所以官號不免有些紊亂。
南院長官為南院樞密使,耶律洪基封蕭峰南院大王,首先是沒有設這個崗位,但是設爵位還是有可能的。假設確有此位,雖然“官分南、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蕭峰是契丹人,但是南麵官不全是漢人,契丹人做南麵官的也不少,所以蕭峰做南院大王還是有可能的。但是,當時的兵馬指揮權在北院,所以,如果蕭峰是南院大王,當國防部長、總司令授命向北宋作戰的可能性則是沒有的。至於官位,他就相當於一個國務院副總理吧,算一品大員了。
阿紫本該嫁蕭峰
阿紫雖然惡作劇,甚至是讓人討厭(偶爾不寒而栗),但愛蕭峰卻真叫死心塌地。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蕭峰算是中了阿紫姐姐阿朱的“情蠱”,阿朱雖然死了,卻仿佛陽痰,不解風風清。倘若蕭峰真是契丹人,那他就該娶了阿紫才對。
近年來,隨著契丹遼墓的考古發掘,大量的契丹人墓誌碑刻重見天日。墓誌中記述契丹人婚姻狀況的文字,對研究契丹人的婚姻習俗就十分難得。契丹人的婚俗具有極鮮明的民族特色,但其在正史文獻中都沒有明確和詳細的記載,更少具體的例證,而在遼墓出土的不少墓誌文字中對此卻有真實的載錄。子妻庶母、侄娶寡嬸等長輩收繼婚在漢族人眼中是有違人倫的,但契丹人卻認為俗當如此,並為契丹法律所允許,被寫進了家族墓誌銘文之中。妻姐妹婚又稱“姊亡妹續”,在遼初也是為契丹法律所允許的。至遼太宗會同三年(940),此俗才被詔令廢除。到了蕭峰、阿紫的時候,即遼道宗耶律洪基時代,“姊亡妹續”在契丹婚俗中是否真的被禁止而絕跡了,不得而知。據專家言:在實行等級內婚製的契丹上層社會,這一婚姻習俗一直沿襲未改。所以,阿紫嫁蕭峰,算是接過了“革命的傳家寶”,不忘本了。順帶說一句,傳統的認為火鍋製肉為元代蒙古人首創的觀點,但考古學發現在遼代時就有了,這對重新改寫中國食品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讓我等簍餐客對悠久的簍餐曆史肅然起敬。
2003年夏
遺失的匈奴史
頑強又美麗
我對匈奴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 曾經試圖厘清匈奴西遷的兩百年間的林林總總,可惜既沒有那麼多時間和財力支撐,也無足夠的學術涵養支持,所以不得不讓這一興趣擱淺。到昭君墓,特別高興的一件事是找到了一本由內蒙古大學林幹教授的專著《匈奴史》,這位90多歲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研究的學者,通過對匈奴西遷一路上的貴族墓研究,是否已經完善了這一段曆史的粗略勾畫。近日重溫高建群先生的《最後一個匈奴》,有一個寫得特別棒的楔子,是關於匈奴起源的,查找了《中國國家地理》上的《匈奴遷徙圖》,是為茲文。
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現過很多的野蠻人:古代中國的南方人長期被視為蠻夷;對羅馬人來說,高盧人被認為是野蠻人;對高盧人來說, 日耳曼人被認為是野蠻人;對日耳曼人來說,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野蠻人。但是,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他們都被認為是野蠻人―他們的名字叫匈奴。因為是野蠻人,他們沒有文字,而沒有文字也就等於沒有可供記憶的曆史。所以,這是一段遺失的曆史―不管是東方曆史還是西方曆史,都缺乏對它的完整記載。但是,這不能讓人遺忘他們,遺忘他們彪悍的馬隊,遺忘他們橫跨亞歐大陸的大遷徙,遺忘他們這些可憐的遊牧者在幹旱的歲月裏穿過一道又一道的坡坎,越過一條又一條幹涸的河流,冒險穿過荒蕪的草原和荒漠來到文明邊緣,用憧憬和羨慕的眼神吃驚地凝視著富庶的村莊和繁榮的城市。有了這種羨慕,他們努力地向文明靠攏,渴望被接納,甚至不惜付出犧牲生命的代價。在人類的融合曆史上,他們的努力留下了血腥又悲壯的一頁。我們不能不被他們在這塊具有極端惡劣自然條件的土地上,頑強生存的曆史所打動。當年,大師金庸先生曾感歎道:“我常常想,匈奴這麼一個顯赫於曆史舞台上的偉大遊牧民族,怎麼說聲消失,就消失了,確實令人迷惑不解。”但是,我們相信那不羈的“胡揭之血”(陳寅惜先生語)會一直澎湃到今天。環境造人:匈奴的出現
八千萬年前,地球上經曆了印度板塊撞人了歐亞板塊這個最為壯觀的地質活動,使原本顯得一馬平川的亞歐大陸徹底改變。巨大大陸塊的隆起在亞歐平原中部形成了兩個巨大的褶皺山係,它們分別是天山和阿爾泰山的海西褶皺和喜馬拉雅山褶皺山係。喜馬拉雅山褶皺上產生了古羌族,演化為後來的黨項、羌、吐蕃等,開始了在以今天中國區域內為主的,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民族大遷徙;海西褶皺的周圍則被一條廣闊的草原帶覆蓋著,在草原上,匈奴人的先祖命運注定是如此的不同,因為這一地區的自然條件,他們被迫長期保留了其他地區早已拋棄了的遊牧方式。
匈奴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記·匈奴列傳》謂“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商”。《索隱》引樂彥《括地譜》雲:“夏萊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穗粥妻萊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以上匈奴係夏後氏苗裔的說法,學者多持懷疑態度。然《史記》中一些遠古記事的真實性已多為考古材料所證實,匈奴出自夏後氏之說當亦有所據。匈奴妻後母之俗與《括地譜》所言“夏萊之子搏粥妻父之眾妾”正複相同。不過,我覺得把某個民族歸為單一血統的做法很荒唐,它本身的形成也該是不斷融合的過程,不難推測,匈奴人在建國之前,很可能與各族進行過長期的接觸和交往。
冒頓:天之驕子
史書記述, 自周以來,匈奴崛起放河套陰山一帶。從戰國以來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萬,匈奴甚強盛。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鄰近匈奴,時遭匈奴搶掠,因之三國皆修築長城,以為屏障。秦始皇時,先將匈奴逐出河套,繼之修綴長城,采取以守為主的長期防禦方略。傳說中匈奴的天之驕子冒頓是這樣出生的:一隻紅海公狼與一隻黑海母狼交配,生下一隻黑狼。這一日,匈奴頭曼單於漂亮的妻子,午睡中感到有一隻黑狼鑽進了她的牙帳,她驚叫一聲。聞訊趕來的頭曼單於挑刀進帳,果然看見有一隻黑狼。頭曼手起刀落,向黑狼的腦袋劈去,黑狼的腦袋一偏,一隻耳朵被削掉了。黑狼尖叫著,衝出帳篷,跑進黑森林裏去了。十月懷胎,頭曼的妻子生下一位大英雄,這就是冒頓大帝。頭曼單於死後,冒頓殺了欽定的繼承人弟弟胡月,成為匈奴大單於。那個或真或假的獨耳黑狼傳說,令冒頓著迷,他在他的令旗上畫了匹獨耳黑狼,作為令旗。這就是所謂的獵獵狼旗。狼旗所指,冒頓迅速地統一了匈奴各部落,接著又一統西域一十六國。威脅秦漢帝國的北邊,著名的萬裏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的侵擾而修築的。
劉邦滅悼項羽後,移兵反擊匈奴,被冒頓單於將漢高祖劉邦的三十萬大軍圍困於山西雁北地區的白登山,劉邦全軍覆沒,隻帶幾百人逃到白登山上。這就是中國史書上的漢高祖白登山之圍。是夜,劉邦買通了單於的妻子,才得以穿上士兵的衣服,從重重包圍中逃脫。漢初各帝皆未能排除匈奴侵擾,唯有權借和親,嫁女納幣,以求粗安。冒頓大帝又揮著他的獵獵狼旗,將大月氏王的頭顱割下,鑲上金銀掛在馬鞍上充當他的酒具。冒頓還給漢文帝上書說,西域一十六國已盡在匈奴人的鐵騎胡塵下,要求分疆而治。這就是著名的《冒頓文書》。正是因為這個《冒頓文書》,才令漢王室知道了西域尚有那麼遼闊的地域,並令漢中人張賽去探個究竟的。狂妄的冒頓大帝還有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我匈奴人的牛羊吃草到哪裏,那裏就是匈奴人的疆界。
而現在在考據有關古突厥人之先祖時,認為突厥可能是匈奴的一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鵲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傳說中某部落被鄰閏所滅,隻剩下一個失去雙足的十歲小孩。母狼將他養大,並與之交合,生育後代,在高昌之北的山穴中繁衍出突厥阿史那氏族,這是否就是其同源的佐證。
昭君出塞:被改寫的匈奴史
漢武帝憑數世之蓄積,靠舉國之人力、財力,對匈奴大張撻伐。那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衛青、霍去病……匈奴被迫遠徙,漢之兵馬財貨損耗過大,導致國庫空虛。往後匈奴雖不足為漢大害,然侵掠邊境之事,仍不時發生。公元前前60年左右,匈奴貴族因爭奪單於位,發生內訂,形成“五單於爭立”的局麵。後又分裂為兩個大的部落。一個部落以今天的包頭為中心,史稱南匈奴,匈奴王是呼韓邪。另一個部落當在今天外蒙古的鄂爾渾河流域一帶,史稱北匈奴或西匈奴,匈奴王是呼韓邪單於的哥哥到‘支。兩個單於都想統一匈奴草原,這樣便每有戰事發生。呼韓邪大約是一個有心計的人,單於庭為那支占有,於是乎韓邪決計降漢。 至陣支單於亦遣子人侍,圖謀離間漢與呼韓邪的關係,未能得逞。但由於邪支驕橫,未能得到西域諸國擁戴,落得孤立困厄。公元前36年, 至p支被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設計謀殺。此時呼韓邪已歸塞北單於庭,聞那支死,又喜又怕,高興的是勁敵已除,害怕的是漢朝來襲擊他。於是,他兩次來漢朝並為自己求婚。最終迎得了後宮美人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由於自恃美貌,不願賄賂畫師毛延壽,最後被漢元帝作為閑置資源利用送給了呼韓邪單於,到達包頭後,王昭君先嫁呼韓邪單於,再嫁他的繼位者,又嫁他的繼位者的繼位者。這樣,南匈奴從理論上講便成為漢王朝的附屬國,漢王朝將郡治設在了九原(即包頭)。從漢光武帝開始,從長城線外遷人長城線內,開始定居,南匈奴歸降漢朝的二十多萬眾被安置於今內蒙古、山西與陝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為漢帝國守邊。
悲壯的遷徙與慘烈的戰爭:北匈奴的故事
失勢的北匈奴割袂斷義,逐漸遠離文明的地區,開始他們悲壯的遷徙。從那支之死到大英雄阿提拉出世,這中間的幾百年時間,沒有人知道這支匈奴人是怎樣穿越險峻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完成這一場跨越洲際的大遷徙的。他們穿越了伏爾加河、頓河、庫班河、第聶伯河,到公元374年的時候,匈奴人這一支洪流,纏裹著歐亞大平原幾乎所有的遊牧民族,突然出現在多瑙河畔。這時候,世界的偉大征服者阿提拉誕生了。他像他的先祖冒頓那樣,揮舞著獨耳黑狼令旗時,把歐羅巴變成一片廢墟、一片匈奴人的大牧場,公元441年,阿提拉在今天的布達佩斯建立匈奴漢國。隨即,阿提拉向東羅馬帝國宣戰。他先後征服了阿蘭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 日耳曼人、高盧人,占據了今天的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在滅掉了東羅馬帝國,摧毀了君士坦丁堡以後,匈奴人強渡萊茵河,向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首都羅馬進軍,阿提拉得到的是一個女人―一個頭發和陰毛都梳辮子的女人敬諾利亞公主,婚禮完畢之後,阿提拉帶著這個女人,再渡萊茵河和多瑙河,重新回到匈牙利草原上。匈奴末代大單於阿提拉,是在公元453年,即婚後的第二年死去的。據說是他的妻子,羅馬公主敬諾利亞害死他的。阿提拉倒下了,他的那些追隨者如鳥獸散了,而敬諾利亞在阿提拉死的時候已經懷孕,她回到了日耳曼故鄉,生下了兒子愷撒―後來西羅馬的皇帝。而阿提拉的其他兒子,長子在東哥特人與格比德人的叛變中被殺;騰吉齊克重新回到了俄羅斯草原,後來準備仿效阿提拉西征的時候,在與東羅馬帝國作戰時戰敗被殺;另外的平庸者則融入當地,消失在人群中了。
至此,人類曆史上最強悍的馬背民族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非抵抗性融合:南匈奴的故事
昭君出塞之後,漢、匈更加親善。東漢之初,匈奴經過六十餘年較為安定的生活,勢力增強,至公元90年,南匈奴黨眾最盛,領戶三萬四千, 日二十三萬七千,勝兵五萬。東漢後期,他們更進一步內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曹魏時代,匈奴部眾被編人郡縣戶籍,與漢人一樣同為編戶齊民,而融入漢族之中。南單於與其他割據一方的軍閥一樣,積極參與了漢魏之際的各種戰爭。公元188年,漢朝調發南匈奴兵,配合幽州牧劉虞討伐張純。單於羌渠派兒子左賢王於扶羅領兵出征後自己卻被殺,於扶羅在外聞知, 自立為單於。殺羌渠的國人,恐於扶羅為父報仇,乃另立須卜骨都侯為單於。於扶羅到洛陽訟訴和求助,適逢靈帝病死,董卓帶兵入京,天下大亂。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訂。 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R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承相曹操,蔡文姬歸漢。
後來就是史書L-所說的“五胡十六國”之亂―安置在山西離石地區的匈奴左賢工劉淵起兵占領了北中困的大部分地區, 自稱漢王,建立了匈奴漢囚;接著被安置在陝西黃陵的匈奴右賢王曹毅起事;311年,劉淵的繼位者、他的兒子劉聰迅速地占領了西晉的首都洛陽,316年又占領了帝王之都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不久,一個從山西大同遊牧過來的鐵弗人嫋雄劉勃勃(被認為是出塞美人王昭君的直係後裔之一),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又在陝北築起統萬城,在河套地區建立起大夏國政權……一不過,後來的中國統治者對待匈奴如出一轍:看到匈奴的民族凝聚力尚極強固,就繼續分割。所以,匈奴這些大地的自然產物,這些饑餓和欲望的產物逐漸融人了農耕文明,他們的彪悍逐漸消失殆盡。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據估計約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則加人新興的鮮卑,成為鮮卑族的成員。總之,南遷的匈奴族與漢人雜居加人漢族,留在漠北的加人鮮卑,西遷的成為東歐民族的一份子,從此退出曆史舞台。到今天,除了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我們對匈奴的印象就隻有學者們考證的陝北民歌信天遊是匈奴音樂了。
2009年夏
「附」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少數民族及曆史走向
一、句奴部分,以句奴為代表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紮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氏: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揭: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閡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揭族滅種。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紫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糙粗:始見於唐代中葉,是突厥統治下的部族,以後興起的蒙古是其中一支。元亡後,明朝又將蒙古高原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都稱為靴靶。
瓦刺:清以後稱衛拉特、額魯特、厄獸特,本在葉尼塞河_I.遊,被成吉思汗征服後成為蒙古一部。明朝泛指蒙古高原西部和阿爾泰山一帶的部族。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突膠: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鵲人和漢族人所火,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鶴: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人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維吾爾族。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