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觀
答編者問
1.你為何愛上散文詩?
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可我為什麼偏偏鍾情於散文詩?也許用一句俗語解釋最貼切:情人眼裏出西施。流淌在我血液裏的東西與散文詩的素質有某些契合之處,因而,我與散文詩發生了心靈的碰撞。
2.如何在文學的大背景下看待散文詩?
散文詩是寂寞的。我曾在《美麗的混血兒》一書的扉頁寫下如下一段話:“在雅文學的殿堂裏,有一位遠離顯赫地位,然而卻令人傾倒的美麗混血兒。她,便是散文詩。”寂寞常常與美麗並存。作為高雅文學的一種,散文詩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流行的文 體。但它擁有癡情的讀者。它在文學史冊裏輝煌過。至少有兩位詩人是因散文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東方的泰戈爾與西方的聖瓊·佩斯。不少文學大師寫過散文詩,而且流傳下來。中國新文學最傑出的代 表人物是魯迅,魯迅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是他的散文詩集《野草》。這一點已足使中國散文詩感到驕傲。
作為一種自覺的文體,散文詩在中國已有80年的曆史。毫 無疑問,它有著廣闊誘人的前景。
3.優秀的散文詩具備哪些特征?
打動我們,使我們心頭豁然一亮的東西是什麼?是蘊含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優秀的作品總有一些不同凡響之處,它總是傳遞給我們一些新的信息,新的體驗,使我們為之震撼,為之驚喜,為之思索,為之羞慚,為之滿足。優秀的作品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作者獨特的審美視角和表達方式,最重要的是語言方式。所有這些,是我們從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找不到,也感受不到的。
4.你發表的第一首散文詩是什麼?
大概是<隻因>,發表於1983年。是為張海迪而寫。形式上 明顯受朔望先生一首散文詩的影響。
5.你出版過哪些散文詩集?
隻有薄薄的兩本。一本<愛的箴言>(1990年出版,1992年重印),另一個《無法忘記》(1995年出版)。
6.你喜歡的散文詩作家是誰?誰對你的影響最大?
最早使我入迷的散文詩作家。是紀伯倫和泰戈爾。誰的影響最大?應該是紀伯倫。我在散文詩《挖掘》中已有所表達。他的<沙與沫》是我在中學時代讀到的,冰心翻譯,發表在<世界文學》雜誌上。當時還沒有看到單行本。因為愛不釋手,隻好摘抄一些段葬落在本子上,伴隨我度過一段難忘的時光。後來,我當了編輯。我和同事曾策劃辦一個欄目,名曰“影響人一生的書”。同事先讓我說出答案,我幾乎未加思索,便隨口說出了《沙與沫》。
7.你喜歡的其他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喜歡的作家很多,隻能說印象最深的。中國古代,當數屈原和杜甫。他們二人雖然風格迥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深情。外國,雨果的作品最令我難忘。他在作品中表現出的理想,閃耀著人性和人道的光輝,至今仍在照耀著人類。當代詩人,最喜歡蘇金傘。他的作品蘊含著驚人的樸素美和豐富的內涵!
8.你認為散文詩最高的美學境界是什麼?
樸素。
我在評論蘇金傘作品時,用“大巧之樸,濃後之淡”八個字來 表達。這便是我對美學意義上的“樸素”的理解。
我認為,無論是做人,還是為文,樸素都是最高境界。深刻的內涵,隻能用質樸的形式來表現。“看似尋常最奇崛,成為容易卻艱辛”。達到這一境界並非易事,它需要天分,更需要修養。
9.你如何看待現代派散文詩?
散文詩應是一個百花園。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紛呈,才能顯示臼出她應有的魅力。現代派包括多種流派,都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它們是智慧的結晶,其中也有異化和病態的東西。
隻有繼承,才能發展。如何才能符合現代人不斷變化的審美趣味?仍是一句老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10,你喜歡讀哪些書?
我讀的書較雜,以文學為主。除散文詩外,也愛讀散文,隨筆,人物傳記,詩,小說,文學評論,喜歡欣賞書法和繪畫。我尤其看重中外文、史、哲及藝術方麵的名著。我十分欣賞高爾基的一句話:讀一本好書,猶如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所以,我隻選 擇讀那些我認為有價值的書,對我有幫助的書。我不知道,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還有比書籍更好的營養品。
還有兩種閱讀的方式:訪問和旅行。
11.你的寫作習慣如何?
由於工作繁忙,我隻能在夜間和雙休日讀書和寫作。夏季則利用淩晨。
也有例外:我有些散文詩是在長途旅行的火車上寫成的。
我喜歡散文詩,但從來沒有發誓要成為散文詩作家,所以寫作並不勤奮。我認為,好的作品不是刻意創作出來的,而是靈感的賜予;靈感是慢慢到來的,到來時,應及時抓住,不然,也許會稍縱即逝。
遠遊,似乎容易產生新鮮感和靈感,但也不絕對。有時,我去了一個地方,很快就能寫出作品。有時,則需要長時間沉澱。1995年我去了一趟西藏,一直到今年才寫出《西藏高原》,沉澱了3年。
12.請你談談一篇作品完成的過程
有時,它本身就是生活的賜予,你發現了它,捕捉了它,把它用散文詩的形式存留下來。更多的時候,靈感突然到來,你會領 悟到這是一篇作品的雛形。緊接著,關鍵的幾個詞或一兩個句子擦肩而過,你要立即抓住,記在本子上。一個完整的構思隨之開始。
散文詩作家應該都是做減法的專家。一首好的散文詩應該沒有一句多餘的話,一個多餘的字。
13.如何看待當前的文學現狀和散文詩現狀? 在世紀末之際,文學不太景氣,似乎是全球性的。民以食為天。大家最關心的是吃飯,賺錢,精神生活當然要排在第二位 了。商品社會,讀書已變得不那麼重要,但它仍是文化人精神生活的支柱,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
所幸,中國的文學傳統沒有中斷。還有人不甘寂寞,在那裏埋頭創作,還有人慷慨解囊,去購買並不流行的純文學創作。
新世紀即將到來。散文詩的新紀元也即將開始。
14.如何理解散文詩創作和理論的關係?
先有創作,然後有理論。好的理論反過來又可以指導創作。二者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可在現階段,理論明顯滯後於創作。又何止散文詩!
理論需要創見,同樣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那些人雲亦雲、平庸的理論文章,對創作隻能有害無益。
15.請你對愛好散文詩的朋友講幾句話。
為人:真誠樸素。它也許會幫你消除急功近利欲望和浮躁心理。
為文:寧少毋濫。當然,對才華橫溢者應另當別論。
散文詩的語言魅力
散文詩獨特的魅力首先來自語言。
語言是外殼,又是精神的載體。散文詩的語言富於創造性,在表現現代人生活和心靈的細微之處上,可以遠遠超出詩和一般的散文。這話並不誇張。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看看法國浪漫派詩人戈蒂耶評論波德萊爾散文詩的一段話:“盡管新的流派有勇氣發展我們詩歌語言的柔韌和廣延度,但在一些罕有和微妙的細節上,尤其涉及現代熟悉的或豪華的生活題材時,它們(法國詩歌語言)幾乎還是無能為力的。……《小散文詩》的出現很及時地彌補了這種缺陷。……他的筆觸可以直達幾乎不可表達的角落,而且能將遊移變幻於聲音和色彩之間的細微差別呈現出來。那些酷似詭譎瑰麗的東方傳說的思想,或者充斥著鏗鏘和鳴的音樂性字句的題材,也都不難為波德萊爾的散文詩筆所捕捉。這種不僅適用於描摹外在的事物,而且可以表現靈魂的秘密活動,變化莫測的憂傷和神經質的狂想。《惡之花》的作者藉此產生了奇異的效果。人們時常驚訝地發現,他的語言竟把人帶進晶瑩透徹的夢境之中,帶到蔚藍色的遠方,呈現出塔影、樹叢和山巔,並向人們展示難以描繪的,至今尚未形諸言辭的事物。“(《回憶波德萊爾》陳聖生譯)這是散文詩創造的奇跡。奇跡是通過極富表現力的語言來實現的。
筆者曾在《美麗的混血兒——散文詩的技巧》一書中談到散文詩是多度語言,除傳達信息的理解度之外,還有感官度(可感性)、感情度(音樂性)、想象度(張力)等。顯然,這些都能創造魅力。本文則試圖從另外一些角度去探尋奇跡的產生。
一、對多種文學語言的溶彙並收
通常人們認為散文詩用的是詩化了的散文語言。這是對的。但我們對“散文“一詞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即它不僅僅是指藝術散文,也指非韻文的一切散行文字。因為散文詩有多種表現形式,表現的領域又十分豐富,所以,它常常從多種文學形式吸取營養,當然也包括語言。在需要時,它可以出現跳躍性較大的詩的短語,也可以用戲劇的對話,電影文學的語言,哲理語彙,古典語彙等等。而這些,則正好體現了“混血兒”的某些特征。
讓我們看一些例子。
A詩的短語
如耿林莽《笑聲》的最後兩句:
跨過了苦難的古神州,種子成熟了。
笑聲的覆蓋麵,在擴展……
這兩行文字跳躍性很大,完全是詩的語言。這篇散文詩的前四節,從外形上看,也近似詩,短語多,跳躍大,且分行。內容決定形式。從整篇作品看,內容和形式是和諧統一的。采用一些詩的短語,可形成語言的張力,帶給人更為深廣的意蘊,從而深化主題。耿林莽不少散文詩都采用這種語言形式。
B電影語言
如敏歧的《信天遊》:
背向藍天,佇立著,魁梧的肩,看著一個棕黃色的塬。
腳下,黃河流累了,但仍有浪花,在緩慢地舒卷。
一曲信天遊。
高原漢子,唱得心好燙,唱得眼好酸。
電影文學的語言。極為簡潔,沒有空話,全是實在的場景,形象感很強。你可以感受到鏡頭在慢慢移動,形象雕塑般矗立在眼前。
C對話
用對話寫散文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屠格涅夫的《門檻》和魯迅的《過客》。紀伯倫也有一些此類作品,如《夜和瘋人》全用對話寫成。波德萊爾的《陌生人》也是個對話小品。
用對話寫散文詩難度較大,因為這些對話詩意很濃,話中有話,充滿智慧,如作者造詣不足,語言像一杯白水,會使人感到索然無味。
D思辯語彙
一般來說,散文詩和詩一樣,不提倡用哲理語彙來寫,搞不好,會成為一篇枯燥的說教文字。但這並不意味著散文詩不能使用思辯語彙。相反,如果運用得當,反而會使作品別開生麵。如高爾基的《人 》,紀伯倫的《先知》、《主之音》等。《主之音》中有這麼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