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隊伍從我身邊走過,沒入天際,地球圓形的表麵遮住了人們好奇的目光。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力圖解開這個謎;可是不久;不可抗拒的冷漠控製了我,於是,我顯得比被怪獸壓迫的人們更加疲倦了,。
現實生活中,人身上有這種怪獸嗎?絕對不可能有。當然,這是從外在真實而言。顯然,這是一種象征,不是象征感情,而是象征某種觀念。這觀念十分抽象,隻有借助意象去表達才能產生詩意。
一種病態社會的生動寫照。人完全失去了自由,背負一個巨大的怪物。這怪物比枷鎖還厲害,“用它兩隻巨大的前爪勾住背負者的胸膛”,使背負者個個都成為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麻木不仁的盲目的過客。
這就是觀念象征所產生的力量:你似乎覺得它離開了生活的真實,事實上,它卻表達了比現實生活更深刻的真實。它能一針見血地讓人品味到現實生括的本質。
觀念象征多用於哲理體散文詩。由於觀念象征能夠深層地表現生活真實從而揭示出某種人生的哲理,它要求散文詩作家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索,牢牢把握所要表現的對象,然後才能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一極富創造性的文學技巧。
C寓言式象征
文學象征也可分為寓言式象征和非寓言式象征兩大類。前麵所分析的情感象征和觀念象征都屬於非寓言式象征。寓言式象征最突出的特點是它首先是群體象征,且被固定在一個布局中,象征與被象征不必靠變動的聯想來聯接,基本上是一對一的關係。
我們看魯迅的名作《古城》:
你以為那是一片平地麼?不是的。其實是一座沙山,沙山裏麵是一座古城。這古城裏,從前一直住著三個人。
古城不很大,卻很高。隻有一個門,門是一個閘。
青鉛色的濃霧,卷著黃沙,波濤一般地走。
少年說:“沙來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吧。”
老頭子說:“胡說,沒有的事。”,
這樣的過了三年和十二個月另八天。
少年說:“沙積高了,活不成了。孩子快逃吧。”
老頭子說:“胡說,沒有的事。”
少年想開閘,可是重了。因為上麵積了許多沙了。
少年拚了死命,終於舉起閘。用手腳都支著,但總不到二尺高。
少年擠那孩子出去說:“快走吧!”
老頭子拖那孩子回來說:“沒有的事!”
少年說:“快走罷!這不是理論,已經是事實了!”
青鉛色的濃霧,卷著黃沙,波濤一般地走。
以後的事,我可不知道了。
你可知道,可以掘開沙山,看看古城。閘門下許有一個死屍。閘門裏是兩個還是一個?
《古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一個童話故事。但卻是給成年人讀的。三個人物都可以看作象征符號,代表著不同的人生觀。這是可以起到警世作用的超越時代的高層次的寓言式象征(通常的寓言僅具有諷諭或教訓意義)。
散文詩中的寓言式象征大都有一個簡短的故事。作家不必去詳述它,隻要用漫畫式的線條勾勒出輪廓就足夠了。關鍵是內涵。作品的成敗,就要看讀者(包括評論家)如何去理解了。如果讀者不僅看到作品的表層象征和中層象征(時代精神),還能開掘出其深層象征(哲學意蘊或人生的精義),那麼,它就有了經久而彌新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時代都能找到知音。
散文詩的象外之象
—一淺談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
有一篇散文詩,看起來樸實無華,讀後卻怦然心動,經久難忘。這是曾為美國詩人羅伯特·布萊贏得過巨大聲譽的《麥克魯格海濱的死海豹》。為便於分析,現將全文引錄:
一
在朝北到海岬去的路上,我遇到一頭死海豹,打幾步遠的—地方看,它像一段棕色的木頭。它仰天躺著,才死了幾個小時。我停下看它。已死的肌肉突然抽動。天哪,它還活著,我身上一陣戰栗,好像房間牆壁忽地坍倒。
它頭向後仰,細小的眼睛閉著,唇須偶爾起伏一下。它正在死去,這是石油闖的禍,它背下有石油,我們在屋裏燒暖氣用的石油。風把細砂吹回大海。這海豹麵對我的鰭反摺在肚子上,像一隻沒有長全的手臂,鰭邊上沾的砂粒在微微亮,另一個鰭半壓在身下。它的皮膚看起來像一件舊大衣,有不少破洞……可能是被尖利的貝殼劃破的……
我伸出手來摸摸它,突然它舉起頭翻過身,叫了三聲,像聖誕節的玩偶發出的聲音。它 朝我撲過來,雖然我知道它嘴裏沒有牙,我還是嚇得往後一跳。它開始撲騰,朝大海方向移動,但又臉朝地趴下了,它不想再回大海。它仰首向天,樣子像一個掉了頭發的老婦人。
它下巴抵在沙上,擱好雙鰭,等著我走開,我走了。
二
今天我又到那地方去向它告別;它已經死了。它沒有死——它朝岸上又爬過四分之一哩。今天它更瘦了,背朝天,頭向前伸,肋骨看得更清楚——脊柱骨在皮膚下一個個凸現出來,閃閃發亮,它吸氣,又呼氣。
抬起身,把鰭摺在身下,好像是怕冷。海浪卷過來,水打到它的鼻子,它轉過頭來,斜著眼睛朝我看,頭頂像兒童的皮上衣。它死得很慢,唇須像豪豬的刺一樣白,前額向後傾斜。兄弟,再見了,在濤聲中死去吧。如果是我們害了你,請寬恕我們。願你的種族綿延不絕。你們,內氣管種族,在陸上如此難受,而在海中如此自在。那麼,在死亡中你也會自在的,鼻孔中不再有砂粒,在純粹的死亡中你可以遊出長長的孤圈,潛向深處,而讓暗殺你的陰謀在淺水上破裂。你不需要我來撫摩你。我攀上懸崖,找另一條路回去。
這篇作品迫使我思索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寫出散文詩的象外之象?這牽扯到結構。
作品的思想和意境都來自結構。這是一種技巧。散文詩不是論文和雜文,它如果將思想直接道出,詩意就會蕩然無存。它依靠字麵上的“象”,引發出另一種“象”。
結構是一個多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有宏觀與微觀、外部和內部之分。有人將外部結構分為線狀、塊狀和網狀三類。這是一種分法,聯係作品,似乎又很難概全。散文詩可以借鑒詩、散文、電影、戲劇、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結構。不少作家都作了嚐試並取得成功。所以,細分起來,會有許多種結構。從意蘊上講,又可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一種“象”,深層結構 便是“象外之象”。
第一個“象”是作者創造的意象,可以是物象,也可以是心象。第二個“象”也是意象,來源於前,卻需要讀者共同參與完成。它有作者的經驗、情感和智慧,也有讀者的經驗、情感和智慧。
象外之象能夠造成藝術的張力,產生餘音繞梁的意境。
我們看《死海豹》。初看,對於一般讀者,心靈也會受到衝激和震撼。人們會在一具擱淺在海灘即將死去的海豹身上,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但這隻是表層的。再看,對於成熟的讀者,意象會張開和飛動。它迫使人思索,最終悟出詩人不厭其煩地去描寫這隻海豹死亡慘狀的真正用心。有人看出這首散文詩是對人類汙染大自然,破壞生態平衡的控訴。詩人把汙染大自然視為犯罪,是天地不容的不道德行為。也有人認為這篇作品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歧視迫害少數民族的批判。這些都是重大的社會問題。把重大社會問題濃縮在對個別自然物體的細膩描寫上,是這篇作品的一大特色。
讀者並非自作多情和憑空想象。其實,這些內容詩人已經在字裏行間暗示給我們。比如,詩人寫了海豹之死的原因:“這是石油闖的禍,它背下有石油,我們在屋裏燒暖氣用的石油。”而我們會意識到:真正闖禍的是人,人類!作品中有這樣的句子:“願你的種族綿延不絕。”顯然暗指瀕於滅絕的少數民族。“在純粹的死亡中你可以遊出長長的孤圈,潛向深處,而讓 暗殺你的陰謀在淺水上破裂。”使用“陰謀”一詞,可以看出詩人的愛憎是何等強烈。那麼,人們不禁會想:誰是凶手?
經過分析,我們似乎又從死海豹之外看到另一意象,聽到另一種聲音。作品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正在於此。
深層結構靠什麼來實現呢?
靠意象和語言的張力,靠隱喻,靠象征和寓言般的暗示。有時候,就是靠一些啟人思索和聯想的句子,如《死海豹》。如果刪去那些字麵上看似乎是作者不經意寫出的句子,那麼,深層結構就會土崩瓦解,象外之象也不複存在。
答新加坡《回響》散文詩刊讀者問
一、答洛青索問
(一)有些散文寫得非常優美,但並不是散文詩,怎樣分辨“散文”和“散文詩”?
有人說,散文是散步,詩是跳舞。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依我看,散文詩也是一種散步,隻是它隻能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
在所有的文體當中,散文是最自由的一種,無拘無束,從容道來。散文詩則不行。相對於詩,它表現出某些自由;但相對於散文,它又有不自。由處:必需受到詩的內核的約束。與內核無關的敘述和議論,則需要一番淡化或淨化的處理。
“優美”不是散文詩獨有的品格。詩可以優美,散文詩也可以優美。所以散文寫得無論何等優美,它依然是散文,不能冠之以“散文詩”。
(二)寫散文詩要有“跳躍”的步驟,怎樣處理這種步驟?
散文詩有多種類型。所謂要有“跳躍”的散文詩,是指有一定情節內容的散文詩。這類作品不要求像小說或敘事散文那樣,通常要有一個較完整的故事或情節。為營造詩的意境,它必須有一定的“跳躍”。有時,它舍去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隻寫一個很小的轉瞬即逝的生活片斷;有時,也寫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我們看不到情節和故事,隻看到一些富有詩意或哲理的鏡頭的剪輯組合,更多的是令人回味不盡的藝術空白。實現這種“跳躍”,沒有固定的處理模式,全靠作者的靈氣和悟性。
二、答何良問
請問是不是在詞句上有韻腳就是散文詩?
結論恰恰相反。
講究押韻是詩歌的事,準確地講,是歌或有韻詩的事。歌詞(格律詩的一種)因其富於音樂性的特征,最好能夠押韻。自由詩則有有韻詩和無韻詩之別。散文詩在形式上應該和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曾看到有人嚐試寫有韻腳的散文詩,但切不可將此視為散文詩的一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