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7章 折翼的和平鴿(1 / 1)

——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

1995年11月4日晚,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熱鬧非凡,大街上燈火通明,人潮如流,到處都是“要和平,不要暴力”的標語和總理拉賓的畫像,人們從大街小巷湧向市政府前的“國王廣場”。他們要去參加由工黨和其他左翼政黨組織的群眾和平集會,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和平集會,他們尊敬的總理拉賓也將出席集會並講話。

拉賓的車隊很快就到達“國王廣場”,在保鏢和護衛陪同下,拉賓總理從停車場走向大會的主席台,向人群揮手致意。

拉賓的演講贏得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經常被歡呼聲所打斷和淹沒。

演講完畢拉賓準備上車時,一隻殺傷威力極大的意大利製9毫米左輪手槍對準拉賓連續開了三槍。槍聲剛過,總理的身體晃了幾晃便一頭向前撲倒在地,鮮血染紅了他的衣服。

伊紮克·拉賓於1922年3月1日出生於耶路撒冷。二戰期間加入左翼猶太武裝,開始了長達27年的戎馬生涯。1948年在中東阿以戰爭中任哈加納旅長。拉賓驍勇善戰,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拉賓出奇不意地超過邊界,直搗埃及軍隊控製的北西奈首府阿裏升,速度之快連以色列空軍也沒有料到,以致空軍向拉賓旅發起錯誤攻擊。

1950年,28歲的拉賓出任總參作戰部部長。1964年,拉賓出任以軍總參謀長,這是以軍最高長官。1965年6月5日,以拉賓為總長的以軍先發製人傾巢出動,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六天就奪取了相當於本土4倍的他國領土。以色列稱這一次戰爭為“六天戰爭”,拉賓從而獲得了極高的威望。1968年2月,拉賓結束軍旅生涯,就任以色列駐美大使。5年任期內,他為以色列爭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貸款。

1988年,在以色列支持參與下,黎巴嫩右翼勢力製造了“貝魯特大屠殺”,2000多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人慘遭殺害。以色列人舉行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同時,以色列人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拉賓將這一切看在眼中,深切地感到,以巴雙方都要生存,對抗隻能導致無休止的殺戮,和平是唯一的選擇。

1992年2月,拉賓再次當選為工黨領袖,並在隨後的全國大選中戰勝利庫德集團,7月13日,拉賓擔任總理並兼任國防部長。他第二次出任總理後,以實現中東和平為己任,他在就職演說中宣布“和平與安全”問題將是新政府的當務之急。

拉賓的和平倡議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積極響應。埃及人主動邀請拉賓正式訪問埃及,巴勒斯坦發言人阿什拉維稱讚拉賓的倡議“令人鼓舞”。拉賓更以實際行動回應阿拉伯人民,他宣布凍結100多個被占領土上的猶太移民定居點,這包括為新移民建造的6000套住房工程,並表示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地撤出是可能的。

拉賓很快得到回報,美國政府向以色列提供了100億美元的貸款。1992年,以色列國民總產值增長6.5%,人均收入達13000美元,拉賓的聲望在穩步上升,拉賓加快了與阿拉伯世界和解的步伐。

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與以色列簽署了在加沙和傑裏科實行自治的最後協議,使巴勒斯坦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的共同努力下,中東和平結出累累碩果,因此,他們3人共同分享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

在中東和平進程不斷取得進展中,猶太右翼極端分子接連製造恐怖活動,設置重重障礙。特別是以巴雙方在1995年9月28日簽署的在約旦河西岸擴大巴勒斯坦自治範圍的第二階段協議——塔巴協議後,以色列極右勢力和宗教極端分子反對以巴協議的活動驟然增加。他們將矛頭直指拉賓和他的政府。但是,以色列的和平力量在11月4日舉行了支持拉賓政府中東和平政策的聲勢浩大的和平群眾集會。然而,就在這次集會上,拉賓總理卻遭到猶太極端分子阿米爾的槍擊。這位後半生為中東和平事業奔波的政治家因搶救無效而逝世。

刺殺拉賓的青年阿米爾當年27歲,是大學法律係的三年級學生。在家裏排行第二的阿米爾性情怪僻。讀大學後,他與同學們很少接觸,從他不多的言語中同學們感到阿米爾思想右傾,愛走極端。當法官問道“你為什麼要刺殺拉賓總理”時,阿米爾脫口而出:“因為他想把我們的國家拱手送給阿拉伯人。”

拉賓的喪生是曆史的悲劇,是中東和平進程中付出的最沉重的代價之一。拉賓這位“為以色列自由而奮鬥的戰士,爭取以色列和平的烈士”,雖然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中東和平進程不會逆轉,因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為和平已付出太多太多。

多利無疑是20世紀最出名的綿羊,它的出世讓全世界的人們開始熟知一個詞語——克隆,而關於克隆的爭議隨即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