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讓人歡喜讓人憂(1 / 1)

——克隆綿羊“多利”出世

1996年7月,一隻名叫“多利”的綿羊的降生把全世界都攪得沸沸揚揚。這隻白白胖胖、一身卷毛的小羊,身體健康、活潑好動,跟一般的綿羊沒有什麼區別,然而英國權威的科學家雜誌《自然》卻於1997年2月27日刊登文章說明,這隻“多利”綿羊是用成年綿羊的細胞基因繁殖成功的,“多利”繼承了媽媽的全部基因特性,換句話說,“多利”是照著媽媽百分之百地複製出來的。文章同時提出,從理論上講,這種基因工程技術可以用來複製人類。

位於英國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所,是“多利”誕生地。生物學家伊恩·威爾莫特和基恩·坎貝爾領導的研究小組操縱了“多利”的胚胎發育和誕生的全部過程。

科學家們首先利用藥物促使母羊排卵,然後將未受精的卵取出放到一個極細的試管底部,再由另外一種更細的試管將羊卵膜刺破,從中吸出所有的染色體,這樣就製成了具有活性但無遺傳物質的卵空殼。接著,他們從“多利”的媽媽——一隻6歲的母羊的乳腺中取出一個普通組織細胞,使乳腺細胞與沒有遺傳物質的卵細胞融合,通過電流刺激作用使兩者結合成一個含有新的遺傳物質的卵細胞。這一卵細胞在試管中開始分裂、繁殖,形成胚胎,當胚胎生長到一定程度時,研究人員再將其植入母羊子宮內,使母羊懷孕。

這樣“多利”的母親,就一共有三位:一個是為它提供卵細胞空殼的,一個是為它提供乳腺組織細胞的,第三個則是為它提供胚胎發育基地子宮的,它是一隻長著黑色臉龐的老母羊。

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以前利用“克隆”的方法繁殖出一些兩棲動物,但從未在哺乳動物身上成功過。“多利”出生之前,在綿羊的繁殖試驗中,他們遭受了三百多次的失敗。當胚胎被植入那隻黑臉母羊體內後,科學家們一直緊張不安,“那隻黑臉老母羊會不會生下個怪物?”直到看見母羊順利生產,小“多利”一切正常時,他們才舒了一口氣。“多利”的克隆成功令他們激動不已,威爾莫特先生特別用他最喜歡的鄉村歌手多利·帕頓的名字給它起了名。

多利的出生掀起了一場席卷全球的“多利”風暴。風暴中最令人注意的是,官方機構和政壇要人所作的反應。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下令“國家生物倫理谘詢委員會”於3個月內提供有關報告的一周後,又再次下令禁止“克隆人”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和歐盟負責科學研究的克勒鬆夫人先後發表聲明和談話,反對“克隆人”的研究。歐洲許多報刊呼籲各國立即著手立法,以禁止克隆技術用於人類。

多利出生後不久,羅斯林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就對多利的染色體做了仔細的研究,發現其染色體末端,即端粒,比同齡的普通綿羊短。科學家認為,端粒是決定細胞老化的主要因素,端粒越短的細胞越接近死亡。變短的端粒或許表明遺傳的藍本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老化,無休止地克隆一個動物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樣,克隆多利的成功,對生物遺傳疾病的治療、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擴群等提供了重要途徑,對物種的優化、對轉基因動物的擴群均有一定作用。另外,利用克隆技術可以大量複製珍稀動物,挽救瀕危物種,調節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為人類造福。但是,由於克隆技術的進步,給人類提出了嚴峻的、從未有過的、關於人體本身的挑戰。人類將麵對許多如道德倫理等方麵的巨大問題。

這片土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希臘文明,開創了領導世界潮流的工業革命,它曾經戰爭頻仍,四分五裂,而今卻在醞釀著新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