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馬上拒絕了他的要求,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又在曹操的授意下,被獻帝責怪隻知道侵占地盤,不知道保護漢室江山,這下袁紹的麵子可就丟大了。
不久之後,獻帝按照曹操的意思,任命袁紹為太尉。袁紹一看,曹操被任命為大將軍,但自己隻是一個太尉,還在曹操的官職下麵,想起曹操的實力各方麵都不如自己,憑什麼官大過自己?
於是,袁紹上表給皇上,說不想當官,請皇上收回成命。曹操自知此時的力量還無法與袁紹抗衡,為了先穩住他,馬上將大將軍的官職辭掉了,並將這個官職讓給了袁紹。
現在天子在許都,想改個命令還不是易如反掌,當下,獻帝再發出一道聖旨,改任袁紹為大將軍,並賜給弓矢節鉞、虎賁(武士)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
袁紹接到這個消息,又看到獻帝賜給自己不少禮物,心中的憤憤不平才消失了。
不過從曆史上看,袁紹雖然得到了大將軍這個職位,並得到了弓矢、虎賁等這些表麵看上去風光無限的權力,但實際上他始終還隻是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地盤裏發號施令,那些所謂賞賜的權力一天也沒有兌現。所以說,在與曹操的這場政治較量中,袁紹因為自身的目光短淺,而輸給了曹操。
曹操迎獻帝到許都來,是否也是一無是處呢?客觀地來看,並不是這樣。首先,他將獻帝接到許都,起碼保證了他的人身安全,各路諸侯見皇上仍在,總不敢過於放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天下的局勢;第二,他將獻帝保存下來,等同於將中央集權這樣一個製度保存了下來,有了這個製度,曹操任何一次出征都可以被看做是維護國家統一的行動,事實上獻帝的存在,確實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政治較量中的一場勝利,是曹操個人政治生涯中的一抹亮色;對於曹操個人來說,這更是他進一步擴大勢力,邁出的關鍵一步。
此時還有一抹亮色,是曹操的經濟改革——屯田製的實行。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納奉祗、韓浩的建議,推行屯田製。屯田製指的是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複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