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曹操的兒子(2 / 2)

曹操看了以後,大加讚歎,甚至不相信是自己的兒子曹植所作,但是,接下來的一件事讓他對這個兒子的看法完全改變了。

公元210年,曹操在鄴城建立的一座銅雀台完工,為了紀念這個工程的完工,曹操特地召集了一批文采非凡的人登上銅雀台,然後每人寫一篇詞賦。

筆墨端上來之後,各人坐在各人的位置上,開始提筆寫作詞賦。曹操則在周圍觀看,隻見曹植隻是思索了片刻,便開始在白紙上書寫,中間完全沒有停頓。

當他起身交卷的時候,很多人甚至還沒有開頭。曹操將曹植的文章拿在手中默念,隻見行文流暢,文采飛揚,淺吟處莫不讓人心緒平靜,而激昂處莫不讓人感覺旭日陡升,天下大亮!

“好,好!”曹操激動地說,他徹底地為自己兒子的才華所折服。

見曹植文武雙全,曹操便有了破格擢升曹植為太子的想法。曹操一生愛惜人才,經常不拘一格提拔人才,雖然他的這個想法於宗製法禮不相符,但是他並不以為然,倒是眾大臣一直堅決反對,所以這個想法遲遲沒有成為現實。

從客觀上來說,曹植雖然文武雙全,但性格放縱,更不知節製自己的行為,所以不一定是個好君王。

有一次,曹操本來打算讓曹植帶兵出征,能夠讓他單獨帶兵,不但是信任他的一種表現,更是考驗他的方式。此時的曹植已經成為曹操心中的太子人選,所以這次讓他帶兵出征,意義更加不同。讓人失望的是,曹植在出征前一晚,居然喝得酩酊大醉,曹操幾次派人來催,都沒有將他叫醒。最後曹操親自來催,見曹植依舊昏睡不醒,身上還散發著濃濃的酒味,他心中非常生氣,立即取消了讓曹植帶兵的決定。

從這件事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曹植和幾千年後的李白有些相似,在政治上兩人都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在文學上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曹丕和曹植的權位之爭,最後由曹丕取得勝利而告終。但是,成為皇上的曹丕並沒有放棄對曹植的迫害。他見經常有人告發曹植喝酒罵人,便想個辦法,以謀反罪將曹植抓了起來。

當初曹植便是以文采好而被曹操特別賞識,還動了新立太子的心思,所以,曹丕就突發奇想,說如果曹植能夠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好詩,那麼他就不追究曹植的謀反罪。

他料定這個弟弟文采再好,也不能七步成詩吧,到時候他就有理由將曹植發配到邊疆去,永遠也無法再和他作對了。

曹植見哥哥真想懲辦自己,心頭千思萬緒,也非常難受,他想了想,在七步之內做出了這樣一首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影射了他們兄弟之間的鬥爭,讓曹丕一時間無言以對。最後,他隻好依照自己說過的話,將弟弟降職了事。

說起曹操這個兒子曹丕,性格應該和曹操是最相像的,大膽狠辣,用計頗深。

其實他也是個文武雙全的才子,但是他的兄弟們實在太出眾了,所以他非常不顯眼,在曹操眾多的兒子當中,他隻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身份,那就是他乃曹操的長子。

最開始他被立為曹操的接班人,完全是靠了祖宗法製裏“長為繼承”的便宜。但是後來,當曹操想要改立接班人的時候,曹丕工於心計的本事才顯露了出來。

最後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他最終戰勝了曹植,確保了自己的世子地位。

曹操去世後,曹丕逼迫獻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史稱魏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