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但是中國曆吏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與兒子曹丕、曹植被後人合稱建安文壇的“三曹”。他的詩歌受漢樂府的影響,繼承了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曹操的詩歌作品多慷慨悲涼,把當時動亂的政治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來,因而被稱為“漢末實錄”和“詩史”。
曹操特別善於用樂府舊調舊題寫出新內容。現存的曹操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脫胎換骨、自辟新蹊。
如漢樂府中《薤露行》、《蒿裏行》原是挽歌(寫給死者的、送葬時所唱的歌),曹操卻以此形式舊題對戰亂時期作真切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戰亂帶給百姓災難的傷時憫世之情,寫得蒼涼悲楚。其中《蒿裏行》原是雜言,曹操以五言重寫,改寫得非常成功。
蒿裏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首詩描述了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禍國殃民的董卓。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於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於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可是,這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家給破壞了。當時各郡雖然大軍雲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詩的結尾描繪出因戰爭而造成的淒涼悲慘的畫麵,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百不餘一,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痍痩,哀鴻遍野,到處是白骨累累,千裏之內聽不到雞鳴之聲。麵對這一慘絕人寰的圖景,詩人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呼喊。
漢樂府的《步出夏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頹沮之作,曹操卻以此形式舊題描寫北征歸來所見壯景,抒發統一天下的抱負。
《苦寒行》(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和《劫東西門行》(抒發征夫懷鄉之情)反映漢末軍旅征戍(shu)生活的痛苦,是戰爭生活的真實寫照,深切感人。《短歌行》表現了他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進取精神,反映當時社會的狀況。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