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穎胄評傳

胡文波

一、家世與早年經曆

魏晉南北朝是鼓蕩著變革的時代。自東漢之季到三國鼎立,再到曹魏西晉,古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一統的國家控製已經難以維持,地方的權力訴求愈加強烈。自東漢以來的豪族勢力在經曆了諸多起伏之後,頑強而不可阻擋地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豪族大姓與政治權力逐漸完成整合,豪族與政權達到契合與雙贏。豪族、士族、門閥、閥閱、右姓、大姓等諸多名稱中,一般以為“士族”最能表達其本質,而所謂“士族社會”也能最好地表達此時的時代內涵。魏晉之際的門品對此後的影響極其巨大,得到高品的家族幾乎都是在此時有成員位居高官者。《新唐書》卷一九九《儒學?柳衝傳》附載柳芳論氏族的文章中所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蕭,即南蘭陵蕭氏。

按《南齊書》卷一《高帝紀上》,齊梁蕭氏緣起於漢蕭何,“蕭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東海蘭陵縣中都鄉中都裏”,蕭何之孫蕭彪免官後居蘭陵。晉代分東海郡置蘭陵郡,是為其郡望,後世故稱蘭陵蕭氏。這個說法雖自唐以後受到一些質疑,但在無確切證據前,我們仍尊重正史的記載。

傳至淮陰令蕭整,“中朝亂,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縣之東城裏。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於是為南蘭陵蘭陵人也”。武進屬今常州市。蕭整子蕭雋,蕭雋子蕭樂子之孫即蕭道成。蕭雋另有一子名蕭隆子,子蕭始之,蕭始之子蕭赤斧,即我們的傳主蕭穎胄之父。所以《南齊書》卷三八《蕭赤斧傳》說:“蕭赤斧,南蘭陵人,太祖從祖弟也。祖隆子,衛軍錄事參軍。父始之,冠軍中兵參軍。”於是我們可以看清蕭穎冑的世係傳承。

從《南齊書》卷一《高帝紀上》和《梁書》卷一《武帝紀上》我們都能看到蕭整之前的南蘭陵蕭氏世係,再結合《南齊書》卷三八《蕭赤斧傳》,可清晰看到蕭穎胄的世係位置。簡化一下,如下所示:

蕭何一蕭延一蕭彪一蕭章一齏睹一蕾仰一莆望之一蕭育一蕭紹一肅閎一簫闡一簫永(冰)一蕭巷一蕭周一簫矯一蕭逵一蕭休一蕭豹一蕭裔一策整一蕭雋一蕭隆子一簫始之一蕭赤斧一蕭穎冑。

穎胄之父蕭赤斧,蕭道成的同祖弟,與蕭道成一起經曆了宋齊的國祚轉移。據《南齊書》卷三八《蕭赤斧傳》:“宋大明初,竟陵王誕反廣陵,赤斧為軍主,隸沈慶之。圍廣陵城,攻戰有勳,事寧,封永安亭侯,食邑三百七十戶。”可說是起於行伍,積軍功而封侯。沈慶之為劉宋名將,討平魯爽、劉誕等的叛亂也是其生平亮點,而討伐劉誕時其年歲已高。蕭赤斧為其軍主,廣陵一戰居功甚高,得封亭侯。

此後蕭赤斧“除車騎行參軍,出補晉陵令,員外郎,丹陽令,還除晉熙王撫軍中兵參軍,出為建威將軍、錢唐令。遷正員郎”。出任外官,赴晉陵、丹陽、錢塘等地,聲譽很好,百姓能安,上言要求留任,為時議所推許。

蕭道成輔政後,對“從祖弟”蕭赤斧照顧有加。宋順帝禪位,如何處置順帝成為當務之急。自魏晉以降,改朝換代後亡國之君總難逃一死,這是大的曆史背景所致。而主其事者無不是帝王的絕對心腹。蕭赤斧被蕭道成委以重任,送順帝歸丹陽,史稱“順帝遜位,於丹陽故治立宮,上令赤斧輔送,至薨乃還”。足見蕭赤斧與蕭道成的特殊

關係。

蕭赤斧送歸順帝後還建康,遷官武陵王冠軍長史,驃騎司馬,南東海太守,輔國將軍如故。而其子蕭穎胄也得起家為官,拜秘書郎。南北朝時期,如黃門郎、散騎郎、東宮太子庶子、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秘書郎、著作郎等都屬於清階官,本非高級士人不能為。我們注意到蕭道成輔政後蕭赤斧就已遷黃門郎,屬清流官;蕭穎胄起家則為秘書郎,較之乃父又更勝一籌了。

蕭赤斧後來“遷長兼侍中,祖母喪去職。起為冠軍將軍、寧蠻校尉。出為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雍州刺史,本官如故”。長兼就是未正式任命的意思。蕭赤斧出為地方軍政長官,名聲也很不錯,史稱“在州不營產利,勤於奉公”。又遷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南豐縣伯,邑四百戶。這個爵位後來為蕭穎胄襲承。

蕭赤斧和齊武帝蕭賾也非常親近。永明三年(485)齊武帝“使甲仗衛三廂,赤斧不敢辭”。蕭赤斧官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又加給事中,的確職之所在。而他“夙患渴利”,病情急劇加重,數日就去世了。按《普濟方》卷一八〇《消渴門》及《聖濟總錄》卷五九《渴利》,渴利即消渴的一種症狀,大概症狀就是渴而多飲,小便亦多,即所謂的“飲隨小便”,日夜飲水不止,而飲水後即小便。中醫認為稟賦不足、飲食失節、恣食肥甘、情誌過極、房事不節、熱病之後勞欲過度等原因均可導致消渴症,大約即今日西醫所謂的“糖尿病”。魏晉南北朝士人服食五石散很普遍,而渴利的一種致病原因即服食乳石,蕭赤斧得此疾,良有以也。蕭氏家族可能遺傳此症,蕭穎胄之卒,正亦因此。

前麵說到蕭赤斧“在州不營產利,勤於奉公”,這在魏晉南北朝無疑是很難得的。士族之人為官,往往求外郡縣之官職,以營資產,習以為常。蕭赤斧能在州而不貪汙,並非是虛名。蕭赤斧卒年五十六歲,他卒後,家中沒有積蓄,“無絹為衾”。齊武帝蕭賾知道後更加惋惜他去世,“詔賻錢五萬,上材一具,布百匹,蠟二百斤”以為喪葬之費(以上皆引自《蕭赤斧傳》),並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曰懿伯。 .

蕭赤斧卒後,子蕭穎胄襲爵南豐縣伯。從史籍中我們可知蕭赤斧還有子穎基、第五子蕭穎達,以及其弟蕭穎孚。蕭穎胄字雲長,宋大明六年(462,北魏和平三年)生。這一年幹支為壬寅。《南齊書?五行誌》曾記載童謠雲:“野豬雖嗝嗝,馬子空閭渠。不知龍與虎,飲食江南墟。七九六十三,廣莫人無餘。烏集傳舍頭,今汝得寬休。但看三八後,摧折景陽樓。”以蕭穎胄屬虎,結合他卒年四十,可知壬寅歲生。而所謂的“不知龍與虎,飲食江南墟”,暗示了梁王蕭衍與蕭穎胄將主宰江南的去向。“三八二十四,起建元元年,至中興二年,二十四年也”。蕭穎胄中興元年(501)十二月卒,二十四年他幾乎全都參與其中,貫徹始終。

蕭穎胄童年時,父親蕭赤斧已因在沈慶之屬下參與廣陵平叛之戰功而封永安亭侯,仕途平穩,赴晉陵、丹陽、錢塘等地為令長等官。可以說,蕭穎胄的童年是非常安穩的。蕭赤斧與蕭道成的關係非比尋常,蕭道成平劉休範之叛後身為“四貴”輔政,對蕭赤斧照顧有加,引為腹心。

關於蕭穎胄起家秘書郎的年份,史無明文記載,唯有“起家秘書郎”數字而已。我們知道劉宋鼎移,蕭道成派蕭赤斧送順帝歸丹陽,順帝薨後歸建康。本年為建元元年(479)南齊王朝建立,歸來的蕭赤斧得遷官武陵王冠軍長史,驃騎司馬,南東海太守,輔國將軍如故,我們認為蕭穎冑正在此時得以起家為秘書郎。其後蕭穎胄又遷太子舍人,與秘書郎一樣為清階之職。

永明三年(485),蕭赤斧因渴利之疾積勞發作而卒,蕭穎胄襲爵南豐縣伯。父親的逝世帶給蕭穎胄很大的打擊,本傳說他“遭父喪,感腳疾,數年然後能行”。齊世祖武帝蕭賾“有詔慰勉,賜醫藥”。

此後蕭穎胄“除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晉熙王文學”。竟陵王子良是劉宋、南齊非常重要的人物,《梁書?武帝紀》:“竟陵王子良開西邸,招文學,高祖(蕭衍)與沈約、謝跳、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並遊焉,號曰‘八友’永明年間著名的“竟陵八友”有賴形成。蕭穎胄雖未預“八友”,但為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當然與他們走得甚近。“八友”之中的蕭衍與蕭穎冑為從兄弟,後來在政治上關係甚為密切,淵源大概就是自蕭穎胄為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開始的。

史稱穎胄好文而弟穎基好武,蕭穎冑賦詩合乎齊武帝意,武帝因而想起蕭穎胄之弟穎基,說:“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這是對這個“勳戚”家族的肯定,也表示皇室並未“忘本”,對武人集團並未忘懷。於是蕭穎胄除明威將軍、安陸內史,遷中書郎。這個時期的將軍號一般無直接兵權,隻是散階。而安陸內史,相當於郡守。

我們已經看不到蕭穎冑“合旨”的詩作,甚至他的其他詩作也不能看到了。曆史記載說“世祖登烽火樓,詔群臣賦詩”,烽火樓應該在石頭城上。按《讀史方輿紀要》卷二〇:“白馬城,《金陵誌》:在江寧縣北三十裏,吳時為烽火之所。《丹陽記》雲:白馬城在石頭城西南最高處,舊置烽火台,並置城為戍守處。蓋孫吳以後,大約於沿江築台,以舉烽燧,自建康至西陵,並日而達雲。”武帝登烽火樓,當有講武之意,而蕭穎胄詩作“合旨”,無疑是領會了這層意思。曾為蕭子良西邸“竟陵八友”之一的謝跳永明九年曾有一首詩作《將發石頭上烽火樓》雲:

徘徊戀京邑,躑躅躧曾阿。

陵高墀闕近,眺迥風雲多。

荊吳阻山岫,江海含瀾波。

歸飛無羽翼,其如別離何! .

我們或可借此想見蕭穎胄之詩作吧。蕭穎胄深得武帝信賴,“上以穎胄勳戚子弟,除左將軍,知殿內文武事,得入便殿”。左將軍之號不輕授,前此的蕭子敬、沈文季等曾為左將軍,或為直係宗室諸侯王,或為重臣。更重要的不是將軍號,而是實際職守:知殿內文武事,得人便殿。此後的蕭穎胄正如其父蕭赤斧那樣出為太守,而“吏民懷之”,也頗有乃父之風。以上事約在永明六年至永明十一年(488—493)之間。

二、明帝廢立與蕭穎胄起事經過

永明十一年(493),蕭昭業以皇太孫即位,即鬱林王,次年改元隆昌。按本傳及《鬱林王紀》,正月,永嘉王蕭昭粲為南徐州刺史,以蕭穎胄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閏四月,蕭穎胄又轉持節、督青冀二州軍事、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實際上他並未赴任青、冀,緊接

著又除黃門郎,領四廂直。此後又遷衛尉之職。

蕭鸞廢鬱林王立海陵王蕭昭文,十月乃廢海陵王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改元建武。蕭穎胄對蕭鸞並非那麼迎合,相反倒有直諫拂逆之舉。蕭鸞是蕭道成之侄,自幼孤苦,很向往節儉之風。明帝殘忍,群臣多阿諛奉承。史載“太官元日上壽銀酒槍”,酒槍是一種三足溫酒器,元日即正月初一日,因為同時是一年之首、一季之首、一月之首,故稱“三元”。明帝看酒槍係銀製,認為過於奢侈,可以廢作他用,群臣如王晏等深知明帝“慕儉約”,紛紛稱頌皇上盛德之至。這時,唯獨蕭穎冑指出元曰禮儀是朝廷禮儀中最重大的,酒槍又是舊有的,怎麼能算奢侈呢?明帝聽了當然不高興。但蕭穎胄秉大義而直言,當然不是不知道明帝的脾氣。後來宮中賜宴,酒宴之上“銀器滿席”(按此時尚未有高腳桌椅,皆席地而坐)。蕭穎胄之前拂逆了明帝之意,此時居然還敢再度進言:“陛下,您之前想要廢掉那隻銀酒槍,恐怕應該廢掉的是這些器皿吧!”譏諷明帝虛假節儉的意思,再為明顯不過,明帝也不禁有慚愧之色。我們至此可以認為,本傳說明帝廢立之時蕭穎冑“從容不為同異'“從容”二字並無虛假,蕭穎胄頗有古大臣的風範。

本傳載:“冠軍江夏王寶玄鎮石頭,以穎胄為長史,行石頭戍事。複為衛尉。”我們推測,直諫明帝事件應當發生在蕭穎胄“複為衛尉”之時。時間當在建武元年。

永泰元年(498),明帝疾篤,正月,大殺高帝、武帝子孫諸侯王,五月壬午,“以後軍長史蕭穎胄為南兗州刺史”(《明帝紀》)。《蕭穎冑傳》載:“虜亦尋退。仍為持節、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將蕭穎胄為南兗州刺史緊接著上述事而敘述,實際上離建武二年北魏退軍已有三年。

明帝駕崩,東昏侯即位,南齊迎來了致命的大動蕩時期。《蕭穎胄傳》載:“和帝為荊州,以穎胄為冠軍將軍西中郎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和帝即冠軍將軍南康王蕭寶融,永元元年(499)正月,蕭寶融為南康王,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秦、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蕭穎胄傳》說:“東昏侯誅戮群公,委任廝小,崔、陳敗後,方鎮各懷異計。”陳顯達、崔慧景相繼被迫反,分別於永元元年、二年敗亡。蕭衍之兄蕭懿對東昏侯忠心耿耿,崔慧景之反即由其擊敗,人為尚書令。蕭衍看清時事,遊說乃兄雲:“誅賊之後,則有不賞之功。當明君賢主,尚或難立;況於亂朝,何以自免!若賊滅之後,仍勒兵人宮,行伊、霍故事,此萬世一時。若不欲爾,便放表還曆陽,托以外拒為事,則威振內外,誰敢不從!一朝放兵,受其厚爵,高而無民,必生後悔。”但蕭懿不為所動。東昏侯自毀長城,蕭懿被賜死,弟弟蕭衍即刻準備起兵。

東昏侯派遣輔國將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山陽率領三千兵士,以赴任為名,要到荊州合兵襲雍州蕭衍。蕭衍已準備好起兵,當然明白此舉用意所在。於是遣參軍王天虎到江陵說明情況。王天虎去江陵,告訴荊州和西中郎府的官員們,劉山陽率兵西進,要同時襲擊荊州和雍州。給蕭穎胄帶了信,說明要和他一起共起義兵。蕭穎胄收到信,心裏麵還在猶豫不決。劉山陽到了巴陵卻遲遲不進江陵,蕭衍又遣王天虎送信給蕭穎胄,陳述利害,以及如何起事。這時謠傳說劉山陽懷疑荊州已與雍州同謀,在密謀殺掉蕭穎胄而並荊州之兵。蕭穎胄不再猶豫,遂與蕭衍定議,斬王天虎首級送劉山陽,以示無他,騙取信任。王天虎首級送到後,劉山陽大喜,果然墮人計中,放心人城。蕭穎胄輕鬆斬殺劉山陽後,轉手又將劉山陽首級傳送蕭衍,以為信物,遂共同發兵起事。十九日,蕭穎胄以南康王蕭寶融的名義發布戒嚴令,又赦放囚徒,施布恩惠,頒布獎賞標準。二十日,任命蕭衍為使持節都督前鋒諸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