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的。人,既然生活在社會裏,社會就一定會對他有所要求。社會不對其有任何要求的人,必然要被社會所遺棄。就像種地的、做工的、修鞋的、開車的,都必須各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一樣,作家們也葉定要創作出對社會有用的作品來。這是淺顯得不能再淺顯的道理。但是,像我輩這些老大不小的人,卻常常似懂非懂,或者雖然懂了,有時卻又會有反複。
感謝首批參與這套《穿山甲叢書》編寫工作的張勝友、胡平、馬役軍、孫晶岩等幾位中、青年作家,他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讓我高興地看到:時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懷有崇高的榮譽感、曆史感、責任感的人,在我們的作家隊伍中,始終占有主導的地位。他們飽蘸著濃烈的情感,抒寫了時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的熱愛,譜出了發生在改革開放年代裏的一支支雄渾高亢的進行曲,繪製了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英雄人物的畫卷,也用犀利的筆觸,揭露和鞭撻了仍然存在著的一些五惡現象、五惡的人和事。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揚善而不隱惡”,“當言利則言之利,毫無媚語虛言;·當言害則言之害,絕不閃爍其詞。”在報告文學界,這幾位中、青年作家,雖然在認識生活的深度和謀篇擇句的功力方麵各有不同,但均素以思想活躍、視野開闊、采訪紮實、文筆流暢見稱。讀來色彩紛呈,各具特色,使人如入山陰道中、 目不暇接。不僅在思想上有所啟迪,還大大拓寬了知識麵,在藝術上也獲得很大的滿足。
比較而言,在這幾位中、青年作家中,我和張勝友同誌有著較多的接觸。他收在《穿越曆史隧道的中國》這個集子裏的幾篇力作,如《十年潮》、《曆史的抉擇》、《中國公務員》和《海南——中國大特區》等,在報刊上發表時,我就已讀過。他從人民大眾關注的重大領域中選取創作題材,大筆揮毫,濃墨重彩,把改革風雲係於筆端,有著厚重的曆史感和鮮明的時代特點。尤其可喜的,是他在藝術形式上敢於突破,大膽地把政論性的報告文學和可沁性很強的影視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影視屏幕上展示出一幢幢中國改革的係列大廈,使影視報告文學這種曆史還不太久的文學樣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得到廣大觀眾更多的承認和喜愛。
胡平是一位勤於思考、勤奮勞作的作家。他在報告文學的創作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前些年,他和張勝友合作的《世界大串連》和《曆史沉思錄》等,在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好評。收在《你的秘密並不秘密》這個集子裏的作品,都是他在1990年後寫成的。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已經從更多地關注政治、曆史、文化,轉為更加關注當代經濟生活和在經濟活動中的人和事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市場經濟日益興盛之後的個人情愛世界,也開始進入了他的視野。在這些作品裏,我比較喜歡《陳天生狀態》和《子午線上的大鳥》。前者歌頌了一個在改革開放中近乎傳奇式的人物,在讀者中引起了相當的反響。後者對中美合作生產麥道飛機這件新鮮事物做了肯定,既充滿熱情,又頗具可讀性。至於揭示個人情愛世界中發生的那些新觀點、新變化的報告文學,我則覺得似乎還寫得略嫌匆忙。多了些純客觀的、一平麵的敘述,少了些更加深刻的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