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探索生命之源(1 / 3)

鄱陽湖的“魔鬼三角地帶”

芒茫大西洋上有一個著名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地帶”,常使船沉機墜;鄱陽湖北部的老爺廟水域,也有一處讓當地漁民船工聞風喪膽的“魔鬼三角地帶”。船隻行駛到這裏經常莫名其妙地停機、沉沒。這片水域位於鄱陽湖區的江西省都昌縣,南起鬆門山,北鄱陽湖日落圖。很難想像在這樣一片寧靜的水域中,還有一處讓當地漁民船工聞風喪膽的“魔鬼三角地帶”。至星子縣城,全長24公裏。在湖東岸上有一座破舊的廟宇,叫老爺廟,誰也說不清這廟建立的確切年代。傳說,元末年間,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一次,朱元璋失敗逃亡,遇上一老神仙。老神仙便派遣一隻烏龜將朱元璋救至老爺廟。朱元璋從此時來運轉,後來終於打敗了陳友諒,當上了皇帝。為了感謝救他一命的烏龜,便在湖岸邊高地建起一座廟宇,稱“老爺廟”。水域就是由此得名的。

當地人敬畏神仙的威力,船行此地,便站在船頭,遙望著老爺廟,用雞血祭祀烏龜。相傳,不宰殺公雞或不燒香拜佛者,將遭到船沒人亡之災。然而任憑漁民、船工們怎樣祭祀,他們總也逃不掉被湖水吞噬的悲慘命運。建國後,雖然航運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沉船事故仍時有發生。僅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這20年間,這裏就沉沒了大小船隻幾百艘。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讓這裏變成人人談之色變的“鬼門關”。

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人在黃昏時,目睹鄱陽湖西部地區天空中有一塊呈圓盤狀的發光體在遊動,長達八九分鍾之久。當地人曾將此情況報告上級有關部門,而有關部門亦未做出清楚的解釋。有人猜測,是因為“飛碟”降臨了老爺廟水域,像幽靈般在湖底運動,導致沉船不斷。

問題似乎越來越令人不可捉摸,然而,“魔鬼三角地帶”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湖水底下到底有何種鬼蜮出沒?已成為亟待解開的謎團。

渤海古陸平原能否再次浮出水麵?

渤海是中國的一個內海,位於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的懷抱中,是個半封閉的大陸架淺海。麵積約7.7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約18米,最深處也不過100米左右。

披毛犀頭骨化石。據說渤海曾是一片地勢坦蕩、一馬平川的大平原,依據是什麼呢?地處渤海東部的廟島群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當渤海尚未形成時,廟島群島曾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帶,山丘高約200米。當時氣候寒冷,由於強勁的西北風和冷風寒流互相作用,致使渤海古陸平原上飄來了大量的黃土物質。風沙不僅填平了古陸上的溝壑,而且還堆起了山丘,如今廟島上獨具特色的黃土地貌仍依稀可辨。黃土中有許多適宜寒冷氣廟島群島。渤海尚未形成時,廟島群島是平原上拔地而起的丘陵地帶,山丘高度約200米。如今廟島上獨具特色的黃土地貌仍依稀可辨。候的猛獁象、披毛犀和鹿等動植物化石。這些動植物化石表明,當時渤海古陸平原生機勃勃。一萬年前的大平原上草地茫茫,人們可以想像,當時猛獁象漫步河畔,披毛犀出沒其間,鹿群相互追逐,古人類尾隨其後伺機捕殺的景象。這是多麼富有生機的一幅古人類生活寫照圖啊!

披毛犀正在渤海古大陸上悠閑地漫步。(複原圖)在20世紀70年代初,一塊從渤海海底撈起的骨頭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經過仔細研究,這塊毫不起眼的骨頭被確認為披毛犀的牙齒。披毛犀身披褐色粗毛、鼻子上長著兩根短角,生活在寒冷的苔地平原或是草原上。渤海海底發現的披毛犀牙齒,使學術界對渤海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並且開始了對渤海地形地貌的曆史研究。人們認為,渤海在遙遠的過去曾是一塊裸露的大陸,因為陸生的披毛犀是無法在海水中生存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在晚更新世紀末期,距今10000年前,生活在北國的披毛犀到達渤海古陸並向南遷移。

據此,人們推測,在距今一萬年前,由於冰川範圍的擴大,原先最深處也不過80米的渤海平麵一下子下降了100~150米。渤海地區因此一度完全裸露成陸地,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大平原,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後來,渤海古陸平原再次沉入了海底。這是因為當時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麵大幅度上升,渤海平原逐漸被水淹沒,曾在渤海平原上奔騰不已的黃河、灤河和遼河,也隨著海水重新浸入渤海古陸,成為渤海的一個組成部分。

近年來,渤海海平麵變化的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對於渤海海平麵的升降各持不同看法。有人說,海平麵會上升,部分陸地會被淹沒。然而也有人說海平麵會下降,渤海平原會再次出現。彼此都有支持各自觀點的理由。

蔚藍的渤海灣,還要經曆怎樣的滄桑變遷?據《灤州誌》記載,1820年渤海西部的一個較有名的小島——曹妃甸的麵積約8平方公裏。到1925年之後,潮水和海浪不斷地衝擊小島,大片土地沒人海中。如今,曹妃甸已基本沉人海內,找不到蹤影了。然而,黃河口的情形卻截然相反。從1855年以來,岸灘不斷拓寬和淤高,潮間帶的寬度,每年拓寬數十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1300多畝新土地。在渤海灣及萊州灣,由於許多泥沙來自黃河並不斷沉積,海岸線也不斷向海中淤漲。

如今的渤海,由於各方麵條件錯綜複雜,變化也神秘莫測。海岸線有進有退,渤海的變化則完全與之相反,並且這種完全相反的變化還將繼續下去。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昔日繁盛的渤海古陸大平原,還會重新露出海麵嗎?相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得到確切的答案,隻能以謎的形式留存心間。

黃土的“原籍”在哪裏?

1938年,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先生,隻身一人從陝西省的西安向北進入陝北革命根據地。從西安到陝北途中,正好穿過中國黃土高原最為典型的地區。麵對眼前遍地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奇特地形景觀,斯諾先生感到困惑不解。後來,他在《西行漫記》中寫道:這是一片多麼可怕的地方,簡直就是“瘋神”捏就的土地!

黃土高原地形破碎,到處都是一條條深深的溝穀和荒涼的土山。不隻是許多外國人覺得難以理解,就是剛來到黃土高原的中國人也無法想像其形成原因。可以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塊區域這樣大的、完全由黃褐色的土質覆蓋的土地。北到長城一線,南到秦嶺,東到河北與山西分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肅省境內的烏鞘嶺,包括山西、陝西的大部分,甘肅、河南、河北、內蒙古的一小部分,在總麵積大約四五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完全就是一個黃土的世界。黃土高原的特點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普遍注意。他們思索著:這麼大麵積的黃土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藍天下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

一種觀點認為,黃土是當地岩石風化造成的。他們推測,由於地質年代十分久遠,風化時間十分漫長,天長日久,完全可能使當地岩石逐漸風化成粉末,在當地堆積成厚厚的黃土。這種學說遭到不少科學家的反對。他們認為,如果上述觀點成立的話,黃土高原應該到處都是黃土。可是,事實上黃土高原超過兩三公裏以上的山地並沒有多少黃土分布。這些山地是由另一種土質覆蓋著,上麵分布著茂密的林木,它們像一個個綠色的小島,屹立在茫茫的黃土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