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探索生命之源(2 / 3)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黃土是由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形成的。他們發現,在一些黃土的地層剖麵上,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種分層現象無疑是流水形成的最好證據。可是,反對者提出不同意見。他們研究發現,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分層現象並不明顯。相反,在幾十米厚的黃土層裏,上下幾乎都是一種非常細致的黃土層(以上我們所說的黃土,並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黃色的土”。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一種細膩、均勻、顆粒的大小隻有一毫米的幾十分之一的土質。)。

到了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黃土風成說”逐漸占了上風。簡單地說,就是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是由大風吹送,經過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漫長的時間,逐漸堆積形成的。最早提出風成說的是一位俄國學者。他到過中亞的許多地方。在調查中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遼闊的中亞地區的中央部分,分布著大片礫石遍地的戈壁灘,在戈壁灘的外圍,分布著幾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薩克斯坦的卜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戈壁,到沙漠,再到黃土,三種不同粗細的物質,由粗到細,由細到更細,大約呈同心圓的方式分布著。這個現象說明了中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肯定是由大風把中亞、中國的戈壁和沙漠地區中的細土吹到黃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這個學說的人並不多。因為,在一些人眼裏,黃土高原上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厚的黃土層怎麼能是大風吹來的呢?中國科學家的工作給了“黃土風成說”強有力的支持。他們找出了夾雜在黃土地層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過對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斷形成黃土時的氣候環境。中國科學家指出,形成黃土的當時氣候是一種比較幹旱的多風環境,有利於黃土的搬運和堆積。同時,通過對不同地區的黃土顆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黃土的顆粒越往東南方向越細,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區就粗一些。這些事實無疑是黃土風成說的有力論證。

最近,一種進一步揭示黃土成因的新學說被提了出來。這種學說認為,青藏高原隆起最快的時間距今隻有幾十萬年,與黃土形成時間大體相當。因此,有的科學家把黃土高原的形成與中國青藏高原的隆起聯係起來進行統一考慮,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歐亞大氣環流的急劇變化。也許有人要問,青藏高原的隆起怎麼能和氣候變化聯係起來呢?原來,青藏高原是一片非常遼闊、非常高大的土地,它像一個屹立在大氣海洋中的巨大島嶼,必然會對地球上的大氣流動產生影響。科學家們認為,正是由於青藏高原的作用,才出現了中國的季風與中國西部的幹旱區。中國黃土高原正好處在中國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幹旱區之間,這種大環境,為黃土的形成創造了先決條件。這種學說,從地球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受到國內外不少科學家的重視。當然,黃土的形成與青藏高原的隆起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內在聯係,以及黃土高原的黃土堆積的過程等,還需要人們進一步探討。

黃土與黃土高原是中國最獨特的自然景觀。它麵積遼闊,曆史久遠。不光對於黃土的成因,人們意見不一,而且黃土本身蘊藏著的許多科學的奧秘,也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和發現。

“萬裏長江第一彎”是怎麼形成的?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遊,和怒江、瀾滄江等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發源,然後幾乎平行地一齊向南流淌,在青藏高原東側切成幾列深邃的平行河穀。而在河穀之間,就是一條條大致平行的高山,這就是中國有名的橫斷山脈。在這三條河流中,金沙江最靠東邊。

金沙江大拐彎。“萬裏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邊的居民們也弄不清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起初,金沙江也是由北向南流的,可是當流經雲南省的石鼓村北時,江流突然折轉向東,而後又轉向北,差不多來了一個180°的大拐彎。金沙江流過石鼓村以後,坡度驟然加大,江水在隻有幾十米寬的深穀中呼嘯奔騰。江兩岸一邊是玉龍雪山,一邊是哈巴雪山,從江底到峰頂落差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壯麗的峽穀——大名鼎鼎的“虎跳峽”。千百年來,“萬裏長江第一彎”曾使許多到過這裏的旅行者迷惑不解,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江邊的居民們也弄不清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工作者通過對金沙江的河流形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下麵一些推斷:

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從前金沙江並沒有今天的大拐彎,而是和怒江、瀾滄江等一起並肩南流。就在金沙江與夥伴們一起南流時,在它東邊不遠的地方還有一條河流由西向東不停地流淌,叫“古長江”。急湍的古長江水不斷地侵蝕腳下的岩石,也不斷向西伸展。終於有一天,它與古金沙江相遇了。它的地勢比起古金沙江要低得多,於是滔滔金沙江水受到古長江穀地的吸引,掉頭向東。於是,金沙江就成了長江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地貌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河流襲奪”。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這裏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古長江與古金沙江相互連通的河流襲奪事件。今天的金沙江之所以會有這樣奇怪的拐彎,隻不過與當地地殼斷裂有關。

可是,大拐彎是發生在幾十萬年以前甚至更早,也沒人親眼看見過長江是怎樣把金沙江襲奪去的。另外,年代又那麼遙遠,不管襲奪也好,還是沿著斷裂帶流淌也好,當時留下來的遺跡已被風雨侵蝕得麵目全非了。所以,這兩種意見爭論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沒有達成一致。

太湖成因之謎

美麗的太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麵達2400平方公裏。水域形態宛如佛手,以其蘊藏的豐富資源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吳越”人民。曆代文人墨客更是為之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太湖風光秀麗,物產富饒,但關於它的成因,直到今天還是謎。

美麗的太湖。太湖風光秀麗,物產富饒。附近的長江三角洲向來是中國的魚米之鄉,這裏河網縱橫,湖泊星羅棋布。20世紀初,中國地理學家丁文江與外國學者登施丹認為,是長江淤積導致了太湖形成。地理學家竺可楨與汪湖楨等則提出了“瀉湖成因論”,即以後廣為流傳的太湖經“海灣一瀉湖一湖泊水網平原”的演變模式而形成。近年來,隨著對太湖地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獻資料等方麵的研究,對太湖成因的探究已有了新發展。有人對“瀉湖論”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質疑,認為在海水深入古陸腹地的過程中,雖然一邊衝刷,一邊沉積,但這種情況對於整個古陸地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確有瀉湖地貌的沉積,但它不具有整體意義。可是人們在翻閱北宋古書《吳中水利記》時,發現書中記載: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發生大旱,水位下降到以住沒有過的位置。這時人們發現,湖邊數米幹涸的湖底上,竟露出古代居民留下的墳墓和街道,一根根已近腐爛的樹樁仍立在湖中。人們還在太湖湖底找到距今6000~10000年前古人類石器時代的遺址。於是,又一種假說出現了:6000~10000年前,太湖地區是一片平原,人們曾在這裏生活和居住。由於地勢較低,終於積水成湖,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搬走就被洪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