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的“平原淹沒說”還沒有得到更多響應,又一種成因說出現了。最近,一批年輕地質工作者用全新觀點解釋了太湖的成因。他們認為在遙遠的古代,曾有一顆隕石自天外飛來,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說,偌大的太湖竟是隕石砸出來的!他們估計,這顆隕石對地殼造成的強大衝擊,其能量相當於幾十億噸炸藥的爆炸。
目前對於太湖的成因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所有這些不同的觀點,均有助於推動人們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能揭開撲朔迷離的太湖成因之謎。
西湖的前身是海灣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與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媲美的西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至今學術界仍眾說紛紜。而弄清楚西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對西湖的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有重要價值。
今日的西湖。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築塘而形成的。1909年,日本地質學者石井八萬次郎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是火山爆發,岩漿阻塞海灣而成為湖泊的。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通過詳細的實地調查研究,認為西湖是一個瀉湖,否認了石井八萬次郎的推斷。他認為,西湖本為海灣,後由於江湖挾帶泥沙在海灣南北兩個岬角處(即今吳山和寶石山)逐漸沉澱堆積發育,最後相互連接,使海灣隔絕了大海而形成瀉湖。學者林華東對眾多研究者主張的“西湖是因為東漢華信築塘成功後才形成”的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倘確有華信築“防海大塘”,其功能應是防禦海潮衝擊吞沒陸地的捍海塘,但這並不能理解為華信在吳山與寶石山之間建起一條攔洪蓄水大壩後從而促使西湖的形成。
雖然目前人們還不清楚西湖的成因,但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一定會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世界屋脊”在悄悄遷移?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享有“世界屋脊”和“地球之巔”的美譽,常被科學家們與南極、北極相提並論,稱做地球的第三極。
在人們的印象中,青藏高原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如今,在GPS衛星定位係統的幫助下,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體向北和向東方向移動。盡管這種推移變化量很小,僅僅屬於毫米級,但是在幾百萬年的地質年代,這個移動量是很可觀的。那麼,人們是如何觀測到這種移青藏高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在GPS衛星定位係統的幫助下,科學家發現它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東移動。動的?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移動?它會給地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青藏高原無論是地理位置上,還是在地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上都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由於它位於地質曆史上古地中海大洋岩石圈消亡地帶,是研究“洋一陸轉換”、“陸一陸碰撞”、造山過程、全球變化和全球大陸動力學等一係列重大理論問題、建立地球科學新理論、新模式的關鍵地區,故而也被喻為“打開地球動力學大門的金鑰匙”。
從20世紀80年代起,各國地球科學工作者爭先來青藏高原進行考察研究,法國、英國、美國、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各國學者紛紛與中國科學家合作,對青藏高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分析。青藏高原已成為地球科學新理論國際競爭的焦點地區。
盡管各個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對青藏高原進行實地研究,但中國在衛星監測青藏高原的地殼活動方麵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事實上從1991年起,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PS研究室已開始利用GPS全球衛星定位係統對青藏高原地區進行監測。1991年至今,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GPS研究室組織了50多次青藏高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主席趙文津院士一直試圖破解青藏高原的東移之謎。原GPS觀測,在高原及其周邊地區設置了340個觀測點,全國共設置了1056個GPS觀測點。研究者是如何觀察到青藏高原向北和向東方向移動的?青藏高原又是以怎樣的速度移動的呢?根據專家們的最新研究,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薩地塊以每年約30毫米的速率向北東38°推移;中部的昆侖地塊以每年平均速率21毫米的速度向北東61°推移;再向北到祁連山地塊,以每年7~14毫米的速率向北東約80°推移。也就是說,青藏高原整體正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東方向移動。
對於高原移動的原因,專家們一致認為比較複雜,涉及到地球動力學各方麵的因素。不過據推測,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引起擠壓,除此以外還有像地幔動力學、地熱等多方麵的因素,不能簡單歸結為某一種原因。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主席、中國丁程院趙文津院士曾發表一篇名稱為《破解青藏高原的東移之謎》的文章,對移動的原因進行解釋。趙文津院士從球麵數學的角度出發,他認為,處於高緯度的兩個相鄰地塊分別沿其重心所在經度線向低緯度做南北方向的離極運動時,由於經度線間的距離不斷增大而逐漸相互分離。反之,處於低緯度的不相鄰兩地塊分別沿其重心所在經度線向高緯度做南北方向的向極運動,由於經度線間的距離不斷減小而逐漸相互靠近,最終導致青藏高原向東移動。
如果青藏高原一直運動下去會怎麼樣呢?是否會產生新的地形地貌?它會給這個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大陸的生態和氣候環境帶來什麼變化?專家說,這與地熱活動增強,應力積累現象不同,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不能輕易地下斷論。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工影響天氣研究所研究員張紀淮也認為,從板塊移動的角度來說,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塊和東亞板塊底部相互擠壓形成的。如果板塊向東向北移動,肯定會對喜馬拉雅山的高度產生影響。至於這種緩慢的移動對於氣候的影響,應當把它放在一個很長的氣候年代裏去表述,短期內是觀察不到什麼變化的。由此看來,短時間內,科學仍不能解答青藏高原移動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