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滅門之禍(3 / 3)

慘禍的起因需從一百多年前發生在楚國的幾件驚心動魄大事說起。

公元前383年,魏國大將吳起中了魏相公叔的陰招,亡命楚國。楚悼王知道吳起有才能,便任命他為令尹,進行變法。吳起有了上方寶劍,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他嚴明法令,撤裁冗官,廢除疏遠公族的俸祿,增加戰士的糧餉,實行精兵簡政。這一係列改革使楚國驟然強盛,吳起南麵平定了百越;北麵兼並了陳國和蔡國,遏製了韓、趙、魏的擴張;並使秦國處於守勢,一時威風八麵。

天有不測之風雲,想不到信任他的楚悼王突然歸天,這遮風擋雨的大樹一倒,變法中丟了官或喪失了利益的貴族聯合起來,起兵追殺他。吳起無處可逃,危急間福至心靈,想到一個保命的方法,他飛快地跑進楚悼王的靈堂,抱著楚悼王的屍體放聲痛哭,心想叛亂的貴族即使吃了熊心豹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楚悼王的靈堂上追殺他。正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群貴族對吳起恨之入骨,又殺紅了眼昏了頭,仍然眾箭齊發把吳起射殺。

吳起的後背成了箭靶,同時許多支箭也射到楚悼王屍體上。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繼位後,立即進行反攻倒算,圍攻吳起的貴族就活到頭了,被誅滅宗族竟有七十餘家。

城陽君也是射殺吳起貴族之一,見楚肅王要秋後算賬,就溜回自己的封地陽城。城陽君與楚墨巨子孟勝是八拜之交,便請孟勝率領墨家弟子幫他守城。墨家最講信義,崇尚“非攻”、扶弱抑強,它不管是王權還是族權,隻要符合墨家的宗旨就“赴湯蹈火,死不旋踵”,即是死也不後退半步。孟勝率會內精英180名來到陽城幫城陽君守城,發誓與城陽君共存亡。

不久城陽君收到消息,楚王派了兩萬精兵來攻城,心想陽城兵微將寡,如何抵當得住。城陽君與吳越一些部落的首領有姻親關係,便決定向他們借兵,臨行前他把兵符交給孟勝,請他幫助守城,城陽君說:“孟兄,我此行不管能否借到救兵,都在二十天內趕回來,若到時我還未回來,你們就速速撤離陽城,切莫作無謂的犧牲。”

孟勝慨然道:“君上放心,人在城在,我們一定等您回來!”

城陽君帶著幾名隨從離開才十天,楚王大軍就把陽城團團圍著,陽城城不高牆不厚,如何守得住,才守了五天陽城就被攻破,孟勝率領幸存的弟子在城陽君府作最後的抵抗,陽城都守不住,這官邸能守得多久,楚兵幾輪衝鋒就殺進府裏,孟勝及180名弟子傷亡殆盡,孟勝也戰死在領軍大將鬥介手裏。

鬥介是楚國的貴族,時任左司馬,是楚肅王的親信,他就是韓信的先祖。

經陽城一戰,楚墨元氣大傷,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才重新強大起來。這時孟勝的孫子奪得了巨子的寶座,就組成了一個刺殺集團,要報這血海深仇,他把仇恨集中在鬥介身上,並立下毒誓,要把鬥介一家斬盡殺絕。

惡運自此就降臨在鬥家頭上,家中的重要人物一個個被刺殺,經官府查勘,判定可能是楚墨所為。墨家組織嚴密,神龍見首不見尾,作案時沒有留下絲毫的證據,官家也沒有辦法。韓信的先祖感到京城再待不下去了,便變賣了家產,悄悄離開了京城改名換姓潛居下來。經過數次的搬遷,四十年前他們改作韓姓遷居到淮陰,以後又搬到漣水鎮,雖然滅門的威脅並沒有解除,感覺已漸漸遠去。

孟勝的子孫並沒有放過他們,立下的毒誓一代代地傳下來,經過鍥而不舍的追查,不久前孟俊傑查到了鬥家,屠殺便發生了。

冤冤相報,古老的華夏大地不斷重複著這些悲劇,永無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