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精神尋找形式(3 / 3)

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於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隻聽別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人們在人雲亦雲中視而不見,世界就成了一個雷同的模式。一個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會看見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東西,看見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人活在世上,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看。看使人區別於動物。動物隻是吃喝,它們不看與維持生存無關的事物。動物隻是交配,它們不看愛侶眼中的火花和臉上的漣漪。人不但看世間萬物和人間百相,而且看這一切背後的意蘊,於是有了藝術、哲學和宗教。

你看到了什麼,你也就擁有什麼。每個人的生命貯藏是由他看到的東西組成的。“視覺日記”是一個確切的詞。不但攝影家,而且一切藝術家,其實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日記。他們隻是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在記錄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記錄自己生命航道上的每一處風景。一切優秀的藝術家都具有這種日記意識,他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日記中的一頁,日記成為一種尺度,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都要寫進日記,凡是不屑寫進日記的東西都沒有價值。他們不肯委屈自己去製作自己不願保藏的東西,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作品才對別人也有了價值。

看並且驚喜,這就是藝術,一切藝術都存在於感覺和心情的這種直接性之中。不過,藝術並不因此而易逝,相反,當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看、新的感覺時,他同時也就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卻又永存的世界。

3

看的本領就是發現細節的本領。一個看不見細節的人,事實上什麼也沒有看見。把細節都抹去了,世界就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每一個細節都是獨特的,必包含概念所不能概括的內容,否則就不是細節,而隻是概念的一個物證。

王小慧是善於發現細節的。譬如說,看了她的攝影,我才知道,原來花朵裏藏著如此豐富的細節。我們也看花,賞花,卻不知道這些細節的存在。現在,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對於花朵是多麼陌生。這些細節使花朵不再僅僅是花朵,它們講述著我們未嚐聽說過的故事,使我們窺見了一個既陌生又仿佛依稀認得的世界。

細節的發現一開始往往是偶然的,但是,這種偶然性多半隻能發生在有心人身上,絕對隻能在有心人手中修成正果。在一定意義上,照相機已經長在王小慧的身體上,成為她的一個最警覺、最靈敏、最智慧的器官。她用鏡頭看、觸摸、思考。她甚至用鏡頭變魔術,把人們熟視無睹的細節變成人們百思不解的圖象。這是她的調皮之處,她藉此把創造和遊戲統一起來了。

世界的秘密隱藏在細節之中,然而,那個看見了細節的人不是揭開了、而隻是感應到了這個秘密。所以,包括王小慧自己,無人能夠說清楚她的抽象攝影作品的確切含義。雖然一切優秀的抽象作品都會以其藝術力量誘使人們做出詮釋,但是,任何確定的詮釋都必定是牽強的。在這些作品麵前,我寧可放棄詮釋,讓它們的含義處在豐富的不確定性之中,讓我自己處在麵對某種不可言說的秘密時的驚訝和震顫之中。

4

王小慧的工作熱情和效率是驚人的,以至於有人說她一個人有七條生命。可是,她自己說對她的人生和藝術影響最大的是道家思想。她的進取和動蕩是如何統一於道家的恬淡和靜篤的呢?我相信,就統一在順應她的本性之自然。正因為她在做她今生今世最想做最喜歡做的事,所以能夠既全身心地投入,又一無牽掛地放鬆。

道家主陰柔,但並不排斥陽剛。所謂“知其雄,守其雌”,知雄是守雌的前提,唯有了解、吸納、善用陽剛之因素,然後才能“柔弱勝剛強”。我幾乎要認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個有內在力量的柔弱女子,難怪王小慧如此喜歡道家。

“道生一,一生二”,這個“二”就是陰與陽。兩極之間存在著永恒的衝突,僅在極其幸運的場合達成了和合,於是“二生三,三生萬物”,幻化出了絢爛的人性、人生和藝術。

5

第一次離父母遠行,你審視著這個熟悉的家,仔細挑選要帶走的東西。在屋子的各個角落裏,到處藏著一些小物件,也許是幼時玩過的一個布娃娃,上小學時寫著歪歪扭扭字跡的練習簿,某一次郊遊采集的標本,陪伴你度過了許多寂寞時光的書籍和錄音帶,一遝遝還沒有來得及整理的相片和信。你為你即將走向新的生活而激動,卻仍然與昨天的生活難舍難分。這間屋子裏藏著你的童年和青春,你多麼想把珍貴歲月的一切見證都帶走。

一個年輕女子從前方走來,她左手端著燭台,右手小心翼翼地護著搖曳的燭光。她無法阻止蠟燭在時間中漸漸燃盡,但她想讓燭光永駐,帶著它走向世界,照亮一切時間。

人在世界上行走,在時間中行走,無可奈何地迷失在自己的行走之中。他無法把家鄉的泉井帶到異鄉,把童年的彩霞帶到今天,把十八歲生日的燭光帶到四十歲的生日。不過,那不能帶走的東西未必就永遠丟失了。也許他所珍惜的所有往事都藏在某個人跡不至的地方,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刻,其中一件或另一件會突然向他顯現,就像從前的某一片燭光突然在記憶的夜空中閃亮。

我相信,人生中有些往事是歲月衝不走的,仿佛愈經衝洗就愈加鮮明,始終活在記憶中,我們生前守護著它們,死後便把它們帶入了永恒。

2003.11

論美

1

在孩子眼裏,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語。

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

唉,孩子的目光,這看世界的第一瞥,當我們擁有它時,我們不知這是幸福,當我們悟到這是幸福時,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它了。

2

盡管美感的發生有賴於感官,但感官的任何感受如果未能使心靈愉悅,我們就不會覺得美。所以,美感本質上不是感官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性的愉悅。正因為此,美能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一個愛美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往往會有較高的追求和品位。

3

盡管美感的根源深植於性欲之中,可是當少年人的性欲剛剛來潮之時,他又會驚慌地預感到這股失去控製的獸性力量破壞了美感,因而出現性亢奮與性反感交錯的心理。

對性欲的某種程度的壓抑不僅是倫理的需要,也是審美的需要。美感產生於性與性壓抑之間的平衡。

4

創世的第一日,上帝首先創造的是光。“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開了。”你看,在上帝眼裏,光是好的而不是有用的,他創造世界根據的是趣味而不是功利。這對於審美的世界觀是何等有力的一個譬喻。

5

美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物理屬性,人的美更是如此。當我們看見一個美人時,最吸引我們的是光彩和神韻,而不是顏色和比例。那種徒然長著一張漂亮臉蛋的女人尤其男人最讓人受不了,由於他們心靈的貧乏,你會覺得他們的漂亮多麼空洞,甚至多麼愚蠢。

6

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看見了美的人不會去爭論這種愚蠢的問題。在精神的國度裏,一切發現都同時是創造,一切收獲都同時是奉獻。那些從百花中采蜜的蜂兒,它們同時也向世界貢獻了蜜。

7

審美與功利的對立是一個經驗的事實。凡是審美力銳利的人,對功利比較糊塗,而利欲熏心的人則對美不甚留意。有藝術氣質的人在社會閱曆方麵大多處在不成熟的童稚狀態。

8

從宇宙的角度看,美和道德都是沒有根據的。宇宙既不愛惜美,也不講求道德。美是人的心靈的一個幻影,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個工具。人是注定要靠藥物來維持生命的一種生物,而美就是興奮劑,道德就是鎮靜劑。

道德不僅為社會所需要,而且為人生所需要。如果人要為自己的生活尋找一個穩固的支點,就決不能寄希望於美。美是一片浮雲,道德卻在實踐上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依賴關係.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心。

可是,某些人的天性注定他們是逃不脫美的陷阱的,對美的迷戀乃是他們先天的不治之症。

9

罌粟花,邪惡的光澤。惡賦予美以魅力,光澤賦予色彩以魅力。相形之下,隻有色彩沒有光澤的牡丹顯得多麼平庸。

10

在人的本能中,既有愛美、占有美的衝動,又有褻瀆美、毀壞美的衝動。後一種衝動,也許是因為美無法真正占有而產生的一種絕望,也許是因為美使人喪失理智而產生的一種怨恨。

11

一個愛美的民族總是有希望的,它不會長久忍受醜陋的現實。最可悲的是整個民族對美和醜麻木不仁,置身於這樣民族中的個別愛美的靈魂豈能不被絕望所折磨?

12

許多哲人都預言會有一個審美的時代。我也盼望這樣的時代到來,但又想:也許,美永遠屬於少數人,時代永遠屬於公眾,在任何時代,多數人總是講究實際的。

13

有不同的醜。有的醜是生命力的衰竭,有的醜是生命力的扭曲。前者令人厭惡,後者卻能引起一種病態的美感。現代藝術所表現的醜多屬後者。

14

“奈此良夜何!”——不但良夜,一切太美的事物都會使人感到無奈:這麼美,叫人如何是好!

15

花的蓓蕾,樹的新芽,壁上搖曳的光影,手的輕柔的觸摸……它們會使人的感官達於敏銳的極致,似乎包含著無窮的意味。相反,繁花簇錦,光天化日,熱烈擁抱,真所謂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喪失了。

論藝術

1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隻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有真實、豐富、深刻的靈魂生活,第二是為這靈魂生活尋找恰當的表達形式。前者所達到的高度決定了他的作品的精神價值,後者所達到的高度決定了他的作品的藝術價值。

如果說前者是藝術中的真,那麼,後者就是藝術中的美。所以,在藝術中,美是以真為前提的,一種形式倘若沒有精神內涵就不能稱之為美。所以,美女寫真照不是藝術,羅丹雕塑的那個滿臉皺紋的老妓女則是偉大的藝術作品。

2

美學家們給美所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

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

3

麵對藝術作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謙稱自己不懂。畢加索對這樣一個謙虛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啊!”他的意思是說,對於美和藝術,根本不存在懂不懂的問題。在這個領域裏,人人都可以發言,沒有人能夠下結論。

4

每個人都有那種奇妙的瞬時的感覺,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日常瑣屑生活的潮流把他們衝向前去了,他們來不及、顧不上去回味和體驗。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賦予形式,表達不出來。隻有少數人既能抓住,又能賦予形式。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難的是賦予自己的感受以適當的形式。天才與—般聰明人的區別就在於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隻有極少數人為世界文化寶庫提供了自己的東西。

5

有一種人,感受性甚好,知識麵甚廣,但—切都是碎片,沒有能力把它們組織成—個活的軀體。

知識和感受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它們的能力,善於賦予形式.否則—切都會白白流失。

6

美是騷動不安的,藝術家卻要使它靜止。美是稍縱即逝的,藝術家卻要使它永存。藝術家負有悲劇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7

藝術家最易受美的誘惑,有最強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是占有不了的,因為占有就意味著美感的喪失。藝術家被這種無法滿足的欲望逼到絕路,才走向藝術,以象征的方式來占有美。他是被逼上象牙塔的。

8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死命的。美那樣脆弱,那樣稍縱即逝,可是它卻能令人迷亂癲狂,赴湯蹈火,輕拋生命。在美麵前,誰不想縱身一跳,與它合為一體,淹死在其中!天知道人的這種不可理喻的天性是從何而來的!

我想起了Lorelei的傳說,真是深得美之三昧。

然而,做一個藝術家,卻不能丟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隸,當然也不能無動於衷地對美旁觀,他要駕馭美,賦予美以形式,形式是他的牛軛,他借此成為美的主人。

9

也許新鮮感大多憑借遺忘。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感覺都琢磨透並且牢記在心,不久之後他就會發現世上沒有新鮮東西了。

藝術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遠新鮮。

10

叔本華說,藝術是人生的麻醉劑。尼采說,藝術是人生的興奮劑。其實還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劑,又是興奮劑。藝術就是人生的酒。至於它哪種作用更顯著,則是因人而異的,就像不同體質的人對酒有不同的反應一樣。

11

人類的神話時代和宗教時代都已經成為過去,現代人實際上隻能在藝術和功利二者之間進行選擇。藝術的生存方式注重對生命的體驗和靈魂愉悅,功利的生存方式注重對物質的占有和官能享樂,兩相比較,藝術終究為沒有信仰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真正的精神補償。我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藝術救世論,但是我相信,對於熱愛人生卻又為終極關切苦惱著的人們來說,藝術的確是最好的慰藉。

12

趣味無爭論,這無非是說,在不同的趣味之間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不同的趣味之間肯定有高低之分。趣味又名鑒賞力,一個人的鑒賞力大致表明了他的精神級別。趣味的形成有種種因素,包括知識、教養、閱曆、思考、體驗等等,這一切在趣味中都簡化成了一種本能。在文學和藝術的欣賞中,良好趣味的形成也許是最重要的事情,它使一個人本能地趨向好東西,唾棄壞東西。對於創作者來說,良好的趣味未必能使他創作出好東西,因為這還需要天賦和技巧,但能夠使他不去製作那些他自己也會厭惡的壞東西。

論藝術家

1

好藝術家像好女人好男人一樣,總那麼純,這是一種成熟的單純,一種有深度有力度的單純。他們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卻又不為時代的五光十色所浸染,不為成敗所動搖,耐得寂寞,也耐得喧囂,始終保持本色。

2

藝術家所可追求的,無非生前的成功、死後的名聲、創作的快樂三者。世事若轉蓬,生前的成功究係偶然。人死萬事空,死後的名聲亦屬無謂。唯有創作的快樂最實在,最可把握。藝術家是及時行樂之徒,他的樂便是創作的快樂,僅此一項已足以使他淡然於生前的成功和身後的名聲了。

3

如今凡高的一幅畫的拍賣價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了,他在世時的全部生活費用還夠不上做這個數字的一個小零頭。

你願意做凡高,還是拍賣商?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4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於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5

我能理解那些銷毀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的動機並非為己揚善掩惡,倒是因為愛美成癖。

6

凡繆斯,必永遠漂泊。唯有法利賽人才有安居樂業的福氣。

7

藝術家常常是不愛交際的,他太專注於內心了。在一般社交場合,他可能顯得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因而在俗人眼中不是個有趣的人物。但不少人卻把社交場合的活躍和有趣看作藝術氣質的標誌。

8

所謂藝術氣質,其實包括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詩人氣質,往往是憂鬱型的。另一種是演員氣質,往往是奔放型的。前者創造,後者摹仿。

這裏指的不是職業。事實上,有的詩人是演員氣質的,他在摹仿;有的演員是詩人氣質的,他在創造。

9

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始終是目的本身,而愛情在客觀上隻成了手段。可是,當他墮入情網、身曆其境時,他所愛的對象就是目的,藝術反倒好像成了手段。他歌唱,寫作,把作品呈獻給心中的偶像。直到愛情消逝了,他的作品的真正價值才得以確立。

10

如果我是女人,我將樂意與藝術家交朋友,聽他談作品,發牢騷,講瘋話。但我決不嫁給他。讀藝術家的作品是享受,和藝術家一起生活卻是苦難。藝術家的愛情大多以不幸結束,責任決不在女人。他心中有地獄,沒有人能夠引他進入天堂。

11

詩人從愛情中所能收獲到的果實不是幸福的家庭,而是藝術。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