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育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這對孩子的全麵發展與成才不利,高分低能現象的存在已反映出傳統教育模式的偏失。因此,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要著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使孩子具有自學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對於幼兒能力的培養,要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保證孩子各個器官的正常發育,經常提供多種“刺激”,以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環境刺激的質量與強度和加強營養補充同等重要。因此,家長和老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培養教育,因人因材施教,創造各種條件,組織幼兒的活動實踐,從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掌握多種技巧入手,隨著時間的推近,弱智的孩子,也會慢慢聰明起來,聰明的孩子成才就大有希望。
13.忌忽視記憶能力的培養
生命有限而認識無限。每一代孩子都麵臨著要在短暫的十幾年內掌握大量科學文化知識的壓力,沒有良好的記憶能力是很困難的。怎樣培養幼兒的記憶能力必然是每位家長所關心的大事。
幼兒初期的兒童以無意識記憶為主,所以必須結合幼兒的形象具體和富有情緒色彩的識記特點進行培養,為有意識記奠定基礎。有意識記憶的發生和發展是幼兒記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質變,而識記有無目的則直接影響到記憶的效果。因此,家長要經常有意識地提出具體、明確的識記任務,促進幼兒有意識記的發展。
幼兒對熟悉、理解的事物有很好的記憶。為了提高幼兒的記憶力,家長應采用多種辦法幫助幼兒理解所要識記的材料,指導幼兒在記憶的過程中積極進行思維活動的參與,學會從事物的內部聯係上去識記材料。
培養幼兒的記憶能力,要有多種感官參與,盡量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通過各種感官的共同刺激加強記憶的效果。
遺忘是記憶的大敵,幼兒的記憶具有記得快,忘得快,難以持久的特點。因此,在幼兒識記之後要及時進行複習、鞏固。複習不能是簡單的重複,否則,會降低複習和記憶的效果。
14.忌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
嬰兒在1.5歲以後,語言的發展已有明顯的變化,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心理學家認為2歲左右是幼兒的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有以下特點:
1.運用語言的積極性高,掌握詞彙量增多。說話由單詞、多詞向簡單句、複合句過渡;喜歡與成年人說話或自己講故事、說兒歌。
2.語言的概括能力增強,掌握的名詞、動詞較多,代詞也比較豐富。已能對動物的個別特征進行綜合;能較為確切地使用代詞表示相應的動物或動作。
3.語言對行為已起調節作用。此時的幼兒已能脫離具體的刺激,按家長的口語調節自己的行為,是兒童自我調節機能的萌芽,其行為已帶有有意性、自覺性,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意誌活動的表現。
所以,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充分擁有與人交往和參與活動的機會,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語言能力訓練,要求他們發音準確、用詞恰當、句子完整、達意清楚。不足之處要及時糾正,並做好示範。模仿是幼兒的天性,所以家長在語言上也要起到表率作用。
15.忌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幼兒思維的發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兒童的思維經曆了直覺行動性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幾個階段。兒童思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與生活實踐和教育影響相關。
3歲以前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性思維,與自身的動作和對物體的直接感知聯係密切。因為此時的孩子活動範圍受限,又缺乏語言中介,所以,直覺性思維的範圍狹隘,內容膚淺,屬低級思維。
3~6歲幼兒的思維屬具體形象思維,他是憑借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的。這時的兒童思維已擺脫動作的束縛,能初步計劃自己的行動,並預見行動的後果。
幼兒的晚期,抽象邏輯思維始有發展,已能借助詞語的概念判斷事物的本質與特征,是高級思維的模式,但由於知識、經驗、抽象、概括的水平有限,屬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期。
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感知越豐富,思維就越深刻,此時家長不可放鬆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應針對幼兒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各種有益活動,開發幼兒的觀察力,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