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孩子要學會控製自己。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認真對待,不可縱容嬌慣,也不能一概拒絕。要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為孩子製定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的、獲得成功的有益活動,讓他們對所做的事情有興趣、有信心、有結果。
2.教育孩子要學會社會交往。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居家的單元化,給孩子間的交往帶來極大的不便;因孩子對外界事物不了解,沒有接觸,則孤僻、狂妄、怕事、膽小、自私的毛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3.要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的性格。樂觀和自信將帶領孩子走向成功。父母的信任、激勵是培養孩子自信與樂觀性格的重要條件。因此,家庭要創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讚揚。
4.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生的道路不是坦途,成功與失敗、幸運與挫折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20.忌忽視孩子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孩子探索,認識事物的動力。
1.給平淡的內容添上神奇的色彩,從而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如把送給孩子的玩具和禮物包裝起來,他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想立即探個究竟;講故事時多設一些懸念,讓他對故事情節發展進行一些猜測。
2.孩子對一些常見的事物不以為然,如果將事物背後的奧秘說出,會重新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樣,孩子會饒有興趣地刨根問底。
3.實踐是認識事物的手段和途徑,家長應利用孩子喜歡動手的特點,讓他們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他們的實踐越多,認識也就越多,從而激發更大的求知興趣和欲望。
21.忌挫傷幼兒的探索精神
當孩子給鬧鍾“洗澡”或把電子日曆拆卸或調壞時,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
其實,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是智慧火花的閃耀,千萬不能讓它“熄滅”。兒童的智慧表現在他們的手指頭上。兒童雙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則孩子就越聰明。
4~5歲的孩子,正是獨立性、自主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喜歡親自動手擺弄各種物品,嚐試自己想做的事。正因為孩子的動手探索,孩子的智慧才得以發展,創造性才得以發揮。所以,家長不應因珍惜物品而斥責孩子,更不能蠻橫地采取過激行為。
22.忌輕視和孩子的非語言交流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有許多屬於非語言形式交流。它們是利用手勢、麵部表情、姿勢、目光接觸、人際距離、觸摸、沉默等多種渠道發出信息的。主要表現在:
1.家長與孩子交談時總是先接觸目光,家長應注意孩子的眼睛,觀察和捕捉孩子眼神閃現出來的心理狀態。家長與孩子目光最好保持水平狀態,雙方可相互對視,這會給孩子以平等、親切舒適之感。
2.信息傳播。是用微笑、手勢、麵部表情、身體姿態、目光回應等進行表示的。
3.觸摸交流。觸摸交流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溝通的手段,也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關愛。拉一拉孩子的手,摸一摸孩子的頭,都會使孩子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
4.家長與孩子非語言交流時兩人的距離不宜太遠,與少兒交流要相對而坐,和藹慈祥;與幼兒交流也可讓孩子坐在家長的腿上進行體溫傳感,孩子會倍覺溫暖與安全。
23.幼兒口語能力的培養忌過遲
語言是人類思想的外衣,是思想、情感、知識交流和傳遞的工具。
嬰兒從3個月開始“咿呀”學語;7~8個月已能聽懂簡單的語言;10個月能模仿成年人講話;1周歲能用單詞表達自己的意思;2歲時能說簡單句子;4歲已有掌握母語的能力;5歲能用母語訴說各種事情;6歲已基本掌握語言的交際能力,且詞彙豐富,語法結構也已掌握。
因此,專家認為5~6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所以要抓住幼兒期語言發展的大好時機,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
24.兒童“口吃”忌譏諷
口吃,是一種非器質性的語言障礙,又稱“結巴”,難以用藥調治。家長及孩子周圍的人不要對他進行訓斥和譏笑,更不要模仿嘲弄;否則,口吃的孩子會更加緊張,結巴得更厲害。人們應給予口吃的孩子更多的關愛和理解,安靜地傾聽他的講話,尊重他的人格,對他要熱情地幫助和鼓勵,使他感受到口吃是可以糾正的,讓他輕鬆地和大家進行語言交流,仿效正常的字節和音節以及發音的頻率,逐步進行糾正,時間長了口吃的毛病就可改正。
25.幼兒的幼稚模仿忌嗤笑
活潑好動、喜歡模仿是孩子的共同特點。孩子長到三四個月後就會模仿大人的聲音和動作;再大一些就會學大人的舉止言談;3歲前後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強,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所有的一切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他們什麼都想看,什麼都想摸,什麼都要問,這就是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家長千萬不可把它作為兒戲而漠然處之,更不能視為荒誕之舉加以嗤笑與否定。模仿正是孩好學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