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老年禁忌(一)(1 / 3)

1.忌忽視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是改進和維護心理健康的措施,是以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注意心理衛生的人易患身心疾病,如強迫性神經病、精神病等。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與理想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密切的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度的情緒發泄和控製;在不違背集體意誌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情況下適當滿足個人的需求。

2.人老切忌心理老

人到中老年,也應與年輕時代一樣,朝氣蓬勃,神采奕奕,不失當年。而有些中老年人自以為年齡大了,人也老了,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老化的心態,有以下症狀:

1.競爭意識退化。對事業沒有創新思路,感到空虛乏味。

2.自卑心理。常常自己長籲短歎,麵對當今時代和生活,覺得自己落伍了。

3.反應異常。一方麵特別敏感,另一方麵又貌似超然。

4.固執己見。凡事以自己為中心,按個人的意願行事。

5.性格孤僻。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

6.思維遲鈍。麵對突發事件則驚慌失措,應急思維能力較差。

7.性情急躁。多以感情用事,聽不得半點意見,遇事不冷靜,一觸即發。

8.感情脆弱,容易流淚。

9.逐漸懶惰。精神不振,好靜惡噪,睡意綿綿。

10.辦事效率降低,處理能力和事物優柔寡斷。

3.有病沒病忌瞎猜

疑病症是心理疾病——神經症之一,主要表現為:擔心或確信自己患了嚴重疾病,甚至有軀體病狀,如頭疼、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胸悶、心率不齊、呼吸困難等。患者在先占觀念的強烈暗示下,身體一些本不存在的或偶發的不適被強化,弄假成真,成為真正的病症體驗。

“疑病症”產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過度關注自身健康。其次是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如親屬中有發病者。

正常人也有類似“疑病症”的反應。當媒體報道某種疾病時,我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自己類似感覺對號,憑借一點兒淺薄的醫學知識,便給自己確診定性,翻醫書找答案,對上號後就憂心忡忡,甚至不敢到醫院去核實。焦慮和恐懼的心理,會強化軀體症狀,形成惡性循環。正如專家所言:”你想得什麼病,就能得什麼病。”現代醫學模式證明了專家的論斷,心理、社會因素會成為疾病的誘因。我們應該以健康的心理樂觀地生活,決不能以病態的心理,把自己想像成某種疾病的患者,給生活蒙上陰影。

4.忌與別人攀比生活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總是和年齡相仿、能力相當的人比較,如果發現人家比自己強,如住房條件比自己好,退休金比自己多,子女的事業有成比自家好等,心裏就會不由自主地難受,甚至陷入深深的失落感中。這種攀比心理,會導致生理失常,影響健康,不利長壽。

其實,攀比心理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負性心理之一。老年群體是個特殊年齡段的人,他們在退休前有很多事情未了願,到老年時就更為揪心。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就會產生攀比心理。怎樣才能消除這種不健康心理呢?

首先是承認現實。承認現在既成的生活狀況,認識到這種生活狀況是並非自己努力所能完全改變的,因為年齡不饒人,各方麵條件(尤其是自己精力)已受到限製,故宜安於現狀為好,“知足常樂”。其次,不妨“阿1”一下,與那些比自已還差的人比較一下。

5.忌孤獨

老年人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和人際間情感的交流是獲得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友誼是戰勝孤獨的良方。

喪偶、身邊無子女的老人往往會產生孤獨感。時間長了,不僅會加速大腦的退化,催人衰老,而且還可能引起老年癡呆症等疾病。退休了,若飽食終日,不參加社交和文體活動,會增加患老年性癡呆症的可能性。專家認為,這些發病的根本原因是離群索居和孤獨。

因此,老年人應擴大社會交往,多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另一方麵,老年人也應注意克服消極、無聊、悲觀情緒,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多與年輕人交往或種花、養鳥、釣魚、下棋、吟詩、作畫,以豐富自己的生活,尋求新的樂趣。

6.忌不良的心理

1.懷舊心理。有些老人往往多愁善感,留戀過去,並沉湎於其中。

2.牽掛心理。對子女、兒孫過分牽腸掛肚。雖然子女已長大成人,也當了爸爸、媽媽,可老人對他們還是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關心,處處為他們出謀劃策,甚至主觀臆斷,要子女按自己的意見辦事。

3.憂慮心理。認為自己已是“人老珠黃”“風燭殘年”“半截身子進黃土的人了”,常哀歎青春一去不複返,健康一去不再來;因而抑鬱寡歡,常有“坐以待斃”的想法。

4.急躁心理。有的老年人由於社會角色的改變,感到自己的地位越來越差,不再像離退休前那樣受人尊重,若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便會產生情緒波動、性情急躁,常為一些“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而大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