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做自己的朋友(1 / 3)

第六輯 做自己的朋友

自愛和自尊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適用於每一個人。可惜的是,多數人忍受不了這個失去了模子的自己,於是又用公共的模子把自己重新塑造一遍,結果彼此變得如此相似。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他帶著對自己的怨恨到別人那裏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裏顯露出來,加人以損傷。受惠於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有比這更不舒服的事嗎?

隻愛自己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愛,隻有驕橫的占有。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有真正的愛,隻有謙卑的奉獻。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麼,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

人與人之間有同情,有仁義,有愛。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舍己救人的豪俠。但是,每一個人終究是一個生物學上和心理學上的個體,最切己的痛癢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最關心的還是他自己,世上最關心他的也還是他自己。要別人比他自己更關心他,要別人比關心每人自己更關心他,都是違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特性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應該自立。

【內容塊】

}im}image137-1.jpg}/im}

錢是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東西是生命的單純、心靈的豐富和人格的高貴。為了錢而毀壞最好的東西,是十足的愚昧。}/ts}

【/內容塊】

我曾和一個五歲男孩談話,告訴他,我會變魔術,能把一個人變成一隻蒼蠅。他聽了十分驚奇,問我能不能把他變成蒼蠅,我說能。他陷入了沉思,然後問我,變成蒼蠅後還能不能變回來,我說不能,他決定不讓我變了。我也一樣,想變成任何一種人,體驗任何一種生活,包括國王、財閥、聖徒、僧侶、強盜、妓女等,甚至也願意變成一隻蒼蠅,但前提是能夠變回我自己。所以,歸根到底,我更願意是我自己。

對於別人的痛苦,我們的同情一開始可能相當活躍,但一旦痛苦持續下去,同情就會消退。我們在這方麵的耐心遠遠不如對於別人的罪惡的耐心。一個我們不得不忍受的別人的罪惡仿佛是命運,一個我們不得不忍受的別人的痛苦卻幾乎是罪惡了。

我並非存心刻薄,而是想從中引出一個很實在的結論:當你遭受巨大痛苦時,你要自愛,懂得自己忍受,盡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攪擾別人。

失敗者往往會成為成功者的負擔。

失敗者的自尊在於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於不以施主自居。

獲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歡樂。然而,一個孜孜以求理解、沒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卻是個可憐蟲,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麵的人往往並無價值。

做自己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和批評者,這是一種修養,它可以使我們保持某種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顧影自憐的可笑複可悲的境地。

盡管世上有過無數片葉子,還會有無數片葉子,盡管一切葉子都終將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綠芽。

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曆史,但這曆史缺乏細心的讀者。我們沒有工夫讀自己的曆史,即使讀,也是讀得何其草率。

擁有“自我”

一個人怎樣才算擁有“自我”呢?我認為有兩個可靠的標誌。

一是看他有沒有自己的真興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業,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並感到內在的愉快和充實。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實現“自我”,這個“自我”是指他的個性,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

二是看他有沒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處世做人的原則,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標軸,使他在俗世中不隨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擁有“自我”,這個“自我”是指他的靈魂,一個堅定的精神核心。

這兩種意義上的“自我”都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的,而是在人生過程中不斷選擇和創造的結果。正因為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成為怎樣的人負責。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自我實現,真正成為自己。

一個人應該認清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從而過最適合於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對他而言這就是最好的生活。明乎此,他就不會在喧鬧的人世間迷失方向了。

人必須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誠然不能脫離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會建築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紮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自己的錨。一個人如果把自己僅僅依附於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極其美好的事物,順利時也許看不出他的內在空虛,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風浪,例如社會動亂,事業挫折,親人亡故,失戀,等等,就會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潰。

一個靈魂在天外遊蕩,有一天通過某一對男女的交合而投進一個凡胎。他從懵懂無知開始,似乎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麵目。但是,隨著年歲和經曆的增加,那天賦的性質漸漸顯露,使他不自覺地對生活有一種基本的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認識你自己”就是要認識附著在凡胎上的這個靈魂,一旦認識了,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內在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認識了這個東西,你就心中有數了,知道怎樣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應該要什麼和可以要什麼了。

然而,內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隱蔽的,怎樣才能認識它呢?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方便的路徑。事實上,我們平時做事和與人相處,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在表態的,隻是往往不被我們留意罷了。那麼,讓我們留意,做什麼事,與什麼人相處,我們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或者相反,感到厭惡,那便是內在自我在表態。就此而論,認清你自己最真實的好惡就是認識了你自己,而你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耶穌說:“—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他在向其門徒透露自己的基督身分後說這話,可謂意味深長。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便是那個清明寧靜的自我。這個自我即是我們身上的神性,隻要我們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說上帝和我們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淪於世界,我們便會渾渾噩噩,隨波飄蕩,世界也將沸沸揚揚,永無得救的希望。

獨特,然後才有溝通。毫無特色的平庸之輩廝混在一起,隻有委瑣,豈可與語溝通。每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人也都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

盡管世上有過無數片葉子,還會有無數片葉子,盡管一切葉子都終將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綠芽。

此刻我心中湧現出一些多麼生動的感覺,使我確信我活著,——正是我,不是別人,這個我不會和別人混同。於是我想,在我的生命中還是有太多的空白,那時候感覺沉睡著,我渾渾噩噩,與芸芸眾生沒有什麼兩樣。

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裏的熱鬧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則便會感覺不踏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

一個人為了實現自我,必須先在非我的世界裏漫遊一番。但是,有許多人就迷失在這漫遊途中了,沾沾自喜於他們在社會上的小小成功,不再想回到自我。成功使他們離他們的自我愈來愈遠,終於成為隨波逐流之輩。另有一類靈魂,時時為離家而不安,漫遊愈久而思家愈切,唯有他們,無論成功失敗,都能帶著豐富的收獲返回他們的自我。

“記住回家的路”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人活在世上,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的。如果說這是一種走出家門,那麼,回家便是回到每個人的自我,回到個人的內心生活。一個人倘若隻有外在生活,沒有內心生活,他最多隻是活得熱鬧或者忙碌罷了,決不可能活得充實。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麼,隻要活著,我們就總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靈魂的永恒故鄉。總括起來,“記住回家的路”就是: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記住從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當然不能不活在社會上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囂中沉淪。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他們一窩蜂擠在那條路上,互相競爭、推攘、阻擋、踐踏。前麵有什麼?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趕,肯定錯不了。

你悠然獨行,不慌不忙,因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僅僅屬於你,沒有人同你爭。

成為你自己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侖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曹雪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侖,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願望。好吧,我問你∶就讓你完完全全成為拿破侖,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曆,你願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得喊起來∶太願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願意嗎?這下你或許有些猶豫了,會這麼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是這樣。那麼,你不願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侖,這個事實沒有改變,唯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麼羨慕別的什麼人,如果讓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說∶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麼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呢?不錯,我隻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麼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唯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麼,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他隻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還相信,不存在一個適用於一切人的答案。我隻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隻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後,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嚐試,什麼都想經曆。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隻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自我是一個中心點,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換一個比方,我們不妨說,一個有著堅實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世事的無常使得古來許多賢哲主張退隱自守,清靜無為,無動於衷。我厭惡這種哲學。我喜歡看見人們生氣勃勃地創辦事業,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屬於你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心靈是一本奇特的賬簿,隻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人仿佛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著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著笑著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