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做自己的朋友(3 / 3)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卻是萬劫不複。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裏的天涯淪落人?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地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劫掠。你還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h3}三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

通過往事。

正是被親切愛撫著的無數往事使靈魂有了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一個豐滿的靈魂。在這樣一個靈魂中,一切往事都繼續活著:從前的露珠在繼續閃光,某個黑夜裏飄來的歌聲在繼續回蕩,曾經醉過的酒在繼續芳香,早已死去的親人在繼續對你說話……你透過活著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別具魅力。活著的往事——這是靈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創造力的秘密所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據著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我甚至要說,靈魂無非就是一顆成熟了的童心,因為成熟而不會再失去。聖愛克蘇佩裏創作的童話中的小王子說得好:“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一口水井。”我相信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中的這樣一口水井。始終攜帶著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h3}四

“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這是英國詩人庫柏的詩句。我要補充說:在鄉村中,時間保持著上帝創造時的形態,它是歲月和光陰;在城市裏,時間卻被抽象成了日曆和數字。

在城市裏,光陰是停滯的。城市沒有季節,它的春天沒有融雪和歸來的候烏,秋天沒有落葉和收割的莊稼。隻有敏感到時光流逝的人才有往事,可是,城裏人整年被各種建築物包圍著,他對季節變化和歲月交替會有什麼敏銳的感覺呢?

何況在現代商業社會中,人們活得愈來愈匆忙,哪裏有工夫去注意草木發芽、樹葉飄落這種小事!哪裏有閑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靈感受!時間就是金錢,生活被簡化為盡快地賺錢和花錢。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簡直是浪費。一個古怪的矛盾:生活節奏加快了,然而沒有生活。天天爭分奪秒,歲歲年華虛度,到頭來發現一輩子真短。怎麼會不短呢?沒有值得回億的往事,一眼就望到了頭。

}h3}五

就在這樣一個愈來愈沒有往事的世界上,一個珍惜往事的人悄悄寫下了她對往事的懷念。這是一些太細小的往事,就像她念念不忘的小花、甲蟲、田野上的炊煙、井台上的綠苔一樣細小。可是,在她心目中,被時光帶來又帶走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寫給人間的情書,她用情人的目光從其中讀出了無窮的意味,並把它們珍藏在忠貞的心中。

這就是擺在你們麵前的這本《人間情書》。你們將會發現,我的序中的許多話都是藍藍說過的,我隻是稍作概括罷了。

藍藍上過大學,出過詩集,但我覺得她始終隻是個鄉下孩子。她的這本散文集也好像是鄉村田埂邊的一朵小小的野花,在溫室鮮花成為時髦禮品的今天也許是很不起眼的。但是,我相信,一定會有讀者喜歡它,並且想起泰戈爾的著名詩句——

“我的主,你的世紀,一個接著一個,來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心靈的寧靜

老子主張“守靜篤”,任世間萬物在那裏一齊運動,我隻是靜觀其往複,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叫“靜為躁君”。

當然,人是不能隻靜不動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盡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盡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為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裏,未嚐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的寧靜之需要。

我們的先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節奏與自然一致,日子過得忙碌然而安靜。現代人卻忙碌得何其不安靜,充滿了欲望、焦慮、爭鬥、煩惱。在今天,相當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兩件事組成的——弄錢和花錢,而這兩件事又製造出了一係列熱鬧,無非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

心靜是一種境界。一個人隻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找到了最適合於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誘惑和熱鬧對於他就的確都成了無關之物。

對於心的境界,我所能夠給出的最高讚語就是:豐富的單純。這大致上屬於一種極其健康生長的情況:一方麵,始終保持兒童般的天性,所以單純;另一方麵,天性中蘊涵的各種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所以豐富。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偉人,他們的心靈世界無不具有這個特征,其核心始終是單純的,卻又能夠包容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思想。

與此相反的境界是貧乏的複雜。這是那些平庸的心靈,它們被各種人際關係和利害計算占據著,所以複雜,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內涵,所以又是一種貧乏的複雜。

除了這兩種情況外,也許還有貧乏的單純,不過,一種單純倘若沒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寧可說它是簡單而不是單純。有沒有豐富的複雜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顆魔鬼的心吧。

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占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隻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

在有些人眼裏,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為了咽下這碟菜,少不了種種作料,種種刺激。他們的日子過得真熱鬧。

人既需要動,也需要靜,在生命的活躍與靈魂的寧靜之間形成適當的平衡。

我相信,在動與靜之間,必有一個適合於我的比例或節奏。如果比例失調,節奏紊亂,我就會生病——太動則煩躁,太靜則抑鬱。

每逢節日,獨自在燈下,心中就有一種非常濃鬱的寂寞,濃鬱得無可排遣,自斟自飲生命的酒,別有一番酩酊。

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複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隻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活動和沉思,哪一種生活更好?

有時候,我渴望活動,漫遊,交往,戀愛,冒險,成功。如果沒有充分嚐試生命的種種可能性就離開人世,未免太遺憾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天性更適合於過沉思的生活。我必須休養我的這顆自足的心靈,唯有帶著這顆心靈去活動,我才心安理得並且確有收獲。

如果沒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麼樂趣?如果沒有好的感受力,頻頻周遊世界有什麼意思?反之,天天吃宴席的人怎麼會有好胃口,頻頻周遊世界的人怎麼會有好的感受力?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複原。獨處和沉思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又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就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所以,問題不在於兩者擇一。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這麼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麼,都覺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麼也不做,隻是坐在燈前,吸著煙……

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裏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隻有我自己。

這樣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沒有愛,沒有怨,沒有激動,沒有煩惱,可是依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存,感到充實。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一個夜晚就這麼過去了。可是我仍然不想睡覺。這是這樣的一種時候,什麼也不想做,包括睡覺。

安靜的位置

對於各種熱鬧,諸如記者采訪、電視亮相、大學講座之類,我始終不能習慣,總是盡量推辭。有時盛情難卻答應了,結果多半是後悔。人各有誌,我不反對別人追求和享受所謂文化的社會效應,隻是覺得這種熱鬧與我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決定我不能做一個公眾人物。做公眾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個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來情緒。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場,麵對攝像機和麥克風沒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難。因此我想,萬事不可勉強,就讓我順應天性過我的安靜日子吧。如果確實有人喜歡我的書,他們喜歡的也一定不是這種表麵的熱鬧,就讓我們的心靈在各自的安靜中相遇吧。

世上從來不缺少熱鬧,因為一旦缺少,便必定會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製造出來。不過,大約隻是到了今日的商業時代,文化似乎才必須成為一種熱鬧,不熱鬧就不成其為文化。譬如說,從前,一個人不愛讀書就老老實實不讀,如果愛讀,必是自己來選擇要讀的書籍,在選擇中貫徹了他的個性乃至怪癖。現在,媒體擔起了指導公眾讀書的職責,暢銷書推出一輪又一輪,書目不斷在變,不變的是全國熱心讀者同一時期仿佛全在讀相同的書。與此相映成趣的是,這些年來,學界總有一、兩個當紅的熱門話題,話題不斷在變,不變的是不同學科的學者同一時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課題。我不懷疑仍有認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卻隻是憑著新聞記者式的嗅覺和喉嚨,用以代替學者的眼光和頭腦,正是他們的起哄把任何學術問題都變成了熱門話題,亦即變成了過眼煙雲的新聞。

在這個熱鬧的世界上,我嚐自問:我的位置究竟在哪裏?我不屬於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現在有些人很喜歡標榜的所謂另類,因為這個名稱也太熱鬧,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賣聲。那麼,我根本不屬於這個熱鬧的世界嗎?可是,我決不是一個出世者。對此我隻能這樣解釋:不管世界多麼熱鬧,熱鬧永遠隻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裏有著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這就好像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著。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裏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後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豐富的安靜

我發現,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於我們隻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裏,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生活平靜而又單調。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後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裏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一道動蕩不寧的急流。

而現在,我又重歸於平靜了。不過,這是跌蕩之後的平靜。在經曆了許多衝撞和曲折之後,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於來到一處開闊的穀地,彙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經流連於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雲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轉,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麵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靜。每天,我在家裏讀書和寫作,外麵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嚐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麵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也都和我無關。我對這樣過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漲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托爾斯泰如此自述:“隨著年歲增長,我的生命越來越精神化了。”人們或許會把這解釋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時,托爾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齡人、甚至比許多年輕人更充滿生命力。毋寧說,唯有強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泰戈爾曾說:外在世界的運動無窮無盡,證明了其中沒有我們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隻能在別處,即在精神的內在世界裏。“在那裏,我們最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寧。在那裏,我們遇見我們的上帝。”他接著說明:“上帝就是靈魂裏永遠在休息的情愛。”他所說的情愛應是廣義的,指創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而這一切都超越於俗世的爭鬥,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並不完全排斥熱鬧,熱鬧也可以是有內容的。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其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為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麵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麵空無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