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望著窗外掠過的景物出神時,我的心靈的窗戶也洞開了。許多似乎早已遺忘的往事,得而複失的感受,無暇顧及的思想,這時都不召自來,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樣在心靈的窗戶前掠過。於是我發現,平時我忙於種種所謂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靈的窗戶有太多的時間是關閉著的,我的心靈世界還有太多的風景未被鑒賞。而此刻,這些平時遭到忽略的心靈景觀在打開了的窗戶前源源不斷地閃現了。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長途旅行無聊,或者毋寧說,我有點喜歡這一種無聊。在長途車上,我不感到必須有一個伴讓我閑聊,或者必須有—種娛樂讓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時間花在讀一本好書上,因為書什麼時候都能讀,白日夢卻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就因為貪圖車窗前的這一份享受,凡出門旅行,我寧願坐火車,不願乘飛機。飛機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來不及寂寞,因而來不及觸發那種出神遐想的心境,我會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樣。航行江海,我也寧願搭乘普通輪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濤萬古流湧,而不喜歡坐封閉型的豪華快艇。有一回,從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誤乘這種快艇,當別人心滿意足地靠在舒適的軟椅上看彩色錄像時,我痛苦地盯著艙壁上那一個個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覺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我明白,這些僅是我的個人癖性,或許還是過了時的癖性。現代人出門旅行講究效率和舒適,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縮減為零,舒適到如同住在自己家裏。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門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長途旅行,那麼,現代人搭乘的這趟列車就好像是由工作車廂和娛樂車廂組成的,而他們的慣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車廂裏拚命幹活和掙錢,然後又在娛樂車廂裏拚命享受和把錢花掉,如此交替往複,再沒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車窗外的風景了。
光陰磋跎,世界喧囂,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閑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隻是埋頭於人生中的種種事務,不再有興致扒在車窗旁看沿途的風光,傾聽內心的音樂,那時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樣便辜負了人生這一趟美好的旅行。
美的享受
創世的第一日,上帝首先創造的是光。“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開了。”你看,在上帝眼裏,光是好的而不是有用的,他創造世界根據的是趣味而不是功利。這對於審美的世界觀是何等有力的一個譬喻。
每個人都睜著眼睛,但不等於每個人都在看世界。許多人幾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們隻聽別人說,他們看到的世界永遠是別人說的樣子。人們在人雲亦雲中視而不見,世界就成了一個雷同的模式。一個人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就會看見那些不能用模式概括的東西,看見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人活在世上,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看。看使人區別於動物。動物隻是吃喝,它們不看與維持生存無關的事物。動物隻是交配,它們不看愛侶眼中的火花和臉上的漣漪。人不但看世間萬物和人間百相,而且看這一切背後的意蘊,於是有了藝術、哲學和宗教。
在孩子眼裏,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語。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
“詩意地理解生活”,這是我們從童年和少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可惜的是多數人丟失了這件禮物。也許是不可避免的,匆忙的實際生活迫使我們把事物簡化、圖式化,無暇感受種種細微差別。概念取代了感覺,我們很少看、聽和體驗。唯有少數人沒有失去童年的清新直覺和少年的微妙心態,這少數人就成為了藝術家。
看並且驚喜,這就是藝術,一切藝術都存在於感覺和心情的這種直接性之中。不過,藝術並不因此而易逝,相反,當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看、新的感覺時,他同時也就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卻又永存的世界。
也許新鮮感大多憑借遺忘。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感覺都琢磨透並且牢記在心,不久之後他就會發現世上沒有新鮮東西了。
藝術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遠新鮮。
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看見了美的人不會去爭論這種愚蠢的問題。在精神的國度裏,一切發現都同時是創造,一切收獲都同時是奉獻。那些從百花中采蜜的蜂兒,它們同時也向世界貢獻了蜜。
藝術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正因為不結果實而更顯出它的美來,它是以美為目的本身的自為的美。
當心中強烈的情感無法排遣時,藝術就誕生了。
詩是找回那看世界的第一瞥。詩解除了因熟視無睹而產生的惰性,使平凡的事物回複到它新奇的初生狀態。
每當我在燈下清點我的詩的積蓄時,我的心多麼平靜,平靜得不像詩人。
我是我的感覺的守財奴。
世上本無奇跡,但世界並不因此而失去了魅力。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時刻不是在上帝向人顯示奇跡的時候,而是在人認識到世上並無奇跡卻仍然對世界的美麗感到驚奇的時候。
盡管美感的發生有賴於感官,但感官的任何感受如果未能使心靈愉悅,我們就不會覺得美。所以,美感本質上不是感官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性的愉悅。正因為此,美能陶冶性情,淨化心靈。一個愛美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往往會有較高的追求和品位。
花的蓓蕾,樹的新芽,壁上搖曳的光影,手的輕柔的觸摸……它們會使人的感官達於敏銳的極致,似乎包含著無窮的意味。
相反,繁花簇錦,光天化日,熱烈擁抱,真所謂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喪失了。
“奈此良夜何!”——不但良夜,一切太美的事物都會使人感到無奈:這麼美,叫人如何是好!
閱讀的快樂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妙的時期。戀愛是青春期最美妙的事情。我說的戀愛是廣義的,不隻是對異性的憧憬和眷戀,隨著春心萌動,少男少女對世界和人生都是一種戀愛的心情,眼中的一切都閃放著誘人的光芒。在這樣的心情中,一個人有幸接觸到書的世界,就有了青春期最美妙的戀愛——青春期的閱讀。
青春期的閱讀真正具有戀愛的性質,那樣如癡如醉,充滿著奇遇和單純的幸福。人的一生中,以後再不會有如此純潔而癡迷的閱讀了,成年人的閱讀幾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事務、疲勞損害。但是,倘若從來不曾有過青春期的閱讀,結果是什麼,你們看一看那些走出校門後不再讀書的人就知道了。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於它自身,而緣於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那是一個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我們好歹要崇拜一個什麼人,如果沒有,就崇拜一本什麼書。後來重讀這本書,我們很可能會對它失望,並且詫異當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們不必慚愧,事實上那是我們的精神初戀,而初戀對象不過是把我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個誘因罷了。當然,同時它也是一個征兆,我們早期著迷的書的性質大致顯示了我們的精神類型,預示了我們後來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長以後,書對我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效果了。無論多麼出色的書,我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或者是我們的理性已經足夠成熟,或者是我們的情感已經足夠遲鈍,總之我們已經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閱讀不但可以養心,而且可以養生,使人心寬體健。人的身體在很大程度上受心靈支配,憂慮往往致病,心態好是最好的養生。愛閱讀的人,內心充實寧靜,不會陷入令人煩惱焦慮的世事紛爭之中。大學者中多壽星,原因就在於此。
閱讀還可以救生,為人解惑消災。人遇事之所以想不開,尋短見,是因為坐井觀天,心胸狹窄。愛閱讀的人,眼界開闊,一覽眾山小,比較容易超脫人生中一時一地的困境。
閱讀甚至可以優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愛閱讀,會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子女產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讀書,卻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智力活躍的青年並不天然地擁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而正是通過讀那些使他品嚐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好書,他被引導進入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一個人僅僅有了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曆,或者有了某個領域的知識,他還不能算是知識分子。依我之見,一個人惟有真正品嚐到了智力生活的快樂,從此熱愛智力生活,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一輩子也改不掉了,讓他不學習不思考他就難受,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
喜歡學習,並且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就是好的智力素質。我深信,具有這樣素質的學生不管是否考進了名校,將來都會有出息。
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裏的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為。
嚴格地說,好讀書和讀好書是一回事,在讀什麼書上沒有品位的人是談不上好讀書的。所謂品位,就是能夠通過閱讀而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在活潑的狀態。世上真正的好書,都應該能夠發生這樣的作用,而不隻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藏書多得一輩子讀不完,可是,一見好書或似乎好的書,還是忍不住要買,仿佛能夠永遠活下去讀下去似的。
嗜好往往使人忘記自己終有一死。
世人不計其數,知己者數人而已,書籍汪洋大海,投機者數本而已。
我們既然不為隻結識總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遺憾,那麼也就不必為隻讀過全部書籍中一小部分而遺憾了。
好讀書和好色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不求甚解。
我承認我從寫作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止於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這路途上,人與書之間會有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戀,反目,共鳴,誤解,其關係之微妙,不亞於人與人之間,給人生添上了如許情趣。也許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貞專一的愛情。倘若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使我含恨難舍的不僅有親朋好友,還一定有若幹冊體己好書。但盡管如此,我仍不願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我衡量一本書對於我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後,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麼,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麵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它給予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於一種合宜的氣候裏,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芽破土了。
有的書會喚醒我的血緣本能,使我辨認出我的家族淵源。書籍世界裏是存在親族譜係的,同譜係中的佼佼者既讓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競爭欲望,使我也想為家族爭光。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識到的一些東西記錄了下來。更多的東西尚未被我意識到,它們已經存在,仍處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讀書的時候,因為共鳴,因為抗爭,甚至因為走神,沉睡的被喚醒了,混沌的變清晰了。對於我來說,讀書的最大樂趣之一是自我發現,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這麼一些好東西。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其餘一切,隻是死的“知識”,也就是說,隻是外在於靈魂有機生長過程的無機物。
讀書的心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有一些書,最適合於在羈旅中、在無所事事中、在遠離親人的孤寂中翻開。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有形世界的親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無形世界的親人相逢了。在靈魂與靈魂之間必定也有一種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超越於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超越於生死,當你和同類靈魂相遇時,你的精神本能會立刻把它認出。
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
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我們對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
讀書猶如采金。有的人是沙裏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
書籍是人類經典文化的主要載體。電視和網絡更多地著眼於當下,力求信息傳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積澱。因此,一個人如果主要甚至僅僅看電視和上網絡,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也許知道天下許多奇聞八卦,但這些與他的真實生活毫無關係,與他的精神生長更毫無關係。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根的,他對人類文化傳統一無所知,本質上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為沒有文化的一代人。
對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讀書,少上網。你可以是一個網民,但你首先應該是一個讀者。如果你不讀書,隻上網,你就真成一條網蟲了。稱網蟲是名副其實的,整天掛在網上,看八卦,聊天,玩遊戲,精神營養極度不良,長成了一條蟲。
互聯網是一個好工具,然而,要把它當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夠強健。否則,結果隻能是它把你當工具使用,誘使你消費,它賺了錢,你卻被毀了。
與大師為友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隻讀明星逸聞和凶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於不同的人呈現不同的麵貌。
有人問一位登山運動員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它在那裏。”別的山峰不存在嗎?在他眼裏,它們的確不存在,他隻看見那座最高的山。愛書者也應該有這樣的信念:非最好的書不讀。讓我們去讀最好的書吧,因為它在那裏。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們才能俯視大千,一覽眾山小。閱讀好書的效果與此相似,偉大的靈魂引領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領略人生天地的遼闊。
要讀書,一定要避免讀壞書。所謂壞書,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書。讀壞書不但沒有收獲,而且損害莫大。一個人平日讀什麼書,會在內聽覺中形成一種韻律,當他寫作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這韻律走。因此,大體而論,讀書的檔次決定了寫作的檔次。
優秀的書籍組成了一個偉大寶庫,它就在那裏,屬於一切人而又不屬於任何人。你必須走進去,自己去占有適合於你的那一份寶藏,而閱讀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對於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人來說,它等於不存在。人們孜孜於享用人類的物質財富,卻自動放棄了享用人類精神財富的權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麼大的損失。
人類曆史上產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的,同時其影響得到了許多世代的公認,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典性質的。我們把這些著作稱作人文經典。在人類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經典構成了一種偉大的傳統,任何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無法忽視其存在。
人文經典是一座聖殿,它就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正在那裏聚會,我們隻要走進去,就能聆聽到他們的嘉言雋語。就最深層的精神生活而言,時代的區別並不重要,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先賢,還是近百年來的今賢,都同樣古老,也都同樣年輕。
我要慶幸世上畢竟有真正的好書,它們真實地記錄了那些優秀靈魂的內在生活。不,不隻是記錄,當我讀它們的時候,我鮮明地感覺到,作者在寫它們的同時就是在過一種真正的靈魂生活。這些書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們存在著,等著我去把它們一本本打開,無論打開哪一本,都必定會是一次新的難忘的經曆。讀了這些書,我仿佛結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聖者,他們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
一個人的閱讀趣味大致規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純正的閱讀趣味正是在讀好書中養成的。
讀那些永恒的書,做一個純粹的人。
讀大師的書,走自己的路。
有的人生活在時間中,與古今哲人賢士相晤談。有的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鄰人俗士相往還。
大師絕對比追隨者可愛無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讀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徑。這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偉人總是比那些包圍著他們的秘書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難恰恰在於怎樣衝破這些小人物的阻礙。可是,在閱讀中不存在這樣的阻礙,經典名著就在那裏,任何人想要翻開都不會遭到拒絕,那些愛讀二三手解讀類、輔導類讀物的人其實是自甘於和小人物周旋。
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該把自我溶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該把大師們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來。對於自我來說,一切都隻是養料。
怎麼讀大師的書?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讀閑書的心情讀,不被暫時不懂的地方卡住,領會其大意即可。這是一個受熏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你用來理解大師的資源——即人文修養——在積累,總有一天會發現,你讀大師的書真的像讀閑書一樣輕鬆愉快了。
為我所用,就是不死摳所謂原義,隻把大師的書當作自我生長的養料,你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獲不是對采摘某一個大師的果實,而是結出你自己的果實。
我的讀書旨趣有三個特點。第一,雖然我的專業是哲學,但我的閱讀範圍不限於哲學,始終喜歡看“課外書”,而我從文學作品和各類人文書籍中同樣學到了哲學。第二,雖然我的閱讀範圍很寬,但對書籍的選擇卻很挑剔,以讀經典名著為主,其他的書隻是隨便翻翻,對媒體宣傳的暢銷書完全不予理睬。第三,雖然讀的是經典名著,但我喜歡把它們當作閑書來讀,不端做學問的架子,而我確實在讀經典名著中得到了最好的消遣。
讀書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隻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讀書癖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人之有無讀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欲洶湧勃發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裏麵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見識。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書的興趣則始終不衰。現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愛好,而隻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所以,一個認真做功課和背教科書的學生,一個埋頭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都稱不上是有讀書癖的人。有讀書癖的人所讀之書必不限於功課和專業,毋寧說更愛讀課外和專業之外的書籍,也就是所謂閑書。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對自己的專業發生濃厚的興趣,做出偉大的成就。英國哲學家羅素便是一個在自己的專業上做出了偉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熱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讀“無用的書”。其實,讀“有用的書”即教科書和專業書固然有其用途,可以獲得立足於社會的職業技能,但是讀“無用的書”也並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人精神生長的領域。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我從來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上課偷讀課外書乃至逃課是常事。我相信許多人在回首往事時會和我有同感: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讀書,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獲顯得微不足道。我不想號召現在的學生也逃課,但我國的教育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中小學本是培養對讀書的愛好的關鍵時期,而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卻以升學率為唯一追求目標,為此不惜將超負荷的功課加於學生,剝奪其課外閱讀的時間,不知扼殺了多少孩子現在和將來對讀書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