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愛的幸福
我愛故我在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穀裏永遠閃著光芒。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相思不隻是苦,苦中也有甜。心裏惦著一個人,並且知道那個人心裏也惦著自己,豈不比無人可惦記好得多?人是應該有所牽掛的,情感的牽掛使我們與人生有了緊密的聯係。那些號稱一無牽掛的人其實最可悲,他們活得輕飄而空虛。
有邂逅才有人生魅力。有時候,不必更多,不知來自何方的脈脈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驅散歲月的陰雲,重新喚起我們對幸福的信心。
給人帶來最大快樂的是人,給人帶來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相吸引。我設想,在一個絕對荒蕪、沒有生命的星球上,一個活人即使看見一隻蒼蠅,或一隻老虎,也會發生親切之感的。
人這脆弱的蘆葦是需要把另—支蘆葦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愛的價值在於它自身,而不在於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象。
性愛是人生之愛的原動力。一個完全不愛異性的人不可能愛人生。
大自然提供的隻是素材,唯有愛才能把這素材創造成完美的作品。
世上並無命定的姻緣,但是,那種一見傾心、終生眷戀的愛情的確具有一種命運般的力量。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現自我。在愛人麵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現,他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於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願望導致了發現。沒有呈獻的願望,也許一輩子發現不了。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終歸比沒有好。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隻能靠你自己,——永遠如此。隻要你心中的那個美好的天地完好無損,那塊新大陸常新,就沒有人能奪走你的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這樣一個伴侶,我和她互相視為命根子,真正感到誰也缺不了誰。我自問是一個很有自我的人,能夠欣賞孤獨、寂寞、獨處的妙趣,但我就是不能沒有這樣一個伴侶,如果沒有,孤獨、寂寞、獨處就會失去妙趣,我會感到自己孤零零地生活在無邊的荒漠中。
愛使人富有
那是在一個邊疆省會的書店裏,一個美麗而羞怯的女孩從陳列架上取下最後一本《妞妞》,因為書店經理答應把這本僅剩的樣書賣給她,她激動得臉蛋緋紅,然後請求我為她寫一句話。當時,我就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這句話——
愛使人富有。
這句話寫在我的著作《妞妞》上,是對其中講述的我的人生體驗的概括。妞妞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小生命,她的到來使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切地領悟了愛的實質和力量,現在她雖然走了,但因她而獲得的愛的體驗已經成為我的永遠的財富。
這句話寫給這個美麗的女孩,又是對她以及許多和她一樣的年輕女性的祝願。在每一個年輕女性的前方,都有長長的愛的故事等待著她們,故事的情節也許簡單,也許曲折,結局也許幸福,也許不幸,不論情形如何,我祝願她們的心靈都將因愛而變得豐富,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
常常聽人說:年輕美貌是財富。這對於女性好像尤其如此,一個漂亮女孩有著太多的機會,使人感到前途無量。可是,我知道,如果內心沒有對真愛的追求和感悟,機會就隻是一連串誘惑,隻會引人失足,青春就隻是一筆不可靠的財富,很容易被揮霍掉。
常常聽人說:愛情會把人掏空。這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好像尤其如此,傾心相愛的那個人離你而去了,你會頓時感到萬念俱灰。可是,我知道,隻要你曾經用真心去愛,愛的收獲就必定會以某種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當歲月漸漸撫平了創傷,你就會發現最主要的珍寶並未丟失。
愛是奉獻,但愛的奉獻不是單純的支出,同時也必是收獲。正是通過親情、性愛、友愛等等這些最具體的愛,我們才不斷地建立和豐富了與世界的聯係。深深地愛一個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隻是與這個人的聯係,而且也是與整個人生的聯係。一個從來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人生的聯係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他會感覺到自己隻是一個局外人。愛的經曆決定了人生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的愛的經曆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場。
如果說愛的經曆豐富了人生,那麼,愛的體驗則豐富了心靈。不管愛的經曆是否順利,所得到的體驗對於心靈都是寶貴的收入。因為愛,我們才有了觀察人性和事物的濃厚興趣。因為挫折,我們的觀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個人曆盡挫折而仍葆愛心,正證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夠富有,所以輸得起。在這方麵,耶穌是一個象征,拿撒勒的這個窮木匠一生宣傳和實踐愛的教義,直到被釘上了十字架仍不改悔,因此而被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信奉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即救世主。
表達你心中的愛和善意
——皮特·尼爾森《聖誕節清單》中譯本序
這是一本令人感到溫暖的書,在一個人性迷失的時代,它試圖重新喚起我們對人性的信心。它提醒每一個人:你心中不但要有愛和善意,而且要及時地、公開地表達你心中的愛和善意。這個道理似乎簡單,卻常常被我們忽視。
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隻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許多人喜歡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會覺得人生十分美好,這個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個內心很獨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沒有人獨立到了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善意的地步。
那麼,我們就應該經常想到,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他們都有這同樣的需要。這賦予了我們一種責任:對於我們周圍的人來說,這個世界是否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愛他們、善待他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給世界增添愛和善意,如同本書的主人公所說,藉此“把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值得留戀的地方”。
應該相信,世上絕大多數人是善良的,而在每一個善良的人心中,愛和善意原是最自然的情感。可是,在許多時候,我們寧願把這種情感埋在心裏,不向相關的人表達出來。有時候我們是顧不上表達,忙於做自己的事,似乎缺乏表達的機會。有時候我們是羞於表達,礙於一種反向的麵子,似乎怕對方不在乎自己的表達甚至會感到唐突。我們中國人在這方麵尤其有心理障礙,其根源也許可追溯到講究老幼尊卑的傳統文化,從小生活在連最親的親人——父母與子女——之間也缺乏情感語言交流的環境中,使得我們始終不習慣用語言表達情感。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是愛和善意本身,而不是表達。當然,表達有種種方式,不限於語言。然而,不可低估語言的作用。有一個人,也許他正在苦悶中,甚至患了憂鬱症,認為自己已被世上一切人拋棄,你的一次充滿愛心的談話就能救他,但你沒有救他,他終於自殺了。其實,這樣的事經常在發生。當親友中的某個人去世時,我們往往會後悔,有些一直想對他說的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們隨時麵臨著太遲的可能性。一切真誠的愛和善意,在本質上都是給予,並不求回報,因此沒有什麼可羞於啟齒的。那是你心中的財富,你本應該及時把它呈獻出來,讓那個與它相關的人共享。
今天的時代有種種弊病,包括人們過於看重功利,由此導致人情冷漠。我不主張對少年人隱瞞社會的實情,讓他們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這會使他們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滅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對那種一味引導他們適應社會消極麵的實用主義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少年人今天的精神麵貌決定了社會明天的麵貌。我願意向少年人推薦本書,是期望他們成為珍惜精神價值的一代,珍惜愛和善意的價值的一代,期望他們每一個人從小就樹立本書主人公所表達的信念:“如果說學習如何給予愛、獲得愛不是這個世界上重要的事,那麼我就不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了。”
有愛心的人有福了
在與幸福相關的各種因素中,愛無疑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然而,什麼是愛呢?
當我們說到愛的時候,我們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被愛。這並不奇怪。我們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寵愛之下,因而太習慣於被愛了。從小到大,我們渴望得到許多的愛。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希望有人一伸援助之手。當我們經受痛苦時,我們希望有人與我們分擔。我們希望我們的親人和朋友常常惦記著我們,有福與我們同享。在戀愛和婚姻中,我們也非常在乎被愛,對於自己在愛人心目中的地位十分敏感。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幸福係於被他人所愛的程度,一旦在這方麵受挫,就覺得自己非常不幸。
的確,對於我們的幸福來說,被愛是重要的。如果我們得到的愛太少,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冷酷,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很孤單。然而,與是否被愛相比,有無愛心卻是更重要的。一個缺少被愛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則是一個冷漠的人。孤獨的人隻要具有愛心,他仍會有孤獨中的幸福,如雪萊所說,當他的愛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無可寄托時,便會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並因此而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可是,倘若一個人沒有愛心,則無論他表麵上的生活多麼熱鬧,幸福的源泉已經枯竭,他那顆冷漠的心是決不可能真正快樂的。
一個隻想被人愛而沒有愛人之心的人,其實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愛,而是占有。愛心是與占有欲正相反對的東西。愛本質上是一種給予,而愛的幸福就在這給予之中。許多賢哲都指出,給予比得到更幸福。一個明顯的證據是親子之愛,有愛心的父母在照料和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便感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愛情中,也是當你體會到你給你所愛的人帶來了幸福之時,你自己才最感到幸福。愛的給予既不是謙卑的奉獻,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是出於內在的豐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於道德和功利的考慮的。尼采說得好:“凡出於愛心所為,皆與善惡無關。”愛心如同光源,愛者的幸福就在於光照萬物。愛心又如同甘泉,愛者的幸福就在於澤被大地。豐盈的愛心使人像神一樣博大,所以,《聖經》裏說:“神就是愛。”
對於個人來說,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在被愛方麵受挫,例如失戀、朋友反目等等,而是愛心的喪失,從而失去了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愛心的普遍喪失則是可怕的,它的確會使世界變得冷如冰窟,荒涼如沙漠。在這樣的環境中,善良的人們不免寒心,但我希望他們不要因此也趨於冷漠,而是要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同時,仍葆有一顆愛心。應該相信,世上善良的人總是多數,愛心必能喚起愛心。不論個人還是社會,隻要愛心猶存,就有希望。
愛與孤獨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
凡人群聚集之處,必有孤獨。我懷著我的孤獨,離開人群,來到郊外。我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
原來,孤獨也是一種愛。
由於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當我獨自在田野裏徘徊時,那些花朵、小草、樹木、河流之所以能給我以慰藉,正是因為我隱約預感到,我可能會和另一顆同樣愛它們的靈魂相遇。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
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入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在愛與孤獨之間並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係,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於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於瑣屑和平庸。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相遇是一種緣
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愛情,一對男女原本素不相識,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這是相遇。親情,一個生命投胎到一個人家,把一對男女認作父母,這是相遇。友情,兩個獨立靈魂之間的共鳴和相知,這是相遇。
相遇是一種緣。愛情,親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麼偶然,又多麼珍貴。
在這世界上,誰和誰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呢?分歧在於對偶然的評價。在茫茫人海裏,兩個個體相遇的幾率隻是千千萬萬分之一,而這兩個個體終於極其偶然地相遇了。我們是應該因此而珍惜這個相遇呢,還是因此而輕視它們?假如偶然是應該蔑視的,則首先要遭到蔑視的是生命本身,因為在宇宙永恒的生成變化中,每一個生命誕生的幾率幾乎等於零。然而,倘若一個偶然誕生的生命竟能成就不朽的功業,豈不更證明了這個生命的偉大?同樣,世上並無命定的情緣,凡緣皆屬偶然,好的情緣的魔力豈不恰恰在於,最偶然的相遇卻喚起了最深刻的命運之感?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麼普通又多麼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麼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後又將必然地離去。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有時我甚至覺得,兩個生命在世上同時存在過,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我相信,對於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卻是萬劫不複。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裏的天涯淪落人?
以大愛之心珍惜人生中一切美好的相遇,珍惜已經得到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每一個小愛中實現大愛的境界。
你說你愛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當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來愛,那麼你的愛還是比較有限。你愛她的美麗、溫柔、賢惠、聰明,當然都對,但這些品質在別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獨她的生命,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她,卻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無法重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麼都能重複,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製,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曆史也可以重演,惟獨生命不能。
當我們的親人遠行或故世之後,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們的好處,悔恨自己的疏忽和過錯。然而,事實上,即使尚未生離死別,我們所愛的人何嚐不是在時時刻刻離我們而去呢?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地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劫掠。你還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當親友中某個人去世時,我們往往會後悔,有些一直想對他說的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們隨時麵臨著太遲的可能性。
因此,你心中不但要有愛和善意,而且要及時地表達,讓那個與之相關的人和你共享。
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相愛者之間,如果這兩種需要不能同時在對方身上獲得滿足,便潛伏著危機。那慣常被疼的一方最好不要以為,你遇到了一個隻想疼人不想被人疼的純粹父親型的男人或純粹母親型的女人。在這茫茫宇宙間,有誰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兒?
夫婦之間,親子之間,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於真希望有來世或者天國。佛教說諸法因緣生,教導我們看破無常,不要執著。可是,千世萬世隻能成就一次的佳緣,不管是遇合的,還是修來的,叫人怎麼看得破。
茫茫宇宙中,兩個生命相遇和結合,然後又有新的生命來投胎,若幹生命相伴了漫長歲月,在茫茫宇宙中卻隻是一瞬間。此中的緣和情,喜和悲,真令人不勝唏噓。
父母和孩子的聯係,在生物的意義上是血緣,在宗教的意義上是靈魂的約會。在超越時空的那個世界裏,這一個男人、這一個女人、這一個孩子原本都是靈魂,無所謂夫妻和親子,卻仿佛一直在相互尋找,相約了來到這個時空的世界,在一個短暫的時間裏組成了一個親密的家,然後又將必不可免地彼此失散。每念及此,我心中充滿敬畏、感動和憂傷,倍感親情的珍貴。
假如死於那次車禍的人是我,會怎麼樣呢?怎麼樣也不會的!不錯,我就沒有後來的一切了,但沒有了就沒有了,對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影響,一個沒有我的世界和以前不會有任何區別。
當然,親人啊。僅僅是親人們的生活軌道被徹底打亂了。說到底,和你命運真正休戚相關的唯有你的親人。
女性的美麗和偉大
當我們貪圖感官的享受時,女人是固體,誠然是富有彈性的固體,但畢竟同我們隻能有體表的接觸。然而,在那樣一些充滿詩意的場合,女人是氣體,那樣溫馨芬芳的氣體,她在我們的四周飄蕩,沁入我們的肌膚,彌漫在我們的心靈。一個心愛的女子每每給我們的生活染上一種色彩,給我們的心靈造成一種氛圍,給我們的感官帶來一種陶醉。
一個漂亮女人能夠引起我的讚賞,卻不能使我迷戀。使我迷戀的是那種有靈性的美,那種與一切美的事物發生內在感應的美。在具有這種美的特質的女人身上,你不僅感受到她本身的美,而且通過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生活的美。因為這一切美都被她心領神會,並且在她的氣質、神態、言語、動作中奇妙地表現出來了。她以她自身的存在增加了你眼中那個世界的美,同時又以她的體驗強化了你對你眼中那個世界的美的體驗。不,這麼說還有點不夠。事實上,當你那樣微妙地對美發生共鳴時,你從她的神采中看到的恰恰是你對美的全部體驗,而你本來是看不到、甚至把握不住你的體驗的。
不純淨的美使人迷亂,純淨的美使人寧靜。
女人身上兼有這兩種美。所以,男人在女人懷裏癲狂,又在女人懷裏得到安息。女人作為母親,最接近大自然。大自然的美總是純淨的。
看見一個美麗的女人,你怦然心動。你目送她楚楚動人地走出你的視野,她不知道你的心動,你也沒有想要讓她知道。你覺得這是最好的:把歡喜留在心中,讓女人成為你的人生中的一種風景。
一個男人真正需要的隻是自然和女人。其餘的一切,諸如功名之類,都是奢侈品。
當我獨自麵對自然或麵對女人時,世界隱去了。當我和女人一起麵對自然時,有時女人隱去,有時自然隱去,有時兩者都似隱非隱,朦朧一片。
女人也是自然。
文明已經把我們同自然隔離開來,幸虧我們還有女人,女人是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最後紐帶。
女人比男人更屬於大地。一個男人若終身未受女人熏陶,他的靈魂便是一顆飄蕩天外的孤魂。
女人比男人更接近自然之道,這正是女人的可貴之處。男人有一千個野心,自以為負有高於自然的許多複雜使命。女人隻有一個野心,骨子裏總是把愛和生兒育女視為人生最重大的事情。一個女人,隻要她遵循自己的天性,那麼,不論她在癡情地戀愛,在愉快地操持家務,在全神貫注地哺育嬰兒,都無往而不美。我的意思不是要女人回到家庭裏。婦女解放,男女平權,我都讚成。女子才華出眾,成就非凡,我更欣賞。但是,一個女人才華再高,成就再大,倘若她不肯或不會做一個溫柔的情人,體貼的妻子,慈愛的母親,她給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