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 愛的幸福(3 / 3)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飯,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這比有錢、有車、有房重要得多。錢再多,車再名貴,房再豪華,沒有這些,就隻是一個悲慘的孤魂野鬼。相反,窮一點兒,但有這些,就是在過一個活人的正常生活。

每當看見老年夫妻互相攙扶著,沿著街道緩緩地走來,我就禁不住感動。他們的能力已經很微弱,不足以給別人以幫助。他們的魅力也已經很微弱,不足以吸引別人幫助他們。於是,他們就用衰老的手臂互相攙扶著,彼此提供一點兒盡管太少但極其需要的幫助。

年輕人結伴走向生活,最多是誌同道合。老年人結伴走向死亡,才真正是相依為命。

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種漂流——它確實是的,對於有些人來說是漂過許多地方,對於所有人來說是漂過歲月之河——那麼,家是什麼呢?

}h3}一、家是一隻船

南方水鄉,我在湖上蕩舟。迎麵駛來一隻漁船,船上炊煙嫋嫋。當船靠近時,我聞到了飯菜的香味,聽到了孩子的嬉笑。這時我恍然悟到,船就是漁民的家。

以船為家,不是太動蕩了嗎?可是,我親眼看到漁民們安之若素,舉止泰然,而船雖小,食住器具,一應俱全,也確實是個家。

於是我轉念想,對於我們,家又何嚐不是一隻船?這是一隻小小的船,卻要載我們穿過多麼漫長的歲月。歲月不會倒流,前麵永遠是陌生的水域,但因為乘在這隻熟悉的船上,我們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但隻要這隻船是牢固的,一切都化為美麗的風景。人世命運莫測,但有了一個好家,有了命運與共的好伴侶,莫測的命運仿佛也不複可怕。

我心中閃過一句詩:“家是一隻船,在漂流中有了親愛。”

望著湖麵上緩緩而行的點點帆影,我暗暗祝禱,願每張風帆下都有一個溫馨的家。

}h3}二、家是溫暖的港灣

正當我欣賞遠處美麗的帆影時,耳畔響起一位哲人的諷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麗的帆船上也有著太多瑣屑的噪音!”

這是尼采對女人的譏評。

可不是嗎,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難免有俗務瑣事、閑言碎語乃至小吵小鬧。

那麼,讓我們揚帆遠航,

然而,凡是經曆過遠洋航行的人都知道,一旦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寂寞已久的心會跳得多麼歡快。如果沒有一片港灣在等待著擁抱我們,無邊無際的大海豈不令我們絕望?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供我們休憩的溫暖的港灣。在我們的靈魂被大海神秘的濤聲陶冶得過分嚴肅以後,家中瑣屑的噪音也許正是上天安排來放鬆我們精神的人間樂曲。

傍晚,征帆紛紛歸來,港灣裏燈火搖曳,人聲喧嘩,把我對大海的沉思冥想打斷了。我站起來,愉快地問候:“晚安,回家的人們!”

}h3}三、家是永遠的岸

我知道世上有一些極驕傲也極荒涼的靈魂,他們永遠無家可歸,讓我們不要去打擾他們。作為普通人,或早或遲,我們需要一個家。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長年漂泊在外,曆盡磨難和誘惑,正是回家的念頭支撐著他,使他克服了一切磨難,抵禦了一切誘惑。最後,當女神卡呂浦索勸他永久留在她的小島上時,他堅辭道:“尊貴的女神,我深知我的老婆在你的光彩下隻會黯然失色,你長生不老,她卻注定要死。可是我仍然天天想家,想回到我的家。”

自古以來,無數詩人詠唱過遊子的思家之情。“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裏,是離人幾行情淚。”家是遊子夢魂縈繞的永遠的岸。

不要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至少,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有一個家讓我們登上岸的。當我們離去時,我們也不願意舉目無親,沒有一個可以向之告別的親人。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裏啟程駛向永恒。我相信,如果靈魂不死,我們在天堂仍將懷念留在塵世的這個家。

迎來小生命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曆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迎來一個新生命,成為人父人母,是人生中的一段無比美妙的時光。

最初的日子裏,我守著搖籃,端詳著沉睡中的嬰兒的聖潔的小臉蛋,心中充滿神秘之感。這個不久前還無跡可尋的小生命,現在突然出現在了我的屋宇裏,她究竟來自何方?單憑自己的力量,我決不可能成為一個父親,我必定是蒙受了一個僥幸得近乎非份的恩寵。嬰兒是真正的天使——天國的使者,她的甜蜜祥和的睡眠,她在睡夢中閃現的謎樣的微笑,她的小身體噴發的花朵般的濃鬱清香,都透露了她所自來的那個神秘國度的信息。

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麼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征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麵,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裏,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麵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跡,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在親自迎來一個新生命的時候,人離天國最近。

在撫養幼崽的日子裏,我們仿佛變回了成年獸,我們確實變回了成年獸。我覺得,做一頭成年獸,這個滋味好極了。作為社會生物,我們平時太多地過著複雜而抽象的生活,現在生活重歸於簡單和具體了。

嬰兒小身體散發的味兒妙不可言,宛如一朵肉身的蓓蕾,那味兒完全是肉體性質的,卻純淨如花香。這是原汁原味的生命,是創世第六日工場裏的氣息。她的芬芳滲透進了她用過的一切,她的小衣服、小被褥,即使洗淨了,疊放在那裏,仍有這芬芳飄出。一間有嬰兒的屋子是上帝的花房,無處不彌漫著新生命的濃鬱的清香。

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是啟示我們回到生命本身的良機。這時候,生命以純粹的形態呈現,尚無社會的堆積物,那樣招我們喜愛,同時也引我們反省。這時候,深藏在我們生命中的種族本能覺醒了,我們突然發現,生命本身是巨大的喜悅,也是偉大的事業。

對於現代人來說,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淨化。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麵,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麵,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仿佛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那麼,從上下兩方麵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回歸簡單和真實。

我以前認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著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現在我才知道,人唯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

為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更新對於世界的感覺。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孩子是使家成其為家的根據。沒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場有點兒過分認真的愛情遊戲。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實質和事業。

男人是天地間的流浪漢,他尋找家園,找到了女人。可是,對於家園,女人有更正確的理解。她知道,接納了一個流浪漢,還遠遠不等於建立了一個家園。於是她著手編築一隻搖籃,——搖籃才是家園的起點和核心。在搖籃四周,和搖籃裏的嬰兒一起,真正的家園生長起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孩子和女人最能使我真實,使我眷戀人生。

親子之愛

性是大自然最奇妙的發明之一,在沒有做父母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大自然的深意,以為它隻是男女之歡。其實,快樂本能是淺層次,背後潛藏著深層次的種族本能。有了孩子,這個本能以巨大的威力突然蘇醒了,一下子把我們變成了忘我舔犢的傻爸傻媽。

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愛和母愛也許是最特別的一種,它極其本能,卻又近乎神聖。愛比克泰德說得好:“孩子一旦生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經為時過晚。”正是在這種似乎被迫的主動之中,我們如同得到神啟一樣領悟了愛的奉獻和犧牲之本質。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本能便向經驗轉化,神聖也便向世俗轉化。於是,教育、代溝、遺產等各種社會性質的問題產生了。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樣疼愛和保護。

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仿佛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的收獲。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隻限於愛子女。

過去常聽說,做父母的如何為子女受苦、奉獻、犧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這受苦同時就是享樂,這奉獻同時就是收獲,這犧牲同時就是滿足。所以,如果要說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愛心的父母,愈會感到所得遠遠大於所予。

其實,任何做父母的,當他們陶醉於孩子的可愛時,都不會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經忘記了孩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巨大快樂,也就是說,忘恩負義了。人們總譴責忘恩負義的子女,殊不知天下還有忘恩負義的父母呢。

有人說性關係是人類最自然的關係,怕未必。須知性關係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能不把他們的社會性帶入這種關係中。相反,當一個成年人麵對自己的幼崽時,他便不能不回歸自然狀態,因為一切社會性的附屬物在這個幼小的對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東西,隻好擱置起來。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社會關係的比重就愈來愈增加了。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欲;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

人們常說,孩子是婚姻的紐帶。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應做消極的理解,似乎為了孩子隻好維持婚姻。孩子對於婚姻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是在實質上加固了婚姻的愛情基礎。

有些年輕人選擇做丁克族的理由是,孩子是第三者,會破壞二人世界的親密。表麵看似乎如此,各人都為孩子付出了愛,給對方的愛好像就減少了。但是,愛所遵循的法則不是加減法,而是乘法。各人給孩子的愛不是從給對方的愛中扣除出來的,而是孩子激發出來的。愛的新源泉打開了,愛的總量增加了,愛的品質提高了,而這一點必定會在夫婦之愛中體現出來。把對方給孩子的愛視為自己的虧損,這是我最無法理解的一種奇怪心理。事實上,雙方都特別愛孩子,夫妻感情一定是加深了而不是減弱了。

對孩子的愛是一個檢驗,一個人連孩子也不愛,正暴露了在愛的能力上的缺陷,不能想象這樣的人會真正去愛一個人,哪怕這個人是他此刻迷戀得要死要活的超級尤物。

父母怎樣愛孩子

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有一些人執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在他們眼中,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一切都要大人教,而大人在孩子身上則學不到任何東西。恕我直言,在我眼中,他們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大人。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

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不過,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仆。

做家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麵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麵是孩子的奴仆、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人也是父母。

從一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

我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譬如說,我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為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為的人,他的無為其實是無能和不得誌;一個自己拚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拚命多少是出於無奈。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在人生中最看重的東西,也就是我在教育上最想讓孩子得到的東西。進一個名牌學校,謀一個賺錢職業,這種東西怎麼有資格成為人生的目標,所以也不能成為教育的目標。我的期望比這高得多,就是願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我肯定不是什麼教子專家,隻不過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而已。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在今天,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抵禦現行教育體製的弊端,給孩子提供一個得以盡可能健康生長的小環境。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點有三。其一,舍得花時間和孩子遊戲、閑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製應試教育體製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對於孩子的未來,我從不做具體的規劃,隻做抽象的定向,就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心智優秀的人。給孩子規定或者哪怕隻是暗示將來具體的職業路徑,是一種僭越和誤導。我隻關心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夠快樂、健康、自由地生長。隻要做到了這一點,他將來做什麼,到時候他自己會做出最好的決定,比我們現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做父母的當然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但隻能負起作為凡人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樂觀堅毅的性格,使他具備依靠自己爭取幸福和承受苦難的能力,不管將來的命運如何,都能以適當的態度麵對。至於孩子將來的命運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麼,做父母的既然無法把握,就隻好不去管它,因為那是上帝的權能。

一個孩子如果他現在的狀態對頭,就沒有必要為他的將來瞎操心了。如果不對頭,操心也沒用。而且,往往正是由於為他的將來操心得太多、太細、太具體,他現在的狀態就不對頭了。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時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劃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二歲時已露端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任何一個孩子都決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隻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如果說,生命早期的精彩紛呈對於做父母的是寶貴財富,那麼,對於孩子自己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無知,尚不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的年紀,它們早已散失在時光中了。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隻能是父母的責任。孩子長大後,把一份他的孩提時代的完整記錄交到他的手上,他會多麼欣喜啊。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天下父母能夠給孩子的禮物,不可能有比這更貴重的了。

我對孩子的期望——

第一個願望:平安。如果想到包圍著她的環境中充滿不測,這個願望幾乎算得上奢侈了。

第二個願望:身心健康地成長。

至於她將來做什麼,有無成就,我不想操心也不必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親疏隨緣

曾有人問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親疏隨緣。這個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對待友誼的態度。

人在世上是不能沒有朋友的。不論天才,還是普通人,沒有朋友都會感到孤單和不幸。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也都會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子。如果一個人活了一輩子連一個朋友也沒有,那麼,他很可能怪僻得離譜,使得人人隻好敬而遠之,或者壞得離譜,以至於人人側目。

不過,一個人又不可能有許多朋友。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誇張,便是一種淺薄的自負。熱中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裏明白,社交場上的主宰決不是友誼,而是時尚、利益或無聊。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根據我的經驗,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兒那樣頻繁相聚。在一切人際關係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離又是任何一種尊重的前提。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在交往中,每人所能給予對方的東西,決不可能超出他自己所擁有的。他在對方身上能夠看到些什麼,大致也取決於他自己擁有些什麼。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們身上都有一種直覺,當我們初次與人相識時,隻要一開始談話,就很快能夠感覺到彼此是否相投。當兩個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時,或者非常遠離時,我們的本能下判斷最快,立刻會感到默契或抵牾。對於那些中間狀態,我們也許要稍費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們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這就說明,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們開始交往之前就決定了的事情。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疏,並不是由願望決定的,而是由有關的人各自的心性及其契合程度決定的。願望也應該出自心性的認同,超出於此,我們就有理由懷疑那是別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麵的動機。利益之交也無可厚非,但雙方應該心裏明白,最好還擺到桌麵上講明白,千萬不要頂著友誼的名義。凡是頂著友誼名義的利益之交,最後沒有不破裂的,到頭來還互相指責對方不夠朋友,為友誼的脆弱大表義憤。其實,關友誼什麼事呢,所謂友誼一開始就是假的,不過是利益的麵具和工具罷了。今天的人們給了它一個恰當的名稱,叫感情投資,這就比較誠實了,我希望人們更誠實一步,在投資時把自己的利潤指標也通知被投資方。

當然,不能排除一種情況:開始時友誼是真的,隻是到了後來,麵對利益的引誘,一方對另一方做了不義的事,導致友誼破裂。在今日的商業社會中,這種情況也是司空見慣的。我不想去分析那行不義的一方的人品究竟是本來如此,現在暴露了,還是現在才變壞的,因為這種分析過於複雜。我想說的是,麵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取的態度也是親疏隨緣,不要企圖去挽救什麼,更不要陷在已經不存在的昔日友誼中,感到憤憤不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應該知道,一個人的人品是天性和環境的產物,這兩者都不是你能夠左右的,你隻能把它們的產物作為既定事實接受下來。跳出個人的恩怨,做一個認識者,借自己的遭遇認識人生和社會,你就會獲得平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