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情感體驗(1 / 3)

第二編 情感體驗

愛的價值在於它自身,而不在於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象。}/bl}

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bl}

正是通過親情、性愛、友愛等等這些最具體的愛,我們才不斷地建立和豐富了與世界的聯係。深深地愛一個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隻是與這個人的聯係,而且也是與整個人生的聯係。一個從來不曾深愛過的人與人生的聯係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但他會感覺到自己隻是一個局外人。愛的經曆決定了人生內涵的廣度和深度,一個人的愛的經曆越是深刻和豐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場。

如果說愛的經曆豐富了人生,那麼,愛的體驗則豐富了心靈。不管愛的經曆是否順利,所得到的體驗對於心靈都是寶貴的收入。因為愛,我們才有了觀察人性和事物的濃厚興趣。因為挫折,我們的觀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個人曆盡挫折而仍葆愛心,正證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夠富有,所以輸得起。

相思不隻是苦,苦中也有甜。心裏惦著一個人,並且知道那個人心裏也惦著自己,豈不比無人可惦記好得多?人是應該有所牽掛的,情感的牽掛使我們與人生有了緊密的聯係。那些號稱一無牽掛的人其實最可悲,他們活得輕飄而空虛。

一切終將黯淡,唯有被愛的目光鍍過金的日子在歲月的深穀裏永遠閃著光芒。

我愛故我在。

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的,也是最遠的。

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愛的價值在於它自身,而不在於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在愛的過程中間,才會有“最”的體驗和想象。

大自然提供的隻是素材,唯有愛才能把這素材創造成完美的作品。

人們說愛,總是提出種種條件,埋怨遇不到符合這些條件的值得愛的對象。也許有一天遇到了,但愛仍未出現。那一個城市非常美,我在那裏旅遊時曾心曠神怡,但離開後並沒有夢魂牽繞。那一個女人非常美,我邂逅她時幾乎一見鍾情,但錯過了並沒有日思夜想。人們舉著條件去找愛,但愛並不存在於各種條件的哪怕最完美的組合之中。

愛不是對象,愛是關係,是你在對象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你培育的園林沒有皇家花園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園林而不是皇家花園。你相濡以沫的女人沒有女明星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女人而不是女明星。也許你願意用你的園林換皇家花園,用你的女人換女明星,但那時候支配你的不是愛,而是欲望。

愛的給予既不是謙卑的奉獻,也不是傲慢的施舍,它是出於內在的豐盈的自然而然的流溢,因而是超越於道德和功利的考慮的。尼采說得好:“凡出於愛心所為,皆與善惡無關。”愛心如同光源,愛者的幸福就在於光照萬物。愛心又如同甘泉,愛者的幸福就在於澤被大地。豐盈的愛心使人像神一樣博大,所以,《聖經》裏說:“神就是愛。”

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往往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

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

愛是一種精神素質,而挫折則是這種素質的試金石。

在這世界上,誰和誰的相遇不是偶然的呢?分歧在於對偶然的評價。在茫茫人海裏,兩個個體相遇的幾率隻是千千萬萬分之一,而這兩個個體終於極其偶然地相遇了。我們是應該因此而珍惜這個相遇呢,還是因此而輕視它們?假如偶然是應該蔑視的,則首先要遭到蔑視的是生命本身,因為在宇宙永恒的生成變化中,每一個生命誕生的幾率幾乎等於零。然而,倘若一個偶然誕生的生命竟能成就不朽的功業,豈不更證明了這個生命的偉大?同樣,世上並無命定的情緣,凡緣皆屬偶然,好的情緣的魔力豈不恰恰在於,最偶然的相遇卻喚起了最深刻的命運之感?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麼普通又多麼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個生命都是那麼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卻畢竟降生了,然後又將必然地離去。想一想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每一個生命的誕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是一種奇跡呢。有時我甚至覺得,兩個生命在世上同時存在過,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我相信,對於生命的這種珍惜和體悟乃是一切人間之愛的至深的源泉。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卻是萬劫不複。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裏的天涯淪落人?

你說你愛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當作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來愛,那麼你的愛還是比較有限。你愛她的美麗、溫柔、賢惠、聰明,當然都對,但這些品質在別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惟獨她的生命,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她,卻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無法重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麼都能重複,戀愛可以再談,配偶可以另擇,身份可以炮製,錢財可以重掙,甚至曆史也可以重演,惟獨生命不能。

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愛情,一對男女原本素不相識,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這是相遇。親情,一個生命投胎到一個人家,把一對男女認作父母,這是相遇。友情,兩個獨立靈魂之間的共鳴和相知,這是相遇。

相遇是一種緣。愛情,親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麼偶然,又多麼珍貴。

當我們的親人遠行或故世之後,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們的好處,悔恨自己的疏忽和過錯。然而,事實上,即使尚未生離死別,我們所愛的人何嚐不是在時時刻刻離我們而去呢?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正無可挽回地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於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劫掠。你還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隻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許多人喜歡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會覺得人生十分美好,這個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個內心很獨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沒有人獨立到了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善意的地步。

那麼,我們就應該經常想到,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他們都有這同樣的需要。這賦予了我們一種責任:對於我們周圍的人來說,這個世界是否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愛他們、善待他們,並且把愛和善意表達出來。

當親友中某個人去世時,我們往往會後悔,有些一直想對他說的話再也沒有機會說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們隨時麵臨著太遲的可能性。

因此,你心中不但要有愛和善意,而且要及時地表達,讓那個與之相關的人和你共享。

當我們說到愛的時候,我們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被愛。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幸福係於被他人所愛的程度,一旦在這方麵受挫,就覺得自己非常不幸。當然,對於我們的幸福來說,被愛是重要的。如果我們得到的愛太少,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冷酷,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很孤單。然而,與是否被愛相比,有無愛心卻是更重要的。一個缺少被愛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則是一個冷漠的人。孤獨的人隻要具有愛心,他仍會有孤獨中的幸福,如雪萊所說,當他的愛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無可寄托時,便會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並因此而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可是,倘若一個人沒有愛心,則無論他表麵上的生活多麼熱鬧,幸福的源泉已經枯竭,他那顆冷漠的心是決不可能真正快樂的。

一個隻想被人愛而沒有愛人之心的人,其實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他真正在乎的也不是被愛,而是占有。愛心是與占有欲正相反對的東西。愛本質上是一種給予,而愛的幸福就在這給予之中。許多賢哲都指出,給予比得到更幸福。一個明顯的證據是親子之愛,有愛心的父母在照料和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便感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愛情中,也是當你體會到你給你所愛的人帶來了幸福之時,你自己才最感到幸福。

人在愛時都太容易在乎被愛,視為權利,在被愛時又都太容易看輕被愛,受之當然。如果反過來,有愛心而不求回報,對被愛知珍惜卻不計較,人就愛得有尊嚴、活得有器度了。

對於個人來說,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在被愛方麵受挫,例如失戀、朋友反目等等,而是愛心的喪失,從而失去了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愛心的普遍喪失則是可怕的,它的確會使世界變得冷如冰窟,荒如沙漠。在這樣的環境中,善良的人們不免寒心,但我希望他們不要因此也趨於冷漠,而是要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同時,仍葆有一顆愛心。應該相信,世上善良的人總是多數,愛心必能喚起愛心。不論個人還是社會,隻要愛心猶存,就有希望。

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兩種需要。在相愛者之間,如果這兩種需要不能同時在對方身上獲得滿足,便潛伏著危機。那慣常被疼的一方最好不要以為,你遇到了一個隻想疼人不想被人疼的純粹父親型的男人或純粹母親型的女人。在這茫茫宇宙間,有誰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兒?

有一句諺語說:“因為愛而愛是神,因為被愛而愛是人。”說得對。人畢竟是人,不是神。所以,不論是誰,不論他(她)多麼癡情或多麼崇高,如果他的愛長期沒有回報,始終不被愛,他的愛是堅持不下去的。

與平庸妥協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心愛的人離你而去,你一定會痛苦。愛的激情離你而去,你卻絲毫不感到痛苦,因為你的死去的心已經沒有了感覺痛苦的能力。

愛的反義詞不是孤獨,也不是恨,而是冷漠。孤獨者和恨者都是會愛的,冷漠者卻與愛完全無緣。如果說孤獨是愛心的沒有著落,恨是愛心的受挫,那麼,冷漠就是愛心的死滅。無論對於個人來說,還是對於社會來說,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個人失去生活的意義,使社會發生道德的危機。在我看來,當今社會最觸目驚心的現象之一便是人心的冷漠。在一個太重功利的社會裏,冷漠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從而使有愛心的人更感到孤獨,甚至感到憤恨。不過,讓我們記住,我們不要由孤獨和憤恨而也墮入冷漠,保護愛心、拒絕冷漠乃是我們對於自己的靈魂的一份責任,也是我們對於社會的一份責任。

我樂於承認,在當今這個講究實際的時代,愛是一種犯傻的能力。可不,犯傻也是一種能力,無此能力的人至多隻犯一次傻,然後就學聰明了,從此看破了天下一切男人或女人的真相,不再受愛蒙蔽,而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即使受挫仍不吸取教訓,始終相信世上必有他所尋求的真愛。正是因為仍有這些肯犯傻能犯傻的男女存在,所以尋求真愛的努力始終是有希望的。

多麼純粹和熱烈的愛,隻要是人間的真實的愛,就必然具有人間性,沾染了人間的煙火味。不但親子之愛,而且一切人間之愛,包括戀人的情愛,佳侶的恩愛,人間性都是必有的性質。如果羅密歐與朱麗葉真能喜結良緣,日久相伴,兩人一定也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摩擦。我們都生活在現象之中,都隻能通過現象來體悟本質,沒有人直接生活在愛的本質之中。如果有誰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愛的本質展示給人們看,不用說,那肯定是在做秀,而且做得很不高明。

我突然感到這樣憂傷。我思念著愛我或怨我的男人和女人,我又想到總有一天他們連同他們的愛和怨都不再存在,如此觸動我心緒的這小小的情感天地不再存在,我自己也不再存在。我突然感到這樣憂傷……

愛與孤獨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

凡人群聚集之處,必有孤獨。我懷著我的孤獨,離開人群,來到郊外。我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

原來,孤獨也是一種愛。

由於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當我獨自在田野裏徘徊時,那些花朵、小草、樹木、河流之所以能給我以慰藉,正是因為我隱約預感到,我可能會和另一顆同樣愛它們的靈魂相遇。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

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

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為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愛和孤獨其實是同一種情感,它們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愈是在我們感覺孤獨之時,我們便愈是懷有強烈的愛之渴望。也許可以說,一個人對孤獨的體驗與他對愛的體驗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獨的深度大致決定了他的愛的容量。孤獨和愛是互為根源的,孤獨無非是愛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也無非是對他人之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從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偶然地來到世上,又必然地離去。正是因為這種根本性的孤獨境遇,才有了愛的價值,愛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兒,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愛,都想要有人疼。我們並非隻在年幼時需要來自父母的疼愛,即使在年長時從愛侶那裏,年老時從晚輩那裏,孤兒尋找父母的隱秘渴望都始終伴隨著我們,我們仍然期待著父母式的疼愛。另一方麵,如果我們想到與我們一起暫時居住在這顆星球上的任何人,包括我們的親人,都是宇宙中的孤兒,我們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大悲憫,由此而生出一種博大的愛心。我相信,愛心最深厚的基礎是在這種大悲憫之中,而不是在別的地方。譬如說性愛,當然是離不開性欲的衝動或旨趣的相投的,但是,假如你沒有那種把你的愛侶當做一個孤兒來疼愛的心情,我敢斷定你的愛情還是比較自私的。即使是子女對父母的愛,其中最刻骨銘心的因素也不是受了養育之後的感恩,而是無法阻擋父母老去的絕望,在這種絕望之中,父母作為無人能夠保護的孤兒的形象清晰地展現在了你的眼前。

在愛與孤獨之間並不存在此長彼消的關係,現實的人間之愛不可能根除心靈對於孤獨的體驗,而且在我看來,我們也不應該對愛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一旦沒有了對孤獨的體驗,愛便失去了品格和動力。在兩個不懂得品味孤獨之美的人之間,愛必流於瑣屑和平庸。

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

是的,甚至連愛也不能。凡是領悟人生這樣一種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愛得最熱烈時也不會做愛的奴隸。

當一個孤獨尋找另一個孤獨時,便有了愛的欲望。可是,兩個孤獨到了一起就能夠擺脫孤獨了嗎?

孤獨之不可消除,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在這條無盡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終就會看破小愛的限度,而尋求大愛,或者——超越一切愛,而達於無愛。

愛可以撫慰孤獨,卻不能也不該消除孤獨。如果愛妄圖消除孤獨,就會失去分寸,走向反麵。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裏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帕斯卡爾說:“我們由於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們也由於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種交往是兩個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它是馬丁·布伯所說的那種“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滿愛,又尊重孤獨;相反,後一種交往則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場”,既褻瀆了愛,又羞辱了孤獨。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

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一切愛都基於生命的欲望,而欲望不免造成痛苦。所以,許多哲學家主張節欲或禁欲,視寧靜、無紛擾的心境為幸福。但另一些哲學家卻認為拚命感受生命的歡樂和痛苦才是幸福,對於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終歸比沒有好。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隻能靠你自己,——永遠如此。隻要你心中的那個美好的天地完好無損,那塊新大陸常新,就沒有人能奪走你的幸福。

在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這樣一個伴侶,我和她互相視為命根子,真正感到誰也缺不了誰。我自問是一個很有自我的人,能夠欣賞孤獨、寂寞、獨處的妙趣,但我就是不能沒有這樣一個伴侶,如果沒有,孤獨、寂寞、獨處就會失去妙趣,我會感到自己孤零零地生活在無邊的荒漠中。

獨身的最大弊病是孤獨,乃至在孤獨中死去。可是,孤獨既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享受,而再好的婚姻也不能完全免除孤獨的痛苦,卻多少會損害孤獨的享受。至於死,任何親人的在場都不能阻擋它的必然到來,而且死在本質上總是孤獨的。

“有人獨倚晚妝樓”——何等有力的引誘!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愛的缺席。女人一孤獨,就招人憐愛了。

相反,在某種意義上,孤獨是男人的本分。

當我們知道了愛的難度,或者知道了愛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友誼。當我們知道了友誼的難度,或者知道了友誼的限度,我們就談論孤獨。當然,談論孤獨仍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我把我的孤獨丟失在路上了。許多熱心人圍著我,要幫我尋找。我等著他們走開。如果他們不走開,我怎麼能找回我的孤獨呢?如果找不回我的孤獨,我又怎麼來見你呢?

大愛和小愛

人與人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為什麼會仇恨?因為利益的爭奪,觀念的差異,隔膜,誤會,等等。一句話,因為狹隘。一切恨都溯源於人的局限,都證明了人的局限。愛在哪裏?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

隻愛你的親人和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敵也是容易的,因為這都是出於一個有局限性的人的本能。做一個父親愛自己的孩子,做一個男人愛年輕漂亮的女人,做一個處在種種人際關係中的人愛那些善待自己的人,這有什麼難呢?作為某族的一員恨敵族,作為某國的臣民恨敵國,作為正宗的信徒恨異教徒,作為情欲之人恨傷了你的感情、損了你的利益的人,這有什麼難呢?難的是超越所有這些局限,不受狹隘的本能和習俗的支配,作為宇宙之子卻有宇宙之父的胸懷,愛宇宙間的一切生靈。

有人打了你的右臉,你就一定要回打他嗎?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仇相生,怨怨相報,何時了結?那打你的人在打你的時候是狹隘的,被胸中的怒氣支配了,你又被他激怒,你們就一齊在狹隘中走不出來了。耶穌要你把左臉也送上去,這也許隻是一個比喻,意思是要你絲毫不存計較之心,遠離狹隘。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已經上升得很高,你真正做了被打的你的肉軀的主人。相反,那計較的人隻念著自己被打的右臉,他的心才成了他的右臉的奴隸。我開始相信,在右臉被打後把左臉送上去的姿態也可以是充滿尊嚴的。

無論佛教還是基督教,都把人間親情視為覺悟的障礙。喬答摩王子棄家出走,隱居叢林,然後才成佛陀。耶穌當著教眾之麵,不認前來尋他的母親和兄弟,隻認自己的門徒是親人。然而,我對這種絕情之舉始終不能讚賞。

誠然,在許多時候,塵軀的小愛會妨礙靈魂的大愛,俗世的拖累會阻擋精神的步伐。可是,也許這正是檢驗一個人的心靈力度的場合。難的不是避世修行,而是肩著人世間的重負依然走在朝聖路上。一味沉湎於小愛固然是一種迷妄,以大愛否定小愛也是一種迷妄。大愛者理應不棄小愛,而以大愛賦予小愛以精神的光芒,在愛父母、愛妻子、愛兒女、愛朋友中也體味到一種萬有一體的情懷。

一個人隻要活著,他的靈魂與肉身就不可能截然分開,在他的塵世經曆中處處可以辨認出他的靈魂行走的姿態。唯有到了肉身死亡之時,靈魂擺脫肉身才是自然的,在此之前無論用什麼方式強行分開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內心緊張和不自信的表現。不錯,在一切對塵軀之愛的否定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動機,就是及早割斷和塵世的聯係,為死亡預做準備。可是,如果遁入空門,禁絕一切生命的欲念,藉此而達於對死亡無動於衷,這算什麼徹悟呢?真正的徹悟是在戀生的同時不畏死,始終懷著對親人的摯愛,而在最後時刻仍能從容麵對生死的訣別。

我曾經無數次地想,在無限時空的一個短暫時間和一個狹小空間,我們一家三口——準確地說,我們這三個靈魂——極其偶然地相遇,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家,相濡以沫,彼此相愛。我無比地愛這個家,愛我的妻子和孩子。可是,和我相遇的完全可能是別的靈魂,我完全可能和別的女人結婚,有別的孩子。那麼,在那種情況下,我就會不愛我的家,不愛我的妻子和孩子了嗎?當然不是,我仍然會愛。這難道不是說明,這一個實現了的具體的小愛隻是無數個可能的小愛的一個代表,進一步說,隻是普遍的生命之愛和靈魂之愛的一個代表?我正是首先通過愛我的親人來愛一切生命和靈魂的。人間若有大愛,就隻能首先以小愛的形式存在,隻能從小愛中發端和升華。一個人真正從小愛中領悟了愛的實質,他就已經進入到大愛的境界中了。同樣,凡是鄙棄小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和大愛無緣,一切愛的姿態和言論都隻是表演而已。

以大愛之心珍惜人生中一切美好的相遇,珍惜已經得到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每一個小愛中實現大愛的境界。

真正富有人道精神的人,所擁有的不是那種淺薄的仁慈,也不是那種空洞的博愛,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上的豐富。因為豐富,所以能體驗一切人間悲歡。也因為豐富,所以對情感的敏銳感應不會流於病態纖巧。他細膩而不柔弱,有力而不冷漠,這是一顆博大至深的心靈。

性與愛

愛,就是在這一世尋找那個仿佛在前世失散的親人,就是在人世間尋找那個最親的親人。}/bl}

好的愛情是雙方以自由為最高贈禮的灑脫,以及決不濫用這一份自由的珍惜。}/bl}

憑人力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愛情卻要靠天意。}/bl}

性始終是自然界的一大神秘。無論生為男人,還是生為女人,我們都身在這神秘之中。對於神秘,人隻能驚奇和欣賞。一個男人走向一個女人,一個女人走向一個男人,即將發生的不僅是兩個人的相遇,而且是兩個人各自與神秘的相遇。在一切美好的兩性關係中,不管當事人是否意識到,對性的神秘感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沒有了這種神秘感,一個人在異性世界裏無論怎樣如魚得水,所經曆的都隻是一些物理事件罷了。

在創世第六天,上帝的靈感達於頂峰,創造了最奇妙的作品——男人和女人。

然而,這些被造物今天卻陷入了無聊的爭論。

有一些極端的女權主義者竭力證明,男人和女人之間並無任何重要的差異,僅僅因為社會的原因,這些差異被誇大了,造成了萬惡的性別歧視。

還有一些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承認兩性之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著差異,但熱中於評判這些差異,爭論哪一性更優秀,上帝更寵愛誰。

我對所有這些爭論都感到隔膜。

人們怎麼看不到,上帝的傑作不是單獨的某一性,而正是兩性的差異,這差異裏傾注了造物主的全部奇思妙想。一個領會了上帝的靈感的人才不理睬這種爭論呢,他寧願把兩性的差異本身當作神的禮物,懷著感恩之心來欣賞和享用。

超出一切性別論爭的一個事實是,自有人類以來,男女兩性就始終互相吸引和尋找,不可遏止地要結合為一體。對於這個事實,柏拉圖的著作裏有一種解釋:很早的時候,人都是雙性人,身體像一隻圓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後來被從中間劈開了,所以每個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重歸於完整。我曾經認為這種解釋太幼稚,而現在,聽多了現代人的性別論爭,我忽然領悟了它的深刻的寓意。

寓意之一:無論是男性特質還是女性特質,孤立起來都是缺點,都造成了片麵的人性,結合起來便都是優點,都是構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譬如說,如果說男性剛強,女性溫柔,那麼,隻剛不柔便成脆,隻柔不剛便成軟,剛柔相濟才是韌。

寓意之二:兩性特質的區分僅是相對的,從本原上說,它們並存於每個人身上。一個剛強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內在的溫柔,一個溫柔的女人也可以具有內在的剛強。一個人越是蘊含異性特質,在人性上就越豐富和完整,也因此越善於在異性身上認出和欣賞自己的另一半。相反,那些為性別優劣爭吵不休的人,容我直說,他們的誤區不隻在理論上,真正的問題很可能出在他們的人性已經過於片麵化了。借用柏拉圖的寓言來說,他們是被劈開得太久了,以至於隻能僵持於自己的這一半,認不出自己的另一半了。

不應該否認兩性心理特征的差異。大致而論,在氣質上,女性偏於柔弱,男性偏於剛強,在智力上,女性偏於感性,男性偏於理性。當然,這種區別決不是絕對的。事實上,許多傑出人物是集兩性的優點於一身的。然而,其前提是保持本性別的優點。丟掉這個前提,譬如說,直覺遲鈍的女人,邏輯思維混亂的男人,就很難優秀。

也許,在一定意義上,最優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體的,既賦有本性別的鮮明特征,又巧妙地揉進了另一性別的優點。大自然仿佛要通過他們來顯示自己的最高目的——陰與陽的統一。

一個女精神分析學家告訴我們:精子是一個前進的箭頭,卵子是一個封閉的圓圈,所以,男人好鬥外向,女人溫和內向。她還告訴我們:在性生活中,女性的快感是全身心的,男性的快感則集中於性器官,所以,女性在整體性方麵的能力要高於男性。

一個男哲學家告訴我們:男人每隔幾天就能產生出數億個精子,女人將近一個月才能產生出一個卵子,所以,一個男人理應娶許多妻子,而一個女人則理應忠於一個丈夫。

都是從性生理現象中找根據,結論卻互相敵對。

我要問這位女精神分析學家:精子也很像一條輕盈的魚,卵子也很像一隻遲鈍的水母,這是否意味著男人比女人活潑可愛?我還要問她:在性生活中,男人射出精子,而女人接受,這是否意味著女性的確是一個被動的性別?

我要問這位男哲學家:在一次幸運的性交中,上億個精子裏隻有一個被卵子接受,其餘均遭淘汰,這是否意味著男人在數量上過於泛濫,應當由女人來對他們加以精選而淘汰掉大多數?

我真正要說的是:性生理現象的類比不能成為性別褒貶的論據。

叔本華說:人有兩極,即生殖器和大腦,前者是盲目的欲望衝動,後者是純粹的認識主體。對應於太陽的兩種功能,生殖器是熱,使生命成為可能,大腦是光,使認識成為可能。

很巧妙的說法,但多少有些貶低了性的意義。

人有生殖器,使得人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命的延續,不得不受欲望的支配和折磨。用自然的眼光看,人在發情、求偶、交配時的狀態與動物並無本質的不同,一樣缺乏理智,一樣盲目衝動,甚至一樣不堪入目。在此意義上,性的確最充分地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麵,是人永遠屬於動物界的鐵證。

但是,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人隻有大腦,沒有生殖器,會怎麼樣呢?沒有生殖器的希臘人還會為了絕世美女海倫打仗,還會誕生流傳千古的荷馬史詩嗎?沒有旺盛的情欲,還會有拉斐爾的畫和歌德的詩嗎?總之,姑且假定人類能無性繁殖,倘若那樣,人類還會有藝術乃至文化嗎?在人類的文化創造中,性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貢獻決不亞於大腦。

情欲既是卑賤的,把人按倒在獸性的塵土中,又是偉大的,把人提升到神性的天堂上。性是生命之門,上帝用它向人喻示了生命的卑賤和偉大。

性愛是人生之愛的原動力。一個完全不愛異性的人不可能愛人生。

食欲引起初級革命,性欲引起高級革命。

人在愛情中自願放棄意誌自由,在婚姻中被迫放棄意誌自由。性是意誌自由的天敵嗎?

在上帝的賜予中,性是最公平的。一個人不論窮富美醜,都能從性交中得到快樂,而且其快樂的程度並不取決於他的窮富美醜。

愛情

有一個字,內心嚴肅的人最不容易說出口,有時是因為它太假,有時是因為它太真。

愛情不風流,愛情是兩性之間最嚴肅的一件事。

調情是輕鬆的,愛情是沉重的。風流韻事不過是軀體的遊戲,至多還是感情的遊戲。可是,當真的愛情來臨時,靈魂因恐懼和狂喜而顫栗了。

愛情不風流,因為它是靈魂的事。真正的愛情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肉體的親昵僅是它的結果。不管持續時間是長是短,這樣的相遇極其莊嚴,雙方的靈魂必深受震撼。相反,在風流韻事中,靈魂並不真正在場,一點兒小感情隻是肉欲的作料。

愛情不風流,因為它極認真。正因為此,愛情始終麵臨著失敗的危險,如果失敗又會留下很深的創傷,這創傷甚至可能終身不愈。熱戀者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對方並被對方充滿,一旦愛情結束,就往往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風流韻事卻無所謂真正的成功或失敗,投入甚少,所以退出也甚易。

兩性之間真正熱烈的愛情未必是溫馨的。這裏無須舉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奧涅金與達吉亞娜,賈寶玉與林黛玉。每一個經曆過熱戀的人都不妨自問,真愛是否隻有甜蜜,沒有苦澀,隻有和諧,沒有衝突,隻有溫暖的春天,沒有炎夏和寒冬?我不否認愛情中也有溫馨的時刻,即兩情相悅、心滿意足的時刻,這樣的時刻自有其價值,可是,倘若把它樹為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會扼殺一切深邃的愛情所固有的悲劇性因素,把愛情降為平庸的人間喜劇。

就像一萬部豔情小說也不能填補《紅樓夢》的殘缺一樣,一萬件風流韻事也不能填補愛情的空白。

真正的愛情也許會讓人付出撕心裂肺的代價,但一定也能使人得到刻骨銘心的收獲。

愛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難盡,它無比甜美,帶給人的卻常是無奈、惆悵、苦惱和憂傷。不過,這些痛苦的體驗又何嚐不是愛情的豐厚贈禮,一份首先屬於心靈、然後屬於藝術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大詩人的作品就是證明。

幸福是難的。也許,潛藏在真正的愛情背後的是深沉的憂傷,潛藏在現代式的尋歡作樂背後的是空虛。兩相比較,前者無限高於後者。

愛情的質量取決於相愛者的靈魂的質量。真正高質量的愛情隻能發生在兩個富有個性的人之間。

對於靈魂的相知來說,最重要的是兩顆靈魂本身的豐富以及由此產生的互相吸引,而決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於幻想的愛情太脆弱,幸福的愛情究竟可能嗎?我知道有一種真實,它能不斷地激起幻想,有一種幻想,它能不斷地化為真實。我相信,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

給愛情劃界時不妨寬容一些,以便為人生種種美好的遭遇保留懷念的權利。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衝突,還是伴隨著細小爭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曆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我不相信人一生隻能愛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須愛許多次。次數不說明問題。愛情的容量即一個人的心靈的容量。你是深穀,一次愛情就像一道江河,許多次愛情就像許多浪花。你是淺灘,一次愛情隻是一條細流,許多次愛情也隻是許多泡沫。

一個人的愛情經曆並不限於與某一個或某幾個特定異性之間的恩恩怨怨,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異性世界的總體感受。

愛情不是人生中一個凝固的點,而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中也許有壯觀的激流,但也必然會有平緩的流程,也許有明顯的主航道,但也可能會有支流和暗流。除此之外,天上的雲彩和兩岸的景物會在河麵上映出倒影,晚來的風雨會在河麵上吹起漣漪,打起浪花。讓我們承認,所有這一切都是這條河的組成部分,共同造就了我們生命中的美麗的愛情風景。

愛情不論短暫或長久,都是美好的。甚至陌生異性之間毫無結果的好感,定睛的一瞥,朦朧的激動,莫名的惆悵,也是美好的。因為,能夠感受這一切的那顆心畢竟是年輕的。生活中若沒有邂逅以及對邂逅的期待,未免太乏味了。人生魅力的前提之一是,新的愛情的可能性始終向你敞開著,哪怕你並不去實現它們。如果愛情的天空注定不再有新的雲朵飄過,異性世界對你不再有任何新的誘惑,人生豈不太乏味了?

不要以成敗論人生,也不要以成敗論愛情。

現實中的愛情多半是失敗的,不是敗於難成眷屬的無奈,就是敗於終成眷屬的厭倦。然而,無奈留下了永久的懷戀,厭倦激起了常新的追求,這又未嚐不是愛情本身的成功。

說到底,愛情是超越於成敗的。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你能說你做了一個成功的夢或失敗的夢嗎?

愛情既是在異性世界中的探險,帶來發現的驚喜,也是在某一異性身邊的定居,帶來家園的安寧。但探險不是獵奇,定居也不是占有。毋寧說,好的愛情是雙方以自由為最高贈禮的灑脫,以及決不濫用這一份自由的珍惜。

好的愛情有韌性,拉得開,但又扯不斷。

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製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好的兩性關係有彈性,彼此既非僵硬地占有,也非軟弱地依附。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禮物是自由,兩個自由人之間的愛具有必要的張力,它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粘滯。沒有縫隙的愛太可怕了,愛情在其中失去了呼吸的空間,遲早會窒息。

世上並無命定的姻緣,但是,那種一見傾心、終生眷戀的愛情的確具有一種命運般的力量。

愛情是盲目的,隻要情投意合,仿佛就一醜遮百醜。愛情是心明眼亮的,隻要情深意真,確實就一醜遮百醜。

一個愛情的生存時間或長或短,但必須有一個最短限度,這是愛情之為愛情的質的保證。小於這個限度,兩情無論怎樣熱烈,也隻能算作一時的迷戀,不能稱作愛情。

愛情與事業,人生的兩大追求,其實質為一,均是自我確認的方式。愛情是通過某一異性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事業是通過社會的承認來確認自身的價值。

人們常說,愛情使人喪失自我。但還有相反的情形:愛情使人發現自我。在愛人麵前,誰不是突然驚喜地發現,他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平時疏忽的好東西?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獻給愛人,於是他尋找,他果然找到了。呈獻的願望導致了發現。沒有呈獻的願望,也許一輩子發現不了。

憑人力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愛情卻要靠天意。

看兩人是否相愛,一個可靠尺度是看他們是否互相玩味和欣賞。兩個相愛者之間必定是常常互相玩味的,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要玩,越玩越覺得有味。如果有一天覺得索然無味,毫無玩興,愛就蕩然無存了。

愛情是靈魂的化學反應。真正相愛的兩人之間有一種親和力,不斷地分解,化合,更新。親和力愈大,反應愈激烈持久,愛情就愈熱烈鞏固。

性愛哲學

愛情,作為獸性和神性的混合,本質上是悲劇性的。獸性驅使人尋求肉欲的滿足,神性驅使人追求毫無瑕疵的聖潔的美,而愛情則試圖把兩者在一個具體的異性身上統一起來,這種統一是多麼不牢靠啊。由於自身所包含的獸性,愛情必然激發起一種瘋狂的占有欲,從而把一個有限的對象當作目的本身。由於自身所包含的神性,愛情又試圖在這有限的對象身上實現無限的美——完美。愛情所包含的這種內在的矛盾在心理上造成了多少幻覺和幻覺的破滅,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導演了多少拋棄和被拋棄的悲劇。

確切地說,愛情不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愛情就是人性,它是兩性關係剖麵上的人性。凡人性所具有的優點和弱點,它都具有。人性和愛情是注定不能擺脫動物性的根抵的。在人性的國度裏,獸性保持著它世襲的領地,神性卻不斷地開拓新的疆土,大約這就是人性的進步吧。

人不是木石,有一個血肉之軀,這個血肉之軀有欲望,需要得到滿足。人又不僅是動物,有一個靈魂,靈魂要求欲望在一種升華的形式中得到滿足,即具有美感,這差不多就是愛了,柏拉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愛情定義為“在美中孕育”。

在精神的、形而上的層麵上,愛情是為自己的孤獨尋找一個守護者。在世俗的、形而下的層麵上,愛情又是由性欲發動的對異性的愛慕。現實中的愛情是這兩種衝動的混合,表現為在異性世界裏尋找那個守護者。在異性世界裏尋找是必然的,找到誰則是偶然的。當一個人不隻是把另一個人作為一個異性來愛慕,而且認定她(他)就是那個守護者之時,這就已經是愛情而不僅僅是情欲了。愛情與情欲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包含了這一至關重要的認定。

也許愛情的困難在於,它要把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結合在一起,反而使它們混淆不清了。假如一個人看清了那種形而上的孤獨是不可能靠性愛解除的,於是幹脆放棄這徒勞的努力,把孤獨收歸己有,對異性隻以情欲相求,會如何呢?把性與愛拉扯在一起,使性也變得沉重了。那麼,把性和愛分開,不再讓它宣告愛或不愛,使它成為一種中性的東西,是否輕鬆得多?事實證明,結果往往是更加失落,在無愛的性亂中,被排除在外的靈魂愈發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人有靈魂,靈魂必尋求愛,這注定了人不可能回到純粹的動物狀態。那麼,承受性與愛的悖論便是人的無可避免的命運了。

愛情是兩個整體的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在這個情感關係中,兩人的人生觀是否相洽,相洽到什麼程度,一定會發生重要的作用。所謂高質量的愛情,一個必要條件是相洽的程度高。

但是,愛情又不隻是人生觀相洽的事情,相洽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在愛情的發生中,性吸引和審美方麵的強烈感受往往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你在熱戀中?恭喜你,盡情地享受吧。不過請記住,沒有人能夠生活在愛的本質之中,我們都生活在現象之中,都隻能通過現象來領悟本質。

可恨又可愛的現象世界,給我們快樂和苦惱,給我們昨天和明天,還給了我們不確定性。

無論你此刻陶醉於一個多麼熱烈的愛情,都不可用它來否定你曾有的人間情感的價值。你要在你的天地中給它一個恰當的位置,這天空是你的一生的靈魂追求,這大地是你的一生的塵世經曆。

愛,就是在這一世尋找那個仿佛在前世失散的親人,就是在人世間尋找那個最親的親人。

哪怕有情人終成眷屬,那陪伴著輪回轉世的愛人也永在互相的尋找之中,在互相的尋找之中方有永恒的愛情。

我心目中的上帝是頑皮的,富有遊戲精神。在他眼裏,塵世上最莊嚴的宣誓儀式也是過家家,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也是人間喜劇。

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倘用理性的刀刃去解析夢,再美麗的夢也會失去它的美。弗洛伊德對夢和性意識的解析就破壞了不少生活的詩意。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生活本身使夢破滅了,這時候,對夢作理性的反省,認清它的美的虛幻,其實是一種解脫的手段。我相信毛姆就屬於這種情況。

事實上,世上確無命定姻緣,男女之愛充滿著偶然和變易的因素,造成了無數恩怨。因此,愛情上的理想主義是很難堅持到底的。多數人由於自身經驗的教訓,會變得實際起來,唯求安寧,把注意力轉向實利或事功。那些極執著的理想主義者往往會受幻滅感所驅,由情入空,走向虛無主義,如拜倫一樣玩世不恭,或如賈寶玉一樣看破紅塵。

也許,性愛中總是交織著愛的對立麵——恨,或者懼。拜倫屬於前者,歌德屬於後者。

“生命的意義在於愛。”

“不,生命的意義問題是無解的,愛的好處就是使人對這個問題不求甚解。”

一切迷戀都憑借幻覺,一切理解都包含誤解,一切忠誠都指望報答,一切犧牲都附有條件。

我愛她,她成了我的一切,除她之外的整個世界似乎都不存在了。

那麼,一旦我失去了她,是否就失去了一切呢?

不。恰恰相反,整個世界又在我麵前展現了。我重新得到了一切。

未經失戀的人不懂愛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性愛倫理

人在兩性關係中袒露的不但是自己的肉體,而且是自己的靈魂——靈魂的美麗或醜陋,豐富或空虛。一個人對待異性的態度最能表明他的精神品級,他在從獸向人上升的階梯上處在怎樣的高度。

現代生活的匆忙是性愛的大敵,它省略細節,縮減過程,把兩性關係簡化為短促的發泄。兩性的肉體接觸更隨便了,彼此在精神上卻更陌生了。

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也許現代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所以不願再給自己加上愛情的重負,而寧願把兩性關係保留為一個輕鬆娛樂的園地。也許現代人真是看得太透了,所以不願再徒勞地經受愛情的折磨,而寧願不動感情地麵對異性世界。然而,逃避愛情不會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空虛的一個征兆嗎?

可能性是人生魅力的重要源泉。如果因為有了愛侶,結了婚,就不再可能與別的可愛的異性相遇,人生未免太乏味了。但是,在我看來,如果你真正善於欣賞可能性的魅力,你就不會懷著一種怕錯過什麼的急迫心理,總是想要把可能性立即兌現為某種現實性。因為這樣做的結果,你表麵上似乎得到了許多,實際上卻是親手扼殺了你的人生中一種最美好的可能性。我的意思是說,在你與一切異性的關係之中,不再有產生真正的愛情的可能性,隻剩下了唯一的現實性——上床。

除去賣淫和變相的賣淫不說,我不相信一個女人和你在肉體上發生親昵關係而在感情上卻毫無所求。假定一個女人愛上了一個出色的男人,而這個男人譬如說有一百個追求者,那麼,她是願意他與一百個女人都有染,從而她也能占有一份呢,還是寧願他隻愛一人,因而她隻有百分之一的獲勝機會呢?我相信,在這個測驗題目上,絕大多數女人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性是愛侶之間示愛的最熱烈也最恰當的語言,對於他們來說,貞潔之所以必要,是為了保護這語言,不讓它被汙染從而喪失了示愛的功能。所以,如果一個人真的在愛,他就應該自願地保持貞潔。反過來說,自願的貞潔也就能夠證明他在愛。

愛情與良心的衝突隻存在於一顆善良的心中。在一顆卑劣的心中,既沒有愛情,也沒有良心,隻有利害的計算。

但是,什麼是良心呢?在多數情況下,它僅是對弱者即那失戀的一方的同情罷了。最高的良心是對靈魂行為的責任心,它與真實的愛情是統一的。

愛情中最重要的品質是:真誠,信任,包容。

愛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她(他)當作獨立的個人尊重她,把她當作最親的親人心疼她。

衡量兩性關係有兩把尺子。一是法律,凡是不違背法律的行為,均應視為私事,他人不得強行幹涉。二是道德,對一切真實的感情不可作道德判斷,惟有感情上的不誠實或者借感情之名牟利才是不道德的。

一切真愛都是美的、善的,超越於是非和道德的評判。

我主張對愛情的評判持寬鬆的標準。愛情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是最不能一律的。隻要是兩情相悅,不以利益為目的,就都是美好的。

在愛情中,追求完美是一種必然的衝動,但其作用主要是否定性的,即督促雙方不做有損愛情的事情。其主要成果,一是自律,用理性鎖定易變的感情,二是寬容,愛和理性合力創造兩人之間的自由空間。當然,這兩點本身有助於使愛情持久和美好。

愛一個人,就是心疼一個人。愛得深了,潛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會參加進來。隻是迷戀,並不心疼,這樣的愛還隻停留在感官上,沒有深入到心窩裏,往往不能持久。

愛就是心疼。可以喜歡許多人,但真正心疼的隻有一個。

愛,就是沒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設前提的寬容。

愛就是對被愛者懷著一些莫須有的哀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凍著餓著,擔心她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有朝一日死了怎麼辦,輕輕地撫摸她好像她是病人又是易損的瓷器。愛就是做被愛者的保護人的衝動,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種保護毫無必要。

有愛便有牽掛,而且牽掛得似乎毫無理由,近乎神經過敏。你在大風中行走,無端地便擔心愛人的屋宇是否堅固。你在睡夢中驚醒,莫名地便憂慮愛人的旅途是否平安。哪怕愛人比你強韌,你總放不下心,因為在你眼中她(他)永遠比你甚至比一切世人脆弱,你自以為比世人也比她自己更了解她,唯有你洞察那強韌外表掩蓋下的脆弱。

不論男女,真愛的時候必定溫柔。愛一個人,就是疼她,憐她,寵她,所以有“疼愛”、“憐愛”、“寵愛”之說。疼她,因為她受苦。憐她,因為她弱小。寵她,因為她這麼信賴地把自己托付給你。女人對男人也一樣。再幸運的女人也有受苦的時候,再強大的男人也有弱小的時候,所以溫柔的嗬護總有其理由和機會。

愛本質上是一種指向弱小者的感情,在愛中,占優勢的是提供保護的衝動,而非尋求依靠的需要。如果以尋求強大的靠山為鶻的,那麼,正因為再強的強者也有弱的時候和方麵,使這種結合一開始就隱藏著破裂的必然性。

愛是給予,對於愛者來說,這給予是必需,是內在豐盈的流溢,是一種大滿足。溫柔也是一種能量,如果得不到釋放,便會造成內傷,甚至轉化為粗暴和冷酷。好的愛情能使雙方的這種能量獲得最佳釋放,這便是愛情中的幸福境界。

“愛就是奉獻”——如果除去這句話可能具有的說教意味,便的確是真理,準確地揭示了愛這種情感的本質。愛是一種奉獻的激情,愛一個人,就會遏製不住地想為她(他)做些什麼,想使她快樂,而且是絕對不求回報的。愛者的快樂就在這奉獻之中,在他所創造的被愛者的快樂之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父母對幼仔的愛,推而廣之,一切真愛均應如此。可以用這個標準去衡量男女之戀中真愛所占的比重,剩下的就隻是情欲罷了。

愛是一種了解的渴望,愛一個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他)的一切,把她所經曆和感受的一切當作最珍貴的財富接受過來,精心保護。如果你和一個異性發生了很親密的關係,但你並沒有這種了解的渴望,那麼,我敢斷定你並不愛她,你們之間隻是又一段風流因緣罷了。

可以不愛,不可無情。

在情場上,兩造都真,便刻骨銘心愛一場。兩造都假,也無妨逢場作戲玩一場。最要命的是一個真,一個假,就會種下怨恨甚至災禍了。主動的假,玩弄感情,自當惡有惡報。被動的假,虛與委蛇,也決非明智之舉。對於真情,是開不得玩笑,也敷衍不得的。“你若肯時肯、不肯時罷手,休把人空拖逗。”——這是一句忠告。

我讚賞對愛情持不計得失、不計成敗的達觀態度。不過,你首先要有一個基本判斷,就是對方是真愛你還是隻想跟你玩玩。在這一點上發生了誤解,你遲早會達觀不下去的。

在性愛中,嫉妒和寬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你真心愛一個異性,當他(她)與別人發生性愛關係時,你不可能不嫉妒。如果你是一個通曉人類天性的智者,你又不會不對他(她)寬容。這是帶著嫉妒的寬容,和帶著寬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約束,使得你的嫉妒成為一種有尊嚴的嫉妒,你的寬容也成為一種有尊嚴的寬容。相反,在此種情境中一味嫉妒,毫不寬容,或者一味寬容,毫不嫉妒,則都是失了尊嚴的表現。

愛情的專一可以有兩種含義,一是熱戀時的排他性,二是長期共同生活中彼此相愛的主旋律。

如同一切遊戲一樣,犯規和懲罰也是愛情遊戲的要素。當然,前提是犯規者無意退出遊戲。不準犯規,或犯了規不接受懲罰,遊戲都進行不下去了。

在現實中,愛往往扮演受難者的角色,因為受難而備受讚美。

人們常說:愛與死。的確,相愛到死,乃至為愛而死,是美好的。但是,為了愛,首先應該活,活著才能愛。我不願把死浪漫化。使愛我的人感到輕鬆,更加戀生,這是我對愛的回贈。

性愛心理

愛情的發生需要適宜的情境。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沒有了神秘感,就不易發生愛情。當然,彼此過於陌生和隔膜,也不能發生愛情。愛情的發生,在有所接觸又不太稔熟之間,既有神秘感,又有親切感,既能給想象力留出充分餘地,又能使吸引力發揮到最滿意的程度。

幻想本是愛情不可或缺的因素,太理智、太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最熱烈的愛情總是在兩個最富於幻想的人之間發生,不過,同樣真實的是,他們也最容易感到幻滅。愛情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導致拜倫式的感傷主義,又進而導致縱欲主義。唐璜有過一千零三個情人,但他仍然沒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

強烈的感情經驗往往會改變兩個熱戀者的心理結構,從而改變他們與其他可能的對象之間的關係。猶如經過一次化合反應,他們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元素,因而很難再與別的元素發生相似的反應了。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一生也許隻能有一次震撼心靈的愛情。

關漢卿曲:“罵你個俏冤家,一半兒難當一半兒耍。”“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男女風情,妙在一半兒一半兒的。琢磨透了,哪裏還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還會芳心亂?

與其說有理解才有愛,毋寧說有愛才有理解。愛一個人,一本書,一件藝術品,就會反複玩味這個人的一言一行,這本書的一字一句,這件作品的細枝末節,自以為揣摩出了某種深長意味,於是,“理解”了。

我不知道什麼叫愛情。我隻知道,如果那張臉龐沒有使你感覺到一種甜蜜的惆悵,一種依戀的哀愁,那你肯定還沒有愛。

最深邃的愛都是“見人羞,驚人問,怕人知”的,因為一旦公開,就會走樣和變味。

你是看不見我最愛你的時候的情形的,因為我在看不見你的時候才最愛你。

正像戀愛者誇大自己的幸福一樣,失戀者總是誇大自己的痛苦。

在失戀的痛苦中,自尊心的受挫占了很大比重。

邂逅的魅力在於它的偶然性和一次性,完全出乎意料,毫無精神準備,兩個陌生的軀體突然互相呼喚,兩顆陌生的靈魂突然彼此共鳴。但是,倘若這種突發的親昵長久延續下去,絕大部分邂逅都會變得索然無味了。

性誘惑的發生以陌生和新奇為前提。兩個完全陌生的肉體之間的第一次做愛未必是最狂熱或最快樂的,但往往是由最真實的性誘惑引起的。重複必然導致性誘惑的減弱,而倘若當事人試圖掩飾這一點,則會出現合謀的虛偽。當然,重複並不排除會有和諧的配合,甚至仍會有激情的時刻,不過這些成果主要不是來自性誘惑。

在人類文化的發展中,性的羞恥心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性的羞恥心不隻意味著禁忌和掩飾,它更來自對於差異的敏感、興奮和好奇。在個體發育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性的羞恥心的萌發是與個人心靈生活的豐富化過程微妙地交織在一起的。

心靈相通,在實際生活中又保持距離,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近了,會厭倦。遠了,會陌生。不要走近我,也不要離我遠去……

李壽卿曲:“金刀利,錦鯉肥,更那堪玉蔥纖細。添得醋來風韻美,試嚐道怎生滋味。”

醋味三辨:一,醋是愛情這道菜不可缺少的調料,能調出美味佳肴,並使胃口大開;二,一點醋不吃的人不解愛情滋味,一點醋味不帶的愛情平淡無味;三,醋缸打翻,愛情這道菜也就燒砸了。

此曲通篇隱喻,看官自明。

向天下情侶和仍然相愛的夫婦問一個問題:你能否容忍你的情人、妻子或丈夫在愛你的同時還對別的異性動情?我相信,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這麼說來,愛情應該是專一的了。

再問第二個問題:你在愛你的情人、妻子或丈夫的同時,能否保證對別的異性決不動情?我相信,如果你足夠誠實,回答基本上也是否定的。這麼說來,愛情又很難是專一的了。

其實,專一是愛情的要求,卻不是每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的本性。凡是身心健康的男女,我的意思是說,凡是不用一種不自然的觀念來壓抑自己的男女,在和異性接觸時都會有一種和同性接觸所沒有的愉快感受,有時這種感受還會比較強烈,成為特別的好感,這乃是一個基於性別差異的必然傾向,這個傾向不會因為一個人已經有了情人或結了婚而完全改變。

所以,不妨說,天下的男女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花心的。那麼,天下的愛情豈不都岌岌可危了嗎?我想不會的,原因是在每一個人身上,一方麵固然可能對不止一個異性發生愉悅之感,另一方麵卻又希望得到專一的愛情,二者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忠貞的愛情是靠了克製人性的天然傾向才得以成全的。不過,如果雙方都珍惜現有的愛情,這種克製就會是自願的,並不顯得勉強。

性愛的排他性,所欲排除的隻是別的同性對手,而不是別的異性對象。它的根據不在性本能中,而在嫉妒本能中。事情夠清楚的:自己的所愛再有魅力,也不會把其他所有異性的魅力都排除掉。在不同異性對象身上,性的魅力並不互相排斥。所以,專一的性愛僅是各方為了照顧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覺地或被迫地向對方的嫉妒心理做出的讓步,是一種基於嫉妒本能的理智選擇。

如果你喜歡的一個女人沒有選擇你,而是選擇了另一個男人,你所感到的嫉妒有三種情形:

第一,如果你覺得那個情敵比你優秀,嫉妒便伴隨著自卑,你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自己的弱點而痛苦。

第二,如果你覺得自己與那個情敵不相上下,嫉妒便伴隨著委屈,你會強烈地感到自己落入了不公平的境地。

第三,如果你覺得那個情敵比你差,嫉妒便伴隨著蔑視,你會因為這個女人的鑒賞力而降低對她的評價。

性愛美學

看見一個美麗的女人,你怦然心動。你目送她楚楚動人地走出你的視野,她不知道你的心動,你也沒有想要讓她知道。你覺得這是最好的:把歡喜留在心中,讓女人成為你的人生中的一種風景。

歌德說:美人隻在瞬間是美的。我想換一種比較寬容的說法:任何美人都有不美的瞬間。

在朦朧的光線下,她的臉龐無比柔美,令我愛不自禁。可是,到了明亮處,我發現了她的憔悴和平常,心中為之黯然。

她仍然是她。如果光線永遠朦朧,她在我眼中就會永遠柔美了。

所謂美是多麼沒有理性。

酒吧,歌廳,豪華商場,形形色色的現代娛樂場所。這麼多漂亮女人。可是,她們是多麼相像嗬。我看到了一張張像屁股一樣的臉蛋,當然是漂亮的屁股,但沒有內容。此時此刻,我的愛美的天性渴望看到一張醜而有內容的臉,例如羅丹雕塑的那個滿臉皺紋的老妓女。

風流場所有一些極美的女人。可是,我無法把美女和賣淫聯係起來,不能想象如此天生麗質會讓許多齷齪的男人任意糟蹋。

美是高貴的,——也許這是一個迂腐之見?

美從來不是一種純粹的物理屬性,人的美更是如此。當我們看見一個美人時,最吸引我們的是光彩和神韻,而不是顏色和比例。那種徒然長著一張漂亮臉蛋的女人尤其男人最讓人受不了,由於他們心靈的貧乏,你會覺得他們的漂亮多麼空洞,甚至多麼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