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控製及調節釋放有關。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能通過拮抗受體,減少中腦皮層及中腦邊緣係統人釋放,而起抗精神病作用。另外,對前額皮層神經元前突觸上的異質性肌、拮抗作用,激動後突觸巧受體,改善陰性症狀。
穀氨酸假說精神分裂症穀氨酸能神經元功能低下的證據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是阻斷受體的化合物能使正常人產生分裂症的陽性和陰性症狀;其二是分裂症患者活動異常,表現為受體密度的增加和功能下降。磁共振波譜分析研究也表明,分裂症患者前額皮層區降低,比率與陰性症狀呈負相關。
(三)神經發育障礙假說
精神分裂症死亡患者的屍體解剖和組織學檢查發現,患者存在腦室擴大和腦溝增寬,某些腦區(如顳葉、額葉等)組織萎縮,神經元分布異常和體積改變了對陽等腦影像學研究結果也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腦結構改變,分析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較正常人全大腦減少常改變在發病早期既已存在,且單卵雙生子患病者與未患病者間無顯著差異,提示早年中樞神經係統損害所致。由於遺傳因素和母孕期或圍生期的損傷,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移行及分化障礙,導致皮層聯絡異常。
(四)社會心理因素
調查顯示,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前存在明顯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因素。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均證實,精神分裂症多發生於社會階層和經濟水平較低的人群。我國1982年的一項調查資料顯示,低經濟水平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明顯高於高經濟水平人群。一般認為,低經濟水平者的人群生活環境差,職業動蕩,缺乏保障,所麵臨的應激因素增加,因而在生
物學的基礎上容易促使疾病發生。
簡單的回答是利他行為對他人有利,卻很小程度傷及自己。但按照自然選擇的理論,隻有在具有該行為的個體較沒有該行為的個體有著明顯的優勢時才會在群體中被選擇。很難說利他行為較利己行為對個體更有利。另一個解釋是:利他行為對個體所在的種係更有利。同樣,很難說具有對種係有利行為的個體比沒有這種行為的個體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更有利。
利他行為是相互利他的,也有利於個體所在群體的發展,因而被自然所選擇保留,這是所謂的群體選擇利他行為在全體的各個個體中相互有利。這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一個群體的兩個相互幫助的個體將共同發展。顯然,個體必須各自意識到對方,學會相互回報,也就是必須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大腦。這種解釋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較其他動物有較多的利他行為。
另一個可以接受的回答是親緣選擇。這種解釋認為基因的選擇是因為對該個體的親屬有利。例如動物中可以看到個體有時會冒著傷害或犧牲自己的危險,保護自己的孩子。這種解釋認為這裏他體是自己的後代,他體攜帶了自己的基因,從而有利於自己的基因的傳布。在對己損害較小的情況下,個體也可表現出對相對較遠親屬的利他行為,這也符合自然選擇的理論。個體對自己孩子的利他行為甚至可以觸發或導致對無助者或孩子樣的其他無關個體的利他行為。
在這方麵的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學科,進化心理學,也即社會生物學。它是研究社會行為(如利他行為)的進化問題的學科,強調種係行為的功能解釋,研究它們的行為為什麼對種係有益,為什麼被自然所選擇。世界上在自然界中,動物的行為千奇百怪,有時難以理解。有些種係的雄性較雌性的嫉妒更明顯;有些種係雄性照顧孩子,而另一些卻是雌性照顧後代;狼喜歡群居,而喜歡獨自生活。為什麼如此,這都是社會生物學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