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跟著闖王不納糧”的震動
明朝末年,李自成靠著“開城門,迎闖王,跟著闖王不納糧。”吸引到了大批饑民加入到自己的起義軍隊伍當中去,迅速地壯大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對當時已經腐朽不堪的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毀滅性的衝擊。
李自成兵進河南時剛吃過敗仗,殘兵敗將所剩無幾。不到一千人,但他所到之處,不征糧,不奸淫擄掠,故而深得人心。在一鼓作氣攻下洛陽後,軍隊士氣更是得到了空前提升,可謂“饑民荷鋤而往應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其勢燎原不可撲”。次年,李自成又率軍攻克了湖廣重鎮襄陽,並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改襄陽為襄京,正式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不久,又一路向西北進軍,攻克西安,建國大順;十七年(1644年),義軍就攻入了北京。短短三年時間,農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大半個中國,直接而響亮地宣告明了王朝的覆滅。
“三年不征,跟著闖王不納糧”與此前明王朝的強攤糧餉、無端擄掠形成鮮明的對比,至此,李自成的“不納糧”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農民政權建立後,起義軍已從幾千人發展到近百萬人,李自成還是堅持“不納糧”政策,堅持不向農民征稅,那剛剛建立的大順政權又靠什麼來維持軍需和政權的開支呢?李自成提出“殺富濟貧”政策,也就是說,滿足軍需和政權的開支主要靠“打糧”,即抄沒官府、豪富的糧食和資財維持。
李自成攻克洛陽後,對前明官府、皇親、勳戚、富豪等“籍其家以賞軍”,僅在洛陽城中抄沒福王藩邸和富室米糧達數十萬石,資財、布帛無數,除約十分之一救濟饑民外,其餘均入充軍餉。西安建國後,又籍沒明秦王朱存樞資產數百萬,並開始實行著名的“追贓助餉”政策,即強令官僚豪紳退出貪剝之贓以助軍餉。占領北京後,滿足國家政權運轉開銷一是籍沒府庫、皇宮、宗室、勳戚、大監等的財產;二是在北京及大順轄區推行“追贓助餉”。為確保“追贓助餉”順利進行,李自成還專門在“戶政府”下設立“摧餉司”,專管其事。
但是運動終究是過了火,由前明官員,逐漸波及到一些普通商戶,又逐漸波及到相對富裕但是同情與支持大順政權的普通地主身上,漸漸地,人民的逆反之心上升,甚至發生了抗議行動,對此李自成緊急叫停了這一政策。
所謂“追贓”,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新生政權的財政需要,而是無端的擴大了打擊麵,波及到普通民眾尤其是當時的中產階級商戶引,起了社會的矛盾和動蕩。李自成隻好無奈撤出北京撤回西安。後來自成下令全麵停止“追贓”,進行稅收,但為時已晚,在已經興起的滿族兵力和漢族地主商戶武裝的雙重打擊之下,李自成及其政權迅速由盛轉衰,最後慘遭失敗。——可以說成也“不納糧”敗也“不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