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終日享樂、“太平宰相”——那桐(1 / 1)

5.終日享樂、“太平宰相”——那桐

每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庸臣促進朝代的滅亡,清朝之所以滅亡原因很多,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權者的庸碌無能。在清末的時候,朝堂上有一個大臣身居要職,本應在國家危急的時刻力挽狂瀾,但是他卻隻知道吃喝玩樂,撈錢、受賄不亦樂乎,一副“太平宰相”的模樣。這個人就是內閣協理大臣那桐。

那桐是清朝末年在政壇上非常顯赫的一名大臣,本來那桐的仕途並不是很順利,在基層勤勤懇懇的做了長達二十餘年都沒有什麼起色。但是後來那通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伯樂,就是翁同龢。當時身為帝師兼軍機大臣的甕同龢也是那桐的頂頭上司,看到那桐平日裏工作勤勤懇懇,所以很是欣賞那桐,有心提拔他,終於在光緒二十二年,因為翁的力薦,那桐獲得了銀庫郎中這個肥缺。獲得肥缺的那桐並不滿足,他知道要想在官場上遙遙直上就要有靠山,在經過一番的物色之後,那桐覺得榮祿最靠譜。榮祿在當時雖然已經是軍機大臣、滿人權貴中的翹楚,但是卻非常貪財,那桐看準了榮祿這一點,於是每逢榮祿生日、小節大節,那桐一定會登門送禮,而且出手闊綽。這樣一來二去,榮祿便把那桐當作親信看了,那桐便升為了禮部右侍郎。榮祿死後,那桐又瞄準了新的靠山,就是慶親王奕劻。奕劻更是清末有名的貪官,史書記載他“自當國以來,政以賄行,官以私進”。那桐瞅準了這一點,便同他一起同流合汙。憑借著送銀子、找靠山、搭幫派等等手段,那桐終於在清末混得風生水起,成為清末最重要的中樞大臣。

那桐很懂得開發人脈資源,在見到袁世凱之後,那桐便認為袁世凱“談吐樸直,誠大器也。”而袁世凱為了巴結那桐,也是一擲千金的討好那桐,兩個人逐漸就形成了政治聯盟。1908年,袁世凱因朝中政治矛盾回鄉養病,那桐為了逼迫清政府請袁世凱出山,在接到清廷任命他為協理大臣的旨意後竟是“具折懇辭內閣協理大臣差事”。這種行為既不是自謙,亦不是難以勝任,就是想讓皇上請袁世凱回來。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重新授予內閣總理大臣一職,那桐與袁世凱的來往便更加密切。11月26日,那桐與袁世凱密議逼迫清帝退位,第二日那桐便稱病不出了。從次以後那桐居然化身“宅男”,連續幾十日閉門謝客,直到清朝滅亡。可見那桐請假養病是假,免責避禍才是真。那桐在日記裏寫道:“昨日呈進皇太後、皇上如意二柄,今日蒙恩賞還。風定天晴,氣象甚好。此後遵照臨時大總統袁通告,改書陽曆。”麵對著清朝滅亡這一曠古巨變,那桐作為朝中重臣不僅沒有痛心疾首,反而心懷喜悅,真是可悲可歎。

若是所有人都像那桐這樣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候隻顧自己升官發財,不知亡國之痛,那國家也就沒有前途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