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引狼入室、害人害己——熊文燦
唯用熊文燦以誤國,罪無所逭耳。
——《崇禎遺錄》
熊文燦,明朝時期官員,從小就喜歡讀書,天資聰慧。萬曆三十五年,熊文燦在北京殿試的時候高中進士,從此打開了封爵拜相的大門。熊文燦中進士不久,便被授予黃州推官的官職,後來又一路晉升,在萬曆四十二年冬,熊文燦奉命任福建左布政使,這時候的熊文燦正是風光的時候,所以他特意從家鄉繞道,在鄉鄰眼裏這就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回到家鄉,熊文燦看到城中新建的蓬萊橋剛好竣工,恰好郡守周匡世邀請衣錦還鄉的熊文燦寫一篇碑記,熊文燦很開心的就答應了,寫下《建蓬萊橋碑記》,由此也能看出熊文燦其實是一個飽讀詩書、頗有文采的人。
崇禎元年,熊文燦在福建任職,當時地方上有很多個人組織的武裝力量,這對於朝廷來說無疑是一個威脅,熊文燦對這些地方武裝一一進行了招撫,鄭之龍(鄭成功之父)就是被熊文燦招撫為官的,在招撫了一部分可用的武裝力量之後,熊文燦便依靠這些地方武裝打擊海盜,一舉掃平了在海上為患多年的巨盜。這時候的熊文燦非常有雄心壯誌,他還曾經萌生過收複台灣的打算,但是不僅熊文燦就被調離福建,所以沒有能夠實現這一偉大的抱負。可以說滅絕海上匪患使得沿海百姓都安居樂業,這是熊文燦為官期間一個巨大的功勞。也正是由於熊文燦在福建有著卓越的傑出表現,所以之後熊文燦又屢次升遷,直到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使。恰好這時候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十三家”農民起義越演越烈,朝廷便下令讓有著豐富招撫、剿匪經驗的熊文燦去平定。熊文燦在對這支農民起義軍的討伐過程中,仍然沿用福建時候的招撫策略,因為有過成功的經驗,所以熊文燦絲毫沒有考慮這樣招撫的風險。在崇禎十年,熊文燦先後招撫了張獻忠、劉國能等部,可以說除了李自成的隊伍,熊文燦招撫了其餘十二家的所有農民起義軍。但是令熊文燦沒有想到的是張獻忠等人隻是詐降,名義上是歸順朝廷,其實隻是希望從熊文燦這裏得到餉銀糧食,然後再伺機而動重新起義。終於在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帶頭再舉義旗,羅汝才等人也都紛紛響應。崇禎帝知道後雷霆大怒,認為熊文燦辦事不利,同時逮熊文燦,第二年以撫議誤國罪將熊文燦斬首。
熊文燦一生官運亨通,因為招撫地方武裝立功,屢次升遷,也因為招撫農民起義軍而自毀其身,可以說是成亦蕭何敗亦蕭何也。在做同類的事情的時候,之前你可能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但是事情總有不同,一些小細節的地方可能就是關鍵,總是用經驗主義辦事,往往是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