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流變
軍銜製度於清朝末年傳入中國後,軍銜等級的漢語名稱幾經變更,我們現在使用的將、校、尉、上、中、少的稱謂,是1912年8月才固定下來的,這已經是軍官軍銜在中國的第四代稱謂了。
第一代,清政府於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的《另定新軍官製事宜》中提出,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十八日《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緩及補官體製摘要章程》正式命名。上等軍官稱都統,中等軍官稱參領,下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正、副、協三級,如正都統、副參領、協軍校等。
第二代,辛亥革命勝利後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在《軍士製服令》中頒行。上等官稱將校,中等官稱領,次等官稱尉,每等分大、中、少三級,如中將校、少領、大尉等。
第三代,南京臨時政府在1912年1月16日頒布的《陸軍軍官佐士兵等級表》中公布。上等官佐改稱將軍,中等官佐改稱都尉,初等官佐改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三級,如大將軍、左都尉、右軍校等。
第四代,北洋政府1912年8月19日頒發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中公布。上等官稱將官,中等官稱校官,初等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三級。這種稱謂一直被沿用下來,隻是後來在每一等裏麵的級數上有所增加。如1935年國民政府將上將分為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和三級上將。我軍實行軍銜製期間,增設了大將、大校和大尉。
此外,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公布《邊疆武職人員敘授官銜暫行條例》,為蒙古、康藏、新疆等地的武職人員製定了另外一種銜稱:一等官稱統,二等官稱領,三等官稱衛,每等分都、副、協三級,如協統、副領、都衛等。
準尉,清政府和南京臨時政府期間稱額外軍官,北洋政府改稱準尉後一直未變。
軍士,自清政府宣統元年九月二十九日《陸軍人員補官暫行章程》中設上士、中士、下士銜後,除南京臨時政府在《軍士製服令》中一度改軍士為“兵目”外,一直被曆屆政府所沿用。
兵,清政府於宣統三年二月九日,正式設立正兵、一等兵、二等兵銜。辛亥革命後改正兵為上等兵,其餘相應不改。我軍實行軍銜製早期,設上等兵、列兵兩級兵銜。
中國曆屆政府數次命名的上述軍銜漢語稱謂,是從哪裏來的呢?有人認為將、校、尉、士等名號,是外來的“國際通用的軍銜名稱”,這是一種誤解。其實,這些軍銜的漢語稱謂,都是以我國古時的職官名稱命名的。如前三次命名的都統、將校、參領、都尉、領、軍校等名號,均為我國清代以前的官名。現在使用的元帥、將、校、尉、士等名稱,則是我國更為古老的職官稱謂。
元帥,淵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代有兵馬大元帥,元代有都元帥、元帥。
將軍,春秋以前,軍隊的統帥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時代,諸侯為了擴大勢力範圍,不斷增加兵力,因此,大國諸侯常常擁有三軍(天子有六軍,每軍2500人)以上的兵力,而編製上他隻有三軍,隻能設三卿。於是就把擴充軍的統帥稱作“將軍”,意即將領一軍的意思。以後軍隊數量越來越大,將軍也就越來越多了。作戰時軍隊得由一人統率,因此,在將軍中選拔出“大將軍”或“上將軍”來全盤指揮。到了漢代,軍隊數量更多,單設一位大將也管不過來了。於是又出現了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級別。以後,各朝將軍的名稱雖不盡相同,但將軍分成許多級別這一原則卻是相同的。
校,為古代軍隊的編製單位,統帶一校之官稱校尉。漢武帝初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等八校尉,為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其地位略次於將軍,後通稱將佐為八校。唐代折衝府以300人為團,團有校尉。
尉,春秋時晉國上、中、下三軍皆設尉。秦漢時,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頗高,以後帶尉字的官號地位逐漸下降。明清時的衛士和八九品階官稱校尉,清代七品宮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級官職。秦以後間有襲用古製在軍中而以上、中、下士為官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