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7世紀,《孫子兵法》傳入日本。18世紀後,又譯成法、英、德、捷、俄多種文字。日本人尊孫武為“武聖”,把他與“儒聖”孔子並列。18世紀,當時橫行歐洲大陸的法國軍事統帥拿破侖看到了《孫子兵法》,立即愛不釋手,對中國2000多年前卓越的軍事理論、軍事哲學深表欽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失敗的德國皇帝,事後看到了《孫子兵法》,他悔恨自己晚讀了20年。
孫武及《孫子兵法》彪炳史冊,聞名中外,有些國家的軍事院校還把《孫子兵法》作為軍官學習的必修課程之一。美國有些戰略家甚至還以它為根據提出自己的核戰略思想。1972年,美國出版的約翰·柯林斯《大戰略》,稱孫武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的偉大人物”。
三令五申
成語“三令五申”是一再命令告誡的意思。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句成語,許多人經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麼?“五申”申的又是什麼?宋代曾公亮撰《武經總要》書中記載了三令五申的具體所指。
原來,古之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宣其刑賞。
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這就是三令與五申的內容,是教育將士應該在戰陣中和軍事行動中明確的作戰守則。
擊鼓與鳴金
遠在2500年前,已有與行軍關聯的“金”和“鼓”。在《詩經·小雅》第三章有“鉦人伐鼓”一句,古人行軍時有“鉦”(音征)和“鼓”。這句的意思就是:“掌管鳴鉦和擊鼓的官員(鉦人),這時在擊鼓。”擊鼓和鳴金是古代軍事指揮的號令之一。《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曹劌論戰》載長勺之戰中,齊國、魯國都是擊鼓進攻。擊鼓除用以鼓舞士兵進攻外,部隊駐紮和行軍時也通過鼓聲發布號令。《文獻通考·樂考十一》載:“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沒時撾鼓千槌,三百三十槌為一通;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首為一疊;三角三鼓而昏明畢。”這裏擊鼓是報時和警眾。
“鳴金”就是“鳴鉦”,並不是“鳴鑼”。在《說文解字》上沒有“鑼”字。“鑼”字出現很晚,是樂器。後世的“鳴鑼開道”是指官府儀仗行進時,在前麵敲鑼使民眾回避、讓路,與軍事無關。《說文解字》上說:“鉦,似鈴,柄年上下通。”段玉裁的注解中說它像鈴,但沒有舌,靠柄上下活動,撞擊鉦中心殼體,發出響聲。也就是一種鐃鈴,或單個的串鈴。在《詩》毛傳中說:“鉦以靜之,鼓以動之。”現在用“鼓動”這個成語,也是從這裏來的。擊鼓前進,鳴鉦止步。後來陳奐在《詩》毛傳疏文上說,這“鉦、鼓”主要用在演習作戰上。真正在戰場上廝殺,用號角、口令,當然比“鉦、鼓”更有效了。
虎符與金牌
戰國時期,有個有名的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說的是魏國的信陵君偷來了兵符,調動了軍隊去援救了趙國。這個“符”,就是古代有權調動軍隊的信物——虎符。它由帝王授予臣屬。符由銅鑄成老虎形狀,背上有銘文(刻在金屬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半,一半由帝王自存,另一半發給地方統兵將帥。軍隊調動時,必須驗合這兩半符,相符合,才能生效。虎符流行於戰國時代、秦代和漢代。
虎符
與軍事有關的信物還有羽檄、金牌和火牌。
羽檄也叫做“羽書”,是古代一種緊急的軍事文書,上麵插羽毛作為標誌。《漢書·高帝紀》中有這樣的句子:“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這裏的“檄”,就是以木簡為信,長1尺2寸,作征召之用;如有急事,則加插鳥羽毛,以表示緊急。後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用的雞毛信,就有點羽檄的意思。
火牌是清代傳遞軍用文書的憑證。《清會典·兵部車駕司》記載:“凡驛遞,驗以火牌,定其遲速之限。”就是說,凡是從驛站傳遞文書,都要檢驗火牌,並根據它決定傳遞的速度。通常傳遞文書,以日行240裏為度;如遇軍事上緊急文書,規定日行400~600裏的,要由經辦機構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