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軍製、兵器、戰役(2)(2 / 3)

金牌通稱金字牌,是“金字牌急腳遞”的簡稱,是古代最緊急的軍事信郵。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官政》一書中記載:“驛傳有三等: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裏,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裏。”金牌——“金字牌急腳遞”,始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當時,北部邊疆異族興起,邊事爭端不斷發生。神宗為了調遣邊疆統帥的軍隊,用“金字牌”作為皇權的信符,用於調兵遣將。紹興十年(1140年),秦檜與高宗合謀,一日之間發金牌12道,把正要乘勝追擊的抗金名將嶽飛從朱仙鎮召回,結果給金兵以喘息之機,使宋朝由勝轉敗。

元代遇到軍務緊急時,用“金字圓符”、“銀字圓符”作為加快傳遞的標誌。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稱是從“十八般武藝”一詞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征錄》,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十八般兵器

”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船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明代謝肇涮在《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暴、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17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寫到的18樣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還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錕、鉞、叉、銳、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爆發在公元200年,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曹操與袁紹爭奪中原地區的關鍵性一仗。通過這次戰役,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

袁紹是當時顯赫一時的大世族豪強勢力,於公元199年,大體上統一了河北。曹操當時控製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體上統一了河南。於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大規模兼並戰爭爆發了。

官渡之戰戰略圖

公元199年春,袁紹調兵10萬,進攻黎陽,準備一舉打下許昌,消滅曹操。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抗擊袁紹。曹操親自率兵,打敗了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俘虜了他的妻子,又迫使劉備的大將關羽投降,從而解除了後顧之憂。這以後,曹操迅速移兵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公元200年8月,袁紹進軍官渡。袁軍依河丘屯營,東西達幾十裏,曹軍也立營相拒。打了幾仗,曹軍不利,堅壁不出。袁軍築樓台,堆土山,居高臨下攻打曹營,結果曹操用霹靂車擊破了袁軍樓台。袁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挖道一直通向曹營,曹操針鋒相對,在營外挖深溝以防禦。就這樣,雙方大軍在官渡相持了好幾個月。

曹軍轉機終於來到了。同年10月,袁紹派大將淳於瓊帶兵一萬多人押送軍糧,駐在大營以北40裏處。此時袁紹未能采納謀士許攸、大將沮授的建議,結果袁軍內部眾叛親離。許攸投降了曹操,將袁紹的情況告訴給了曹操,並建議他偷襲故市、烏巢,燒掉袁紹軍糧,以此置袁紹於死地。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出奇製勝的好機會。他調兵遣將,並親率五千輕兵,假冒袁軍,讓戰馬口銜橫杖,軍士每人抱一捆幹柴,連夜抄小道行進。天將亮,曹軍已到烏巢,包圍了袁軍,焚燒了軍糧,袁軍大亂,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最後,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僅帶800騎兵逃回河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在軍事科學上有重要價值。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消滅袁紹,統一北方後,又揮軍南下,打算統一全國。

赤壁之戰戰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