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率領號稱80萬的大軍,自江陵沿江東下,直逼劉備的軍隊駐地夏口。劉備派諸葛亮去江東孫權處,共商聯合抗曹大事。江東孫權懂得,若劉備軍隊失敗,江東也難保全,所以他同意派大將周瑜、魯肅等率軍3萬與劉備共同抗擊曹兵。
曹操的軍隊和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隔江與孫劉聯軍對峙。曹操鑒於北方軍隊不慣水戰,下令用鐵索把戰艦連鎖在一起,以便兵士在船上行走如履平地,但這卻給孫、劉聯軍采用火攻創造了機會。曹操本想利用優勢兵力,一鼓而下,打敗敵人,現在卻處在了被動挨打的局麵。相反的,孫劉聯軍卻士氣旺盛,積極求戰,準備火攻。一天夜裏,東南風大起,周瑜的部將黃蓋假稱投降曹操,帶了10艘戰船,船裏麵滿載著灌了油的柴草,順著風勢直向曹操營寨駛去。看看離曹營不遠,各船同時燃起火來,迅速地向曹操的水軍戰船衝去。火烈風猛,霎時間,曹軍戰船燃起大火,用鐵索連起來的船也無法拆開,一時烈焰衝天,曹操的水寨化成了火海。一會兒工夫,曹軍岸上的營寨也烈火熊熊,曹軍人馬燒死、溺死的不計其數。孫劉聯軍乘勝追擊,曹軍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最後曹操隻剩18騎殘兵敗將,敗走華容,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也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公元4世紀前後,我國北方,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統治著;南方,由東晉王朝統治著。前秦國王苻堅一心想向南擴展,統一全國。
公元383年,苻堅強迫征發漢族和各族人民當兵。他帶領步兵60萬、騎兵20萬向南進發,自恃兵多,並以為能取勝,曾驕傲地對部下說:“我擁有這麼多的軍隊,大家隻要把馬鞭投在長江裏,就可以截斷長江的巨流。”
東晉宰相謝安派精兵8萬人迎戰,為了穩定軍心,他邀請親友一起遊山下棋,以示鎮靜。
東晉和前秦的軍隊在淝水兩岸隔河對峙。前秦先是攻占了淝水岸邊的壽陽縣,之後,苻堅派部下朱序到晉營誘降。朱序本是晉將,被迫降秦,心還向著東晉。朱序同晉軍約定了瓦解秦軍的計劃。東晉大將通知苻堅,說晉軍準備渡過淝水會戰,要求秦軍向後退出一塊空地來作戰場。苻堅想乘晉軍渡河的時候襲擊晉軍,就命令秦軍後退。秦軍裏的各族兵士,陣勢一移動,朱序又乘機在陣後高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兵士聽到呼聲,頓時如潮水般地向北方潰退。晉軍乘勢渡過淝水,奮勇追擊。苻堅中了箭,單騎逃命。秦軍一路上聽到風聲鶴唳,還以為追兵到了,晝夜奔跑,不敢停留。苻堅逃到洛陽,收集殘兵,隻剩了10多萬人,損失的有十之七八。
黃埔軍校
1924年1月,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了適應國共合作的迫切需要,孫中山著手籌備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地址在廣州附近的黃埔。學校全稱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通稱“黃埔軍校”。
軍校總理由孫中山親自兼任。當時蔣介石任校長,副校長李濟深,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任學校黨代表。
在校長和黨代表之下,分設政治、教練、教授3個部和軍需、管理、軍醫3個處,另設政治總教官和軍事總教官各一人。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秘書聶榮臻;教練部主任李濟深,副主任鄧演達;教授部主任王柏嶺;政治部總教官戴季陶,軍事總教官何應欽;蘇聯顧問長(總顧問)契班列諾夫。中國共產黨從各地選派了許多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進校學習,還先後派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惲代英、肖楚女、熊雄等人到黃埔軍校負責政治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
黃埔軍校從1924年5月5日招收第一期學生起,到1927年蔣介石宣布停辦止,先後辦了7期,共招收學生15400餘人。
黃埔軍校學生軍在兩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和平息盤踞廣州的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軍校還為北伐軍培養了大批骨幹。但是,蔣介石利用職權,培植親信,擠壓共產黨人。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該校已成為蔣介石推行其反共內戰政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