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發明、醫學、工藝(1)(1 / 3)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迄今已有2200年的曆史。很早以前,人們在甲骨、金石、簡冊、木牘、縑帛上書寫文字,因簡牘笨重,縑帛昂貴而不易普及。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灞橋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疊古紙,叫做灞橋紙。由此說明漢初我國已用麻、苧造紙,但質地粗糙,隻宜用於包裹。甘肅居延金關西漢烽塞遺址發現的麻紙片,質薄勻細,已經可以書寫。大約兩漢之際,已用紙來寫經。《後漢書·賈逵傳》已提到“紙經傳”。當時造紙用的原料少,成本高,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

怎樣發明一種原料來源廣泛、價格又便宜的紙呢?東漢和帝時候,管理宮廷用品的尚方令(官名)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終於製成了質地堅韌、造價便宜的優質紙。

蔡倫是東漢桂陽(今湖南郴縣)人,他從小到皇宮去當宦官。在他做尚方令期間,因為監督製造寶劍和其他器械,經常和工匠們接觸,於是就和他們一起研究改進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破布、廢漁網為原料造紙。他把這些原料鍘碎,放在水裏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薄薄地攤在細簾子上,幹燥後,簾子上的薄片就變成紙張了。這種紙體輕質薄,原料好找,價錢便宜,可以大量生產,受到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六年(公元105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朝廷,東漢和帝通令全國。從此,他的造紙術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因為蔡倫曾經當過“龍亭侯”,人們便把他發明的紙叫“蔡侯紙”。

蔡倫死後80年的東漢末年,一位叫左伯的造紙能手將蔡倫的造紙術又加以改進,造出一種厚薄均勻、色彩鮮明的紙,人們稱為“左伯紙”。西晉時,我國的南方盛行藤紙,尤其是剡溪的“剡藤”更馳名官方。六朝時使用簾床撈紙,並用黃檗染潢、雌黃治書,以防蛀蠹。唐代麻紙產量日增,揚州六合紙“入水不濡”。剡溪古藤已供不應求,至中唐,逐漸被竹、檀、秸、槁所取代。北宋初年,江蘇、浙江、福建均以嫩竹造紙,剡溪“姚黃”、“學士”、“邵公”3種紙,為竹紙中的精品。以後,南方竹紙,“閩省獨專其盛”。隨著造紙中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技術的不斷提高,紙的品種日益增多。僅唐代就有益州黃白麻紙、兩浙案紙、蒲州細白麻紙、宣州玉版檀紙等名紙,以及十色箋、五色金花綾紙、水紋紙、糊窗紙錫箔紙等各種色紙。尤其是玄宗時蕭誠造的斑石紋紙和憲宗時薛濤造的深紅小彩箋聞名天下。宋代崛起的楮桑皮紙和自古就有的麻紙,至今仍為高級紙品。印鈔票用的就是麻紙。

我國的造紙術大約在公元7世紀首先傳到越南和朝鮮,公元751年傳到阿拉伯國家。12世紀中葉又從阿拉伯傳到西班牙,17世紀末傳到美洲大陸,最後傳遍全世界。由於造紙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傳播文化的速度和規模,促進了各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印刷術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印刷術的國家。據記載,最早的印刷術,是隋唐之際發明的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是用手工刻出陽文反字,塗上黑墨,複印在紙上。這種方法比手抄書籍效率提高若幹倍。

刻版印刷術發明後,在今四川和長江中下遊,已有書商印售曆書、詩歌、小學字書及陰陽迷信書等。12世紀初,浙江、福建、山西等地的書坊刻書業已發達起來。官府刻書最早始於10世紀初,曆代專職刻書的機構一般屬國子監。印刷技術形式有寫刻、朱墨印、幾色套印等。我國的刻版印刷早於歐洲800年。刻版印刷的發明和刻體圖書的流通,對當時的文化傳播和保存祖國文化起到了極大作用。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浙江杭州一位刻字印刷工人畢昇,經過刻苦鑽研,反複實踐,終於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套膠泥活字印刷技術。他在製成方塊的膠泥上刻上反字,一字一枚,然後放進土窯裏用火燒硬,再按字韻順序排列在專用盒子裏。印書時按稿把一個個活字撿排在鐵框中。而鐵框底部撤有鬆香、蜂蠟、紙灰等帶有黏性的混合物。將排好字的鐵框拿到火上加熱、壓平,再經冷卻,便成了版型。在版型上塗上墨,就可以印刷了。印完後,將版型在火上略加烘烤,即可取出單字,供重複排版使用。為了加快印刷速度,畢昇還采用兩套製版設備,即一版在印,另一版又在排字了。兩版交替進行,每版可印千次以上,速度快,質量好。印版中發現錯字,可隨時更換,這樣,省時、省工、省料。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消息,轟動了當時的印刷業。前來參觀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一致稱讚。不久,活字印刷術在國內廣泛使用。這種膠泥活字印刷的原理,與現在的鉛字排印原理基本一致,也是現代鉛字印刷的前身。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對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評價極高,不但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作了詳細記載,而且還精心保存了畢昇所創造的膠泥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