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畢昇膠泥活字的基礎上,成功地創製了木活字印刷技術。他先在整塊木板上刻字,然後按字體大小鋸成統一規格的方塊,在木框內排字,活字與活字之間的空隙用竹片塞緊,便可印刷。這“巧便之法”克服了“難予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的膠泥活字的缺點。王禎第一次用木活字試印了一部自編的6萬多字的書《旌德縣誌》,印裝100部,前後隻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當時,這可是驚人的成就!後來,他為了提高排字效率,又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料做成大輪盤,直徑約7尺,輪軸高約3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字韻分別放入盤內一個個格子裏。排字工匠可轉輪找字,“以字就人”,按韻取字,不必來回走動。這些發明,在他所著的《造活字印書法》一書裏都有詳細敘述。這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係統敘述印刷術的重要文獻。由於木活字印刷優點很多,所以很快流傳開來了。它不僅有漢字,也有少數民族文字。清朝年間,人們在甘肅敦煌石窟中曾發現許多14世紀的木活字,上麵刻的就是古維吾爾族文。可惜,這些珍貴的古代木活字,大部分被帝國主義分子盜走了。
《西夏文佛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它印製於14世紀初,是解放後在寧夏發現的。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刷的書,是1773年印刷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計2300多卷,它所用的木活字全部用棗木刻成。
我國的活字印刷技術大約於8世紀傳入朝鮮,後來又東渡大海傳入日本,不久又傳入越南、菲律賓。西邊,則沿著絲綢之路通過伊朗傳到埃及等阿拉伯國家,13世紀傳入意大利,14世紀傳入德國,15世紀傳入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和墨西哥,18世紀傳入美國、加拿大,傳入大洋洲時已是19世紀了。至此,我國的印刷術傳遍全世界。
公元1456年德國人穀騰裏用活字印成《聖經》,是歐洲使用活字印刷的第一個人,但比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年代晚了400年。我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與造紙、指南針、火藥,被譽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馬克思說:“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
指南針
指南針和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舉世聞名的我國古代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位的簡單儀器。它的主要結構,是由一根能靈活轉動的磁針和一標有方位的刻度盤構成。磁針在地磁的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平麵內,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我們的古人最早發現磁石及其吸鐵性,進而發現了磁石的指極性,於是把天然磁鐵琢成勺形,叫做“司南”。這出現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最早記載見於《韓非子·有度》。在應用“司南”的基礎上,人們發現用磁石沿一個方向多次摩擦過的鋼針等物也有指南特性,於是發明了指南針。宋初還出現過“指南魚”,是浮在水麵上的一種指南器具。1086年,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當時有4種不同裝置的針形指南針,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此時已能製造人工磁體。《夢溪補筆談·藥議》載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11世紀末,我國便開始在航海上使用了指南針。宋人朱或曾記述了1099—1102年間,在海船上使用指南針的經過。1123年,徐兢到朝鮮去,回國後描述這次航海過程說,白天靠太陽定方位,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鬥而前進,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針,來決定南北方向。1274年,南宋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記載:“風雨冥晦時,唯憑針盤而行。”南宋時,把磁針與分方位的儀器組裝成一個整體,這種新儀器叫針盤,或叫地螺(羅),也有叫子午盤、定盤針、經盤、羅盤的。元代還造成立針式指南工具——指南龜、指南魚。張燮的《東西洋考·舟師考》記載,明代海上航行,“獨恃指南針為導引,或單用,或指兩間,憑其所向,蕩舟以行。”